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

童心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使命,也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成功密码。

小学教育之所以伟大,基础教育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童心的闪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首师大附小”)把教育的聚焦点放在童心教育上,无疑是一个非常智慧的选择,也是一个战略的选择。童心教育的背后,应该是对教师、教师的成长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极大挑战。挑战在哪里?那就是让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种超越的视野。

说到教师专业,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学科的专业,比如语文教师的专业是语文,是语文教育;数学教师的专业是数学,是数学教育;等等。但是童心教育告诉我们,学科固然是我们不可离开的重要专业,但是如果只是局限在学科教育上,对于我们完整地、更有深度地理解童心教育可能是有困难的。

为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基于学科专业,又要超越学科专业。在我看来,童心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一 为什么说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

第一专业这个概念来自我对第一哲学的思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他认为,在许多哲学中,是不是有一门哲学是其他哲学的前提?第一哲学要为其他哲学提供两个重要的东西,一是基本概念,二是基本规律。因此,亚里士多德提出“第一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先性,它应该走在其他具体哲学的前面,因为它是前提,要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概念是可以迁移的,如果我们把第一哲学的概念迁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来,是不是意味着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有一个第一专业呢?这个第一专业是不是其他专业的前提?这个第一专业是不是也要为其他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个第一专业是不是一定要走在其他专业的前面?当然应该是的。

那么,如果说我们有第一专业,它叫什么?教师的第一专业应该是四个字——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应该成为小学教师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第一专业。有了这个第一专业,才能做到“为童年设计”。这其中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也是最难做的学问

写过《爱弥儿》的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是最重要的,但是这门学问最不完备。这门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的学问是什么?是关于人的学问。

是的,人永远是一个谜;人生的意义,永远无法去理解;对人的认识,永远是个过程。假如我们把卢梭的这段话作一个适当的改造:在教育世界中有没有一门学问最重要,而这门学问又是最不完备的呢?当然有。在教育世界中,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的学问,应该是关于儿童的学问。

我们对儿童很熟悉,因为我们曾经是儿童,曾经有过自己的童年生活。但是成年人,包括老师,常常忘掉自己的儿童生活,常常忘掉自己是从儿童走过来的。我们似乎对儿童很熟悉,其实又非常陌生,姑且把这个叫作熟悉的陌生,或者陌生的熟悉。我们对一部分儿童看起来很熟悉,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儿童又很陌生;我们有时对他们很熟悉,有时对他们又很陌生——这就是熟悉的陌生,陌生的熟悉。

儿童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它和成人世界是不同的。我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作《鲜奶油蛋糕》。妈妈从外面买来一个很大的鲜奶油蛋糕,对两个孩子说,这个蛋糕是今天招待你们两个姑妈的,你们不能随便动,于是就把蛋糕放到冰箱里去了。妈妈出门了,姐姐对弟弟说,蛋糕放在冰箱里会不会变坏呢?如果让我们亲爱的姑妈吃变坏的蛋糕那是不应该的。到底有没有变坏,我们只能自己尝一尝,于是姐姐和弟弟从冰箱里把蛋糕拿了出来。姐姐对弟弟说,“你吃那一边,我吃这一边”。吃了以后发现蛋糕非常鲜,并没有变坏。姐姐又对弟弟说,“这两边蛋糕没有变坏,没有毒,那么另外两边呢?我们再吃一吃”。于是姐姐吃那一边,弟弟吃这一边,这两边蛋糕同样没有变坏,没有毒。姐姐又对弟弟说,“四边的蛋糕没有变坏,那么中间的蛋糕有没有变坏呢?让姑妈吃中间有毒的蛋糕也是不行”。于是他们又把中间的蛋糕吃了一下,结果中间的蛋糕也没有变坏。妈妈从外边回来了,一看鲜奶油蛋糕变得一塌糊涂,她没有做什么,没有说什么,没有打他们,也没有责备他们,只是说了一句,“你们两个小馋鬼”,又到街上另外买了一个蛋糕。过了一会儿,姐姐和弟弟的肚子都疼了起来,拉肚子了。于是,姐姐对弟弟说,弟弟也对姐姐说,“你看蛋糕还是有毒的,幸好我们吃了”。

蛋糕有没有毒?蛋糕没有毒。小朋友们都知道蛋糕没有毒,但是他们很想吃蛋糕。很想吃蛋糕应该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理由,这个伟大的理由就是爱姑妈。这是儿童的一种智慧的方式,背后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看起来我们大人对儿童的一切好像是了解的,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儿童的学问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一门真学问,一门深学问,一门最难做的学问。如果这门学问做不好,这门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的学问做不好,我们怎么能够教育我们的儿童呢?

