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在《诗薮》中有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既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是古诗词鉴赏中最基本的审美单元。
我告诉过学生,诗词都是用意象说话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譬如一棵树站在那里,就是象;一旦我开口描述它,这棵树的真相就被遮蔽,它不再纯粹是一棵树,它承载了人的意——我的感情和思想。所以文学著作中的“树”,跟生物课本中的“树”是不同的。前者被看树的人加了情感的“滤镜”,带上了人的主观色彩和情绪意味。这种“滤镜”的风格会因人而异,因此,生物课本上的树,看一次就了解了,确定了;而文学著作中,不同人眼中的树,值得我们一看再看,不断认识和重新发现。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所以,好的诗词忌讳直接抒情,它们用意象说话。并且,诗人在表现意象时常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和语言陌生化,读之含蕴隽永,耐人寻味。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是潜在的,却是主导的。譬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的意象,就都是点染着“断肠人”的情绪色彩的。
解读意象可以“由表”赏析诗歌的语言和画面,也可以“及里”品味意境和情感,进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解读古代诗词的命门。那么,如何解读古代诗词的意象呢?
(1)寻找人与物的契合点。意源于人,如何见象生意,抑或因意写象?本质上还是要寻找人与物的契合点。譬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一句,如果你寻找到了人与物的契合点,就能够理解“荠菜花”这一审美意象的内涵。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此时,他无端被陷害落职,只得住到乡下,躬耕垄亩,以待东山再起。从全词来看,他满腔热情地描绘农村景物和农家生活,歌颂乡野间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荠菜花”清新质朴,生机勃勃,虽然生在乡野,却表现出盎然的春意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与作者的处境以及心情有着高度的契合,作者正是要借“荠菜花”这一审美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不老雄心。
(2)发现意象之间的对比。古诗词当中,经常有前后意象形成对比的现象,在对比中,表达作者的审美取向和人格追求。我们还是以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一句为例,这是全篇的主旨所在,作者将城中桃李与乡野荠菜进行对照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作者顽强的人生观和清新朴素的美学思想。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释此二句道:“结句言桃李愁风雨,而菜花之不愁风雨,意在言外。对比形容,清新明朗。”那么这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我们来解读一下这组意象的对比:桃李一到春天就浓妆艳抹,竞秀争妍,表面上,春天似乎因它们而繁荣生辉,实际上它们不堪一击,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只有溪头野生的荠菜花,朴素清新,蓬勃蔓延,在风雨中顽强盛开。前者就像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弄臣权贵,后者就像是忠心耿耿赤子冰心的自己。这样的意象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3)分析点与面的关联性。要准确而深入地解读古诗词的意象,还需要注意点与面的关联性。我们还是以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为例。先看“面”:全词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乡野初春景象,在这幅初春长卷上,点染了刚刚“破嫩芽”的“陌上柔桑”、“东邻”已孵化出的一些幼蚕、光秃秃的平顶山坡上长出的嫩草、在草地上吃草撒欢哞哞鸣叫的小黄牛、斜阳西下寒林中归巢的暮鸦、远远近近的青山、纵横交错的小路、青旗招展的酒家……城中桃李在风雨中零落成泥的时候,溪头的荠菜花正蓬勃绽放。全词的“面”与每一处的“点”,如此和谐,浑然一体,它们相辅相成,彼此印证,用一个“意脉”(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厌恶鄙弃)贯通了全词,从而使得全词的意境高度统一,而且内涵深刻。
面对中国古典诗词“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现代诗人在希望对其经典意象、审美体验和个体情感有新的突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袭了其精神血脉,“五四”时代的许多诗人都曾热衷于从古典意象中汲取灵感,譬如郭沫若的“火中凤凰”、冯至的“蚕马”、闻一多的“红烛”,等等。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不仅赋予了中国现代诗人以丰沛的灵感,而且也让西方的现代诗人受益良多。当庞德读到曾来中国研究古典诗歌艺术的费诺罗沙的遗稿中的“汉字乃绘画之速写,一行中国诗就是一行速写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a image),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a sucession of image)”时,顿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可以说,庞德在发起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时,就有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而获得的灵感。庞德说过:“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与庞德一起始创意象派的英国哲学家兼诗人休姆甚至认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他的意象的数量来衡量”。
