根据“预设宾语小句是一个假命题”这样一个语义标准,在孟琮等(1999)等工具书的帮助下,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至少存在这样一些反叙实动词:
吹嘘 幻想 假装 梦见 梦想 妄称 污蔑 诬陷 伪装 想象(着)佯装 装作 以为
这些动词具有作为反叙实动词的共有的句法语义特征,其中某些动词又具有跟其他动词不一样的句法语义表现。
毋庸置疑,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动词都能预设其宾语小句所陈述的命题是假命题。这一特点会带来三方面的语法效应:其一,反叙实动词不允许追补跟它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同的后续小句;其二,反叙实动词允许追补跟它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反的后续小句;其三,反叙实动词不允许追补表明它的宾语小句可真可假的后续小句。下面我们通过语料逐一向大家展示。
第一,反叙实动词不允许追补跟它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同的后续小句。例如:
(1)
a.儿童自己开汽车,他 幻想 板凳就是汽车 。
b.*儿童自己开汽车,他 幻想 板凳就是汽车 ;其实板凳就是汽车。
(2)
a.从前,有个穷人, 梦见 马湖里走出一匹白马 。
b.*从前,有个穷人, 梦见 马湖里走出一匹白马 ;马湖里真的走出了一匹白马。
(3)
a.敌人 污蔑 她是嗜血的罗莎 。
b.*敌人 污蔑 她是嗜血的罗莎 ;其实她也真是嗜血的罗莎。
从(1)—(3)可以看出,如果追补与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同的后续小句,那么会产生语义矛盾。这说明,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陈述的命题是假命题,即不是一个事实。
第二,反叙实动词允许追补跟它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反的后续小句。例如:
(4)
a.儿童自己开汽车,他 幻想 板凳就是汽车 。
b.儿童自己开汽车,他 幻想 板凳就是汽车 ;其实板凳不是汽车。
(5)
a.从前,有个穷人, 梦见 马湖里走出一匹白马 。
b.从前,有个穷人, 梦见 马湖里走出一匹白马 ;马湖里并没有走出一匹白马。
(6)
a.敌人 污蔑 她是嗜血的罗莎 。
b.敌人 污蔑 她是嗜血的罗莎 ;其实她不是嗜血的罗莎。
(4)—(6)表明,如果追补跟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反的后续小句,不会产生语义矛盾。这是因为,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陈述的命题是假命题,这就意味着其宾语小句的否定形式是一个真命题。所以,反叙实动词允许追补跟它的宾语小句真值相反的后续小句。
第三,反叙实动词不允许追补表明它的宾语小句可真可假的后续小句。例如:
(7)
a.儿童自己开汽车,他 幻想 板凳就是汽车 。
b.*儿童自己开汽车,他 幻想 板凳就是汽车 ;其实板凳是汽车或者不是汽车。
(8)
a.从前,有个穷人, 梦见 马湖里走出一匹白马 。
b.*从前,有个穷人, 梦见 马湖里走出一匹白马 ;马湖里走出过白马或者没有。
(9)
a.敌人 污蔑 她是嗜血的罗莎 。
b.*敌人 污蔑 她是嗜血的罗莎 ;其实她是嗜血的罗莎或者不是。
(7)—(9)说明,如果追补表明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可真可假的后续小句,那么会产生语义矛盾。这是由于,反叙实动词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确保了其宾语小句真值的确定性。所以,它们不能容忍真假不定的宾语小句,自然地会排斥追补表明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可真可假的后续小句。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能够看出:反叙实动词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命题,而跟其宾语小句相应的否定形式为真命题。这就相当于其宾语小句从反面陈述了一个事实,因此这类动词被称为“反叙实动词”。正是因为反叙实动词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所以它允许追补跟其宾语小句意义相反的后续小句,而不允许追补跟其宾语小句意义相同的后续小句;自然地,为了上下文语义的连贯和一致,也不允许追补真假不定的后续小句。