如此说来,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的发现,引领儿童的发展,真的是我们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就是为了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引领儿童的发展。我坚定地认为:儿童研究,应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2.教学即儿童研究

我们把儿童研究作为最重要的第一专业,是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现在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呈现出一个新的走向,就是教学即儿童研究。过去我们也提到研究儿童,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去我们提出要研究学情,往往只放在对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和巩固的程度上,这依然属于知识层面和经验层面,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对儿童的研究过程。二是过去我们研究儿童、研究学情,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工具和途径,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还没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儿童研究在以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没有取得其应有的重要位置。

教学即儿童研究,不应把教学和儿童研究当作两回事,而应当作一回事。儿童研究和教学研究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为一体的,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且在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儿童研究往往要走在教学研究的前头。

教学即儿童研究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提出来的。达克沃斯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得意弟子之一。她既继承了老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又进行了发展和迁移。她把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学研究中来完善教学论,并且提出了教学即儿童研究。所以,儿童研究始终伴随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渗透着、引领着教学改革。

我们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深度改革,就必须在儿童研究上下足功夫,把这门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难学问做好。童心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它对儿童研究,对首都师大附小教师无形中提出“儿童研究是他们的第一专业”应该是有关系的。

3.儿童研究是我们的第一专业

现实告诉我们,凡是儿童研究成功的,学校的发展才是深度的,教学的改革也常常是成功的。首师大附小为什么提出童心教育,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首师大附小有一个非常年轻的教师,他是体育教师,毕业只有一年,到学校工作也只有一年的时间。请注意,他是年轻教师,他是体育老师。我问他,学校提出童心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童心教育是怎么落实在课程上的?这位体育教师对我说,我们提出了三句话:第一句,关爱成自然;第二句,求索成习惯;第三句,童心伴每天。

我问,你们为什么提出这几句话?这位年轻教师说,童心教育首先是要爱我们的儿童。我们爱儿童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非常自然的,不做作,不作秀。其次,我们对儿童的爱表现在大胆地让儿童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而这个探索,已经成了习惯。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这是对儿童最大的爱,最根本的爱,最深度的爱。做到这两点,童心当然伴随着每天,伴随着儿童的每天,也伴随着每一个教师的每天。

我又问他,童心教育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落实,那么你们的课程改革是怎么做的?这位教师说,我们提出了三类课程:第一类叫完美生活者课程,第二类叫终身学习者课程,第三类叫快乐游戏者课程。

完美生活者课程,主要指的是国家所规定的课程。这类课程对儿童现在生活的丰富,对其童年生活的幸福和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什么是终身学习者课程?他就以其所教的体育学科为例说明。他说,“我是教篮球的,所以我就让我的学生从小学会打篮球,打篮球对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终生有用的。所以,终身学习者课程主要指的是校本课程”。

快乐游戏者课程,更强调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课程。因为你要做到童心,首先是要率真。

从以上教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首师大附小的童心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共同认知。当一种课程、一种理念成为大家的共同认知时,当这个理念或者口号成为大家的共同行动时,它就成了一种文化。

首师大附小童心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架构起自己的第一专业,而这个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

二 如何进行儿童研究

明确了“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那么儿童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我把儿童研究的主题用三个短语12个字来表达,即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这既是儿童研究的主题,也应该是教师第一专业的重要主题。

认识儿童,即要不断地认识儿童,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即要不断地发现儿童,重新发现儿童。没有重新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为基础,最终无法达到引领儿童发展。我们要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

回到儿童去,应该回到儿童的什么地方去?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

儿童原来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被成人的名字所代替,被小大人的名字所代替。儿童的概念,被吞没在无边无际的成人世界的海洋里,被湮没了,被吞噬了。我们提出儿童,是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儿童本来的名字就是自由,他是自由者。自由应该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儿童只有自由才会去创造。

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还儿童自由,是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剥夺儿童的自由,不仅是剥夺了儿童的权利——发展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剥夺了儿童的本质。

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对儿童创造的最大呵护应该是自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需要自由的氛围的,但是我们的儿童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非常紧张。儿童需要过紧张的智力生活,但是在紧张的智力生活中,儿童应该获得一种解放的感觉,应该有自由的感觉。

