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的大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其实,教育就应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大智慧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智慧的本质是“认识你自己”。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相对于其他社会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而言,对于人的“知识”教育学中更多的是“最为有用的”。然而,事实是,关于人的“知识”又是最不完备、最为薄弱的。教育离开了对人的认识、对人的理解,还有什么智慧可言?还能称其为教育吗?

往具体方面讲,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否则就会像卢森堡所批评的那样:“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恰恰是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陶行知先生为我们作了最智慧的指点,用最简单又最准确的话为我们解开了“儿童之谜”,并点击了教育的真谛,指明了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之路。陶行知是大智者。

陶行知的儿童观至今都是科学的、先进的,一如既往地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按照陶行知的儿童观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寻找到教育的大智慧,也可以成为教育的大智者。

一 儿童是活的:回到原来的意义和本质处去认识和发现

儿童当然是活的,但在错误的教育中,儿童往往是“死”的——被扼杀的。陶行知只用一个“活”字就点出了儿童的本质。一个“活”字,揭示了儿童具有强大的生命成长的力量,这种生命力正是儿童所潜藏着的巨大创造力。为此,“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更为重要的是,“活”的儿童并不小:“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四句平白如话的歌谣就让我们真正认识、发现了儿童,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顽固存在的陈旧的传统观念。

“活”是陶行知儿童观的灵魂。陶行知的儿童观就是关于“活的儿童”的教育观。他启发我们从多方面去认识和发现儿童的“活”。

一是“活”到儿童原初的意义上去。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更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不给儿童自由,儿童便失去自由,失去其存在的本质。自由是人创造的保姆,更是儿童新火花的点燃剂,自由在哪里消逝,儿童的创造之火就将在哪里熄灭。二是“活”到儿童的天性上去。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蒙台梭利也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负有“上帝”的使命,完不成使命,“上帝”将拒绝他的回来——剥夺儿童探究的天性,就是害了儿童。三是回到儿童的活动方式上去。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将现实与超越、真实与想象联结起来,将规则与创造、个体与伙伴统一在一起。这样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快乐、开放、有效的。儿童是自由者、探索者、游戏者,因而他们应当是幸福的。但要得到幸福,陶行知认为重要的是让儿童得到四种东西:团体娱乐之玩具、进修学问之学具、日常生活之用具、手脑双挥之工具。

除此以外,陶行知认为“活儿童”最重要的是“心不小”。“心不小”正是对哲学上“可能性”这一命题深入浅出的解释。可能性是人的伟大之处,更是儿童的伟大之处。“可能性”可以揭示为“还没有”“将会是”。“还没有”,就是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未完成。正因如此,儿童显得幼稚,但是在这一幼稚中潜藏着无限大的创造力。“将会是”,指向的是儿童的未来,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儿童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若此就能实现从现实性向未来可能性的超越。从儿童的“小”中发现“不小”,用“不小”来认识、发现现在的“小”,引领现在的“小”。如果说小孩子的“小”是教育的现实依据,是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小孩子的“心不小”则是教育的着眼点,也应是教育的着力点。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只从“小孩子”的“小”出发,而忽略了“心不小”,即可能性。陶行知早就为我们指出了向往的症结之所在。他的儿童观是当下教育的行动指向,而且是永远的行动指向。

二 解放儿童:教育的真谛和成功的密码

儿童的可能性在前头召唤着我们,但教育的脚总是不能勇敢地迈开,畏惧不前,有时甚至还会向后面退去。这样的教育捆绑了儿童的手脚,更禁锢了儿童最为活跃的心。陶行知不仅揭示了问题,而且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他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陶行知的话切中了时弊。当下的教育最为极端的心理是期望太切以致揠苗助长,甚至要表现的是:儿童过于忙碌。

美国的戴维·埃尔金德博士说:“如今的孩子们被迫而毫无准备地成了压力的牺牲品,这压力的来源,既有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的社会变革,又有成人对孩子们越来越高的期望,它们来势汹汹,难以阻挡。”他还说:“儿童的忙碌主要有两种:日历忙碌和钟表忙碌。所谓日历忙碌,是成人们(包括教师们)总希望日历上的纸快速度地撕下,未来的日子早点来到眼前,于是学习要求超过了儿童现有的能力,过早地消耗了儿童的能量;所谓钟表忙碌,是成人们希望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甚至是无限的事。于是成人们霸占了儿童的时间,剥夺了儿童游戏的、健体的,甚至是生存的权利。这样,儿童在忙碌中造成了童年恐慌,最终童年消逝。”

陶行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秘方:解放儿童。他坚定而鲜明地说:“在现状下,尤需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这六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陶行知把解放的价值指向儿童的自由。如前所述,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创造的必要前提。只有解放儿童,儿童才会有“基本自由”,才会快乐,才会主动发展,才会学习创造。因此,解放儿童既是教育的真谛,又是教育成功的密码。陶行知早就把这一金色的钥匙交给了我们,这是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怎样才能真正解放儿童,当下的难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儿童的规范问题。儿童是需要规范的。陶行知说:“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由于儿童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外,正是要根据事实,承认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童年永远是个深刻的话题,面对儿童,教育从来都不应放弃规范,放弃严格。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是否放弃规范,而是对儿童的规范不科学,那就是对儿童的规范过早、过多、过高、过急,因而规范成了束缚儿童的绳索,消蚀了儿童异想天开的天性和创新的欲望。这一向往的背后是陶行知所针砭的“期望太切”和“揠苗助长”。解决问题的最终,应当是以家长的解放来解放儿童,回到爱的教育的真义与真谛。教育必须紧紧握住陶行知教给我们的密码,去解放儿童,创造儿童的美好未来。

三 重新做一个小孩:教师在认识、发现儿童中成为一个大智者

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一旦想起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就会唤起小孩子对好教师的想象。那时,我们也会这么去设想,如果我是教师,我就会……而绝不会……所以,教师不应当忘掉自己童年的体验,而应当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这样就会改进如今的教育行为。其实,陶行知早就说了:“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小孩的队伍里去体验而后才能为小孩除苦造福。”接着,他更深入地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

当然,这是陶行知的假设:“假使我重新做一个小孩”,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亦是蒙台梭利说的“作为教师的儿童”。“长大的儿童”“作为教师的儿童”,是一种隐喻,其实质是:教师应当有童心。童心是赤子之心,是圣洁之心。怀着童心去教育儿童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才能教育他们,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才能为儿童谋福利”。

童心是超越年龄的。教师的智慧就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的敏锐;人总是要变老的,但是教师的心不能变老——永远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时善良,同情人,帮助人。陶行知还对“重新做一个小孩”提出了要求:“实行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这“三到”,说到底是要到儿童的心里去。假如我们过去说儿童是“小大人”是错误的儿童观,那么今天我们说教师是“小孩子”则应当是正确的教师观。

重新做一个小孩,要有一颗童心,其关键是教师应当有爱心。爱是人存在的理由,可以推动日月星辰;爱也应当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可以推动教育。我不敢说,爱就是教育,但我敢说爱是教育的力量,是教育的前提,而且事实是有一种教育就叫“爱的教育”。儿童教育家斯霞正是一个把爱心与童心统一在一起的典范。爱心催生了童心,童心催生着创造,创造着真正的儿童,创造着最好的教育。在爱心与童心里,教育的智慧之花绽放,教师就会生长起智慧,成为大智者。 gu/sdiF+07Xu8Dhe3cGzX84ewKEUtNuNq6LHtkaH87QFK56f8RAQEr2hrI+5Jx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