沈家煊(1999:133-141)用“概率情态和语义强度”来分析汉语否定词移位的规律和受到的限制时,指出现代汉语里有的动词允许否定移位,有的动词不允许否定移位。例如 :
(10)我认为[我们 没有 错]。≈我 不 [认为我们有错]。
(11)我觉得[这 不 丢人]。≈我 不 [觉得这丢人]。
(12)我打算[ 不 考大学]。≈我 不 [打算考大学]。
(13)我主张[你 不 再上诉]。≈我 不 [主张你再上诉]。
(10)至(13)的动词“认为”“觉得”“打算”“主张”允许否定提升。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动词对否定提升的允准能力跟叙实性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动词都不允许否定提升。例如:
(14)我 幻想 [自己的钱包 没 丢]。
≠我 没 [ 幻想 自己的钱包丢了]。
(15)鸿渐 梦见 [柔嘉 没 跟自己结婚]。
≠鸿渐 没 [ 梦见 柔嘉跟自己结婚]。
(16)他 假装 [ 不 知道这事]。
≠他 没 [假装知道这事]。
(14)至(16)的反叙实动词“幻想”“梦见”“假装”都不允许否定提升。其中的原因在于:反叙实动词预设其宾语小句是一个确定为假的命题,它像一个屏障一样,既阻止否定从宾语小句向上提升,又不允许主句的否定向下渗透。
除了排斥否定提升以外,反叙实动词在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上的分布频率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为:反叙实动词以否定形式出现的数量远远少于肯定形式,并且有的肯定形式变成否定形式以后,句子的合格性会大大降低。我们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的结果也显示,反叙实动词对否定形式有相当的排斥效应。如下面的表4.1所示 :
表4.1 反叙实动词以否定形式出现的次数和占比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现代汉语总字数为3亿多字。从上面的统计表格可以看出,反叙实动词以否定形式出现的比例不到(1415/19076=)7.42%。
反叙实动词对否定的排斥还表现在,“幻想”“想象”“梦想”“梦见”“吹嘘”等动词带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出现的频率也很低,远远低于带肯定形式的宾语小句;而“污蔑”“诬陷”“妄称”等反叙实动词则基本不能带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
反叙实动词对否定表达的排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否定表达具有一定的非现实性 ,相关命题只是被说话人弱断定为真;而反叙实动词本身在语义表达上也具有非现实性,因为它预设其宾语所指谓的命题为假,可以衍推其否命题(宾语所指谓的命题的否定形式)为真。于是,当两种非现实性表达的弱断定效应叠加起来的时候,着实给人脑的语言信息加工,特别是对于相关命题的确定性程度的判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所以,为了降低编码和解码的难度,同时也为了能够简洁而有效地传递信息,说话人在编码的时候,理应尽量少同时使用这两种非现实性语言表达。
上面这种推测可以从反叙实动词不太能带双重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上得到一定的支持。例如:
(17)
a.我 知道 他是一个好人。
b.我 知道 他 不 是一个好人。
c.我 知道 他 并非不 是一个好人。
(18)
a.我 幻想 他是一个好人。
b.?我 幻想 他 不 是一个好人。
c.??我 幻想 他 并非不 是一个好人。
(17)中,叙实动词“知道”既可以带肯定形式的宾语小句,又可以带否定形式(包括双重否定)的宾语小句。而(18)中,反叙实动词“幻想”可以带肯定形式的宾语小句;带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时,句子的可接受性就降低了;带双重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时,句子的可接受性更是大大地降低了。试想一下,听话人在理解的时候,不仅要把双重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变为相应的肯定句,解读出一个肯定性命题;还要依据前面动词的反叙实性,推断出这个肯定性命题为假,而其否命题才是真的。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编码或解码工作,对人类的智力而言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否定和反叙实两种非现实效应叠加得越多,给编码和解码带来的难度越大,对人类认知处理的挑战也越大。下面的对比似乎更能说明我们的推测:
