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1

两年前,在某微信群里聊到敏捷测试时,了解到当时有多位测试同仁在写作或计划出版敏捷测试方面的图书,我就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2020年是敏捷测试年。”本书作者之一晓鹏留言:“我要避开锋芒,选择2021年。”其实,写一本书不容易,每位作者都有日常工作在身,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况且出版社这几年也严抓图书质量,出版周期明显变长,最终2020年国内未能出版一本敏捷测试的图书,只等到2021年,三本原创的敏捷测试图书才相继出版,而这本就是国内原创的第四本敏捷测试图书,今年才和大家见面。“敏捷测试年”就从2020年顺延到了2021年、2022年,此时距离敏捷宣言发布已超过20年。是不是有点儿不寻常?倒也正常,请容我慢慢道来。

敏捷实践,如水晶开发模式、Scrum、极限编程、FDD等,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直到2001年敏捷宣言发布,人们才有了统一的敏捷价值观和开发原则。

为何近20年后国内才开始关注敏捷测试呢?一方面,软件开发的敏捷方法论是舶来品,引入国内需要时间,一开始还会水土不服,需要结合国情进行更多实践,才能慢慢适应环境,为我们所用;另一方面,在敏捷开发实践中,大家一开始更关注开发实践、关注持续集成/持续构建(CI/CD)流水线的建立,严重忽视了测试,直到有一天发现测试才是敏捷、持续交付的最大瓶颈,才不得不回头审视测试。即使到了今天,有人还觉得敏捷测试是一个伪命题,这说明要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认知是很难的,正如本书在敏捷测试转型的测试金字塔模型中,将“文化”放在最底层,强调“文化”是最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

许多企业软件开发仍旧属于伪敏捷,不仅在思维、认知上较为传统,团队缺乏共识,而且在流程和实践上也比较扭曲,使敏捷开发模式形成一系列“迷你瀑布”,开发和测试不能同步,甚至开发和测试分离,依旧保留了“开发人员提测”这样的传统研发环节,从而造成敏捷落地实施的效果不理想,甚至更糟糕——“测试人员每天都在赶”“根本测不过来”“工作很累”等。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糟糕的状态,不仅要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而且要改变其开发的流程和实践,这样才能把其研发拉上“正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书的副标题是“传统测试人员转型宝典”,以及在第2篇用了两章的篇幅从文化、组织、流程和实践等多个维度讨论如何进行敏捷测试转型,进一步彰显了敏捷测试的核心内涵——“遵守敏捷开发原则、开发和测试融合、团队协作和价值交付”。

本书一大亮点是其实践及其案例。除了给出整体的实践框架,本书还介绍了CI/CD、持续反馈和DevOps等知识,详细讨论了在敏捷测试环境中如何开展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性测试,并且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给出不同的案例,为读者提供更多参考与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曾在IT咨询公司之一埃森哲公司工作,较早接触到敏捷开发模式。为了解决在大型敏捷团队下如何进行测试的问题,作者还特意学习了SAFe、LeSS等不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梳理出在多团队环境下测试该如何进行的套路。三位作者做事非常认真,从2017年开始就不断收集敏捷测试方面的资料,一边探索、实验和总结敏捷环境下测试的方法和实践,一边写作本书,之后和编辑一起一遍遍打磨稿件,历时4年,终于将心血凝聚成书。

相信读者一定能从本书中获益匪浅,从此在测试工作中顺风顺水,轻松应对。

朱少民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敏捷测试:以持续测试促进持续交付》《全程软件测试》作者 4Gzk3+gps1KZhJmwMV1iG1GdLHVgNDqyB363XKK9Rdn948xXQJvwMpb4gmN98/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