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就是回到“儿童是自由者”这个定义上去,让儿童永远成为一个自由者。同时,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即让儿童成为“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天性上说,他就是一个探索者。”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是上帝把儿童派到我们成人世界里来,看看成人世界是什么样子,一看非常糟糕,成人世界那么复杂,充满着功名利禄、好斗、喧嚣。”于是印度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写了一首诗:“孩子们,到他们中间去吧!带着你们的纯洁,带着你们的生命。你来到他们中间,他们就立即安静下来了,停止了争斗,停止了喧嚣。”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就是一个探究者,儿童是可以拯救成人世界的;儿童应该是“成人之父”,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后育文化时代(所谓后育文化时代,就是成人也要向小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

回到儿童去,就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让儿童永远成为最优秀的自由者,成为最优秀的探索者,让探索、求索成为他们的习惯。

2.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

哲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人都有最伟大之处”。当然儿童也有自己的最伟大之处。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三个字:可能性。可能性是人的最伟大之处,更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

回到儿童去,就是要确认、承认、坚信儿童就是一种可能性,陶行知先生用诗歌来表达他的这个理念。他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为什么大人比小孩还要小?因为小孩的心不小。心不小就是有梦想,有理想,有最伟大的可能性,是可能性让儿童有时候比成人更伟大。

加拿大著名教育现象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机智》中指出:面对儿童就是面对一种可能性。所以童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走进课堂看到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不叫张三,不叫李四,也可能不叫儿童,就叫可能性。

可能性就是生命巨大的创造性,可能性往往是未来性,所以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让儿童的未来性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

当然,儿童的可能性有两种倾向,它既可能向积极、光明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反面、消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待儿童的可能性,要把握好这两个不同方向。

3.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

有学者认为,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第一,儿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第二,儿童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第三,儿童生活在一个虚拟化的世界里。

儿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现实的世界是由读书、学习、考试、作业、负担所编织而成的现实的生活。这个现实的生活,它的趋向就是分数,就是考试,就是上大学,上最好的大学。

儿童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儿童是最有理想、最有梦想的。遗憾的是,他们一部分人的理想和梦想,常常被别人所绑架。当儿童没有理想、没有梦想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可能性。因为可能性往往存活在理想、梦想之中,也存活在时间之中,让儿童实现可能性,就是让他有理想、有梦想、有时间,让他去实现。

儿童生活在一个虚拟化的世界里。虚拟化的世界,能够让儿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丰富的信息,但是虚拟化的世界里到处充满着诱惑和陷阱。

在这三个世界里,儿童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可是我们只看到了儿童的现实的世界,而忽略了其理想的世界,更不关注虚拟化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个世界中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于是儿童在这三个世界里便会产生价值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来引领儿童发展。

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就是让儿童真正地生活,健康地生活,就是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去认知、澄清、选择、判断,这是童心教育最深刻的地方。而认知、判断、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澄清的过程,童心教育要不断地帮助儿童,和儿童一起澄清价值观。

4.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

儿童原来还有一个名字,叫“游戏者”。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人。”儿童更是如此。儿童有他自己游戏的方式,当他游戏的时候,才真正成为人,成为儿童。尊重发展儿童的游戏方式,让儿童成为快乐的游戏者,他才是真正的儿童。

我曾经读过一首诗,诗的题目是《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我记得诗是这么写的: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你到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捉萤火虫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粘知了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还是堆雪人的孩子。/天还是那么蓝,蓝得那么旷远,蓝得那么勾魂,蓝得那么像大海。/可是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难道你像萤火虫一样被人捉去了吗?/难道你像知了一样,被人使计粘去了吗?/难道你像雪人一样,在阳光下融化了吗?/难道你像一只风筝,挂在电线上被风撕碎,跌落到天边地角,化作尘泥了吗?/天还是那么蓝,可是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还有那些小伙伴们,你们到哪里去了?

是的,放风筝的孩子不见了。儿童传统的游戏方式不见了,儿童的童心已经不存在了。童心教育要真正了解儿童,就要关注、研究儿童的游戏,特别要关注他们的游戏方式。

儿童的游戏方式其实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要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儿童的游戏方式。至于变革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说到底是要让儿童具有一种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不在于某一种具体的方式,而在于它会引领儿童发展。

所以回到儿童去,就是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就是要回到儿童最伟大的可能性去,就是要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就是要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只有这样,才会发现真正的儿童,才会发现真实的儿童;否则,你对儿童的认识都是理念的,都是想象的,都是经验化的。

这四个“回到”,让真实的儿童浮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儿童才是可触摸的。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你才能逐步地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智慧的教师。 ceOf6iq8f2YHCbxklQq8W9bTt9vizMK0OclJOMDtixlndSvrFL2cBjB9JYTwp+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