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共有九编,分别是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时间是任何事物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文学的发展也不例外,整本书的内容按照时代的发展予以安排,体现了文学演进的纵向特征。同时,编者强调这本书突破了以时间维度为唯一线索的述史方式:
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应当注意“史”的脉络,同时要突破按时代顺序简单排列作家作品的模式,通过说明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等呈现文学承传流变的过程,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以第五编“宋代文学”为例来看编者提到的“突破”。此编第二章介绍了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和柳永的词,但编者没有将他们的词孤立地进行评述,而是分成三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这部分内容即如编者所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流派等显示文学承传流变的过程,让读者形象感知文学作品的发展变化,从而“突破按时代顺序简单排列作家作品的模式”。这样的内容基于历史视角突出了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与核心生命力,凸显了文学发展演进的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显现了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学史》有一个总绪论,每编也各有一个绪论。总绪论说明了文学史的定位——文学本位与史学特征,阐明了文学史研究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等。每编的绪论则较为具体地说明某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与历史背景,阐明推动与制约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编绪论值得关注,因为编者在其中提出了该编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线索。阅读每编各章节内容时,都应回顾绪论的内容,带着问题在关键线索的驱动下对每一编的内容进行整合式阅读。
《中国文学史》各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个时代重要或典型的文学现象,二是关键作家与作品评析;二者互相呼应、点面结合。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基本特征,这需要在面上予以描述;而一个时代文学特征的概括又源自具体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文学史》除了对总体文学现象进行描述时例引具体的作品,还会以专门的章节重点介绍某些作家的作品。这样的安排让读者既能了解一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又能够观照这个时代文学的典型代表。
“发展变化”和“前因后果”是《中国文学史》重点阐述的两个核心内容。编者在总绪论中提出了关于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这是文学发展史的主线,是理解文学发展演进的关键线索。下表以第五编“宋代文学”为例,我们来看这九个方面的内涵:
这九个方面显示了文学内在的“肌理”,是文学史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如表格中所举的例子,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要将书中的内容与这九个方面关联起来,从而对文学的发展变化形成清晰的认识。
关于文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这本书注重在多学科背景中审视文学的发展演进。编者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这意味着“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编者在总绪论中说:
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例如,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密不可分;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不能不关注玄学、佛学;研究唐诗不能不关注唐朝的音乐和绘画;研究宋诗不能不关注理学和禅学;保存在山西的反映金元戏曲演出实况的戏台、戏俑、雕砖、壁画是研究金元文学的重要资料;明代中叶社会经济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是研究那时文学的发展决不可忽视的。
文学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其他文化成果的滋养与影响。《中国文学史》就多种文化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有诸多精彩分析,我们在阅读《中国文学史》时对此应予以重视。
总之,《中国文学史》做到了纵横交织、上下贯通、点面结合。纵横:依时间线索显现文学的发展演进,同时关联、比照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上下: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点面:展现各时期文学总体样貌,同时关注其中的关键作品。这三个特点也提示了读者阅读本书的方法,即将书中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在文学史的立体结构中明确其意义。例如,当我们面对一首宋代的诗,既要纵向上想一想它对唐诗的继承,还要在横向上关联宋代的文化背景、士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宋代其他文体的发展状况。此外,除了在面上把握宋代诗的整体特征,还要在点上关注其中有开创意义的、高水平的或有特色的作品。
图书信息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