(19)
a.我 不是不 知道 他是一个好人。
b.?我 不是不 知道 他 不 是一个好人。
c.??我 不是不 知道 他 并非不 是一个好人。
(20)
a.??我 不是没 幻想 (过)他是一个好人。
b.???我 不是没 幻想 (过)他 不 是一个好人。
c.????我 不是没 幻想 (过)他 并非不 是一个好人。
(19a)这种叙实动词前有双重否定的句子,在编码和解码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19b)这种叙实动词前有双重否定、宾语是否定小句的句子,编码和解码的难度增加了,句子的可接受性也随之降低;(19c)这种叙实动词前有双重否定、宾语也是双重否定形式的句子,编码和解码的难度更大了,句子的可接受性也更低了。与之相对,(20a)这种反叙实动词前有双重否定的句子,编码和解码的难度都比较大,句子的可接受性也比较低了;(20b)这种反叙实动词前有双重否定、宾语是否定小句的句子,编码和解码的难度都非常大,句子的可接受性极低;至于(20c)这种反叙实动词前有双重否定、宾语也是双重否定形式的句子,编码和解码的难度更大了,句子的可接受性也更低了。事实上,(20b)和(20c)这种句子几乎没有人会说,即使说出来也需要听话人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这种智力魔方似的句子,在真实文本中几乎碰不到。
本节讨论了反叙实动词与否定范畴的同现限制关系。我们发现,反叙实动词对否定范畴具有较强的排斥作用;它们不允许否定提升,很少以否定形式出现,一般也不带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为了减轻人们编码和解码的难度。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动词都不允许疑问提升。例如:
(21)
a.秦始皇到死还在 幻想 谁会给他长生不老药 。
b.*秦始皇到死还在幻想谁会给他长生不老药?
(22)
a.这两个骗子一直在 吹嘘 谁的纺织技术都没他们高 。
b.*这两个骗子一直在吹嘘谁的纺织技术都没他们高?
(23)
a.他 假装 自己谁都不认识 。
b.*他假装自己谁都不认识?
(21a)、(22a)和(23a)的宾语小句中的“谁”都不表示疑问,(21b)、(22b)和(23b)作为真性问都是无法成立的句子,这说明反叙实动词不允许疑问语气提升。原因在于,如果它允许疑问语气提升,那么整个句子(母句)就成为真性问句,就没有确定的真值(可真可假);这样,就跟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的真值(确定为假)发生冲突。因此,可以说反叙实动词像一个屏障一样,既阻止疑问语气从宾语小句向上提升,又不允许主句的疑问语气向下渗透。
我们还发现,反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一般不能是正反问句形式。例如:
(24)*赵辛楣 幻想 / 梦见 自己 有没有和苏文纨结婚 。
(25)*赵辛楣 吹嘘 / 诬蔑 方鸿渐 会不会和苏文纨结婚 。
(26)*赵辛楣 假装 / 装作 自己 喜欢不喜欢苏文纨 。
(24)至(26)因为宾语小句是正反疑问形式而不成立。这说明,反叙实动词排斥正反疑问形式的宾语小句。理由很明显,因为反叙实动词只允准真值确定为假的宾语小句,所以自然不允许带真值不定的宾语小句。可见,反叙实动词不允许疑问提升的原因仍在于:反叙实动词只允准真值确定为假的宾语小句,而不允许带真值不定的宾语小句(比如,各种疑问句形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反叙实动词预设它的宾语小句表示一个确定为假的命题。这一语义特点会带来一系列的句法语义效应。比如,反叙实动词对真值不同的后续小句的允准能力不一样,反叙实动词对否定和疑问提升会有排斥。另外,反叙实动词在宾语小句的话题化操作、宾语小句的指称化、宾语小句的主宾语提取等方面存在共有的语法表现,但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一一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