那么,如何解读现代诗歌的意象呢?诗的意象与修辞、格律、音韵等关系密切,所以,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解读。
(1)比喻与象征。
意象往往借助于比喻。如要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成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本体和喻体分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现代诗中的意象,通常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谓暗喻,是把喻体说成是本体,暗示其相合的特性。黑格尔在谈到暗喻时指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胆到几乎不近情理的联想。如果处理得当,反倒可以出奇制胜。
先看暗喻。
我是/越过/严冬/回到/北国的
第一只/丹顶鹤
灰暗的/山沟啊,/请/原谅
这洁白的/颜色
我是/冒着/风雪/凛然/开放的
第一支/蜡梅
浑浊的/煤烟啊,/请/宽容
这浓郁的/香味
“我是丹顶鹤”是视觉暗喻,其洁白的颜色跟“灰暗的山沟”形成对比;“我是蜡梅”是嗅觉暗喻,其清香跟“浑浊的煤烟”形成对比。
再看曲喻。
夜色是蛋清
我是蛋黄
梦正孵化着我
“夜色是蛋清”,“我是蛋黄”,这样的比喻就是一种奇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联想。这是有形状有色彩有温度的意象,很形象很有生命感,蕴藏着一种动态的美,并且喻示了夜色与我的关系——夜色包围着我,还有梦的力量——梦能让生命苏醒,让灵魂突围。
再说说象征。当文字符号超出它的本义而获得了扩展意义时,这符号就成为了象征体,引起人们的联想。例如,艾青的诗中经常出现的“太阳”意象,通常象征着光明的新时代。诗歌中的“太阳”不是天文学的概念,它可以是天体太阳、是光明、是未来、是心中的希望、是新的时代……也可以是其他事物。
意象的象征性,不是固定的、公式化的,而是多义性的、可变化的。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它会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变化生成,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解读。例如艾青的《礁石》一诗中的“礁石”,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很难作出明确的界定,没必要也不可能像做数学题一样得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来。意象的象征性是一种“可能性”,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开拓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2)拟人与物化。
朱光潜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现代诗中的意象来自诗人的直觉。直觉天然地有情感的参与。拟人的意象来自诗人的移情。拟人,就是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情、思想和动作行为。比如注视一朵花,我们觉得它在低语或者微笑,这是化“物”为“人”;同时我们也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绽放笑颜,散发芬芳,这又是化“人”为“物”,即物化。
张明昭
一声冷艳的笑
惊栗了寒冬
这是有色彩有声音的意象,诗人将梅在寒冬中令人惊艳的美赫然呈现出来——将梅的凛然绽放人格化,写成是一声冷艳的笑,惊栗了寒冬,运用了拟人和通感(详见下页)的修辞手法。
再看下面这一首:
奥冬
默默注视着我的成长
犹如
注视地里的庄稼
“地里的庄稼”这一意象,运用了物化的手法。它凝聚了父亲朴实深厚的爱与殷勤热切的期待。物化的手法,有时用比拟中的拟物来实现,有时用比喻来实现,此处用的是比喻。
(3)通感与反复。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意象(语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领域里,形成不同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之间的沟通交错与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用于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譬如前文提到的《梅》,梅的绽放本应是视觉感受的对象,诗人却以听觉感受来写,这就是通感。
又如:
痖弦
提着琉璃宫灯的娇妃们
幽幽地涉过天河
一个名叫慧的姑娘
呀的一声滑倒了
流星本是没有意识和情感的物体,诗人用了拟人手法将它想象成一个名叫慧的女子;流星划过夜空本是视觉感受,诗人却以听觉感受写道“呀的一声滑倒了”,使意象很轻盈很雅致,实在太富有想象力,实在太美妙了!
再来看反复。诗歌中的反复,作用在于强化意象,渲染气氛,推进层次,深化主题,促进抒情,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等等。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这首小诗在复沓中将层次不断地向前推进,意象不断地叠加,使诗歌的内涵变得厚重而丰富。短短21个字,便刻画出了三代人乃至旧中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形象,三代人甚或无数代人循环往复地讲着同一个故事——“洗澡—流汗—埋葬”,折射出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也表现了一种“土地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