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曾说:“我有个简单而又强烈的信念,你未来的得失将取决于你聚合、管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指的就是信息素养。在21世纪数字化时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也是未来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自然是我们行前培训不可回避的话题。
培训一开始,约翰就问大家课堂上是否同意学生带电子学习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等。我们立刻回答“不同意”,大家还七嘴八舌地说出了理由:学生上课会偷偷地玩,思想不集中,影响上课效果,还有的学生会从网上直接下载答案、抄袭,等等。反对的阵线高度统一,态度十分坚决。
然而,他的意见恰恰与我们相反,他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将电子设备带进课堂,态度也很坚决。他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呢?你们现在培训难道没有带手机吗?难道没有用手机做与培训无关的事吗?在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非常普遍,而且是人们最重要的随身物品,它极大地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许多在线学习网站或应用软件正在提供给我们从未有过的快捷和方便,我们怎么能无视手机的存在呢?教育者的责任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责任、方法和途径。
在美国课堂上,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美国教育部门出台了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带你自己的电子设备到学校)方案,允许学生在课上使用个人电子设备,用于阅读、查找资料和记笔记等学习活动。他们认为:今日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已经相当得心应手,如果让他们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科技带到课堂上,反映在他们的学习经验上,则能够让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能大大降低费用和政府的财政压力。
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尝试信息化课堂,鼓励学生将个人电子设备带到课堂上,尝试信息化课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希尔斯伯勒学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在学区里推进信息化项目,在教学中引入智能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连接WiFi,通过网络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2013年底,学区内6所学校参与了试点,2014年9月,60所学校加入了队伍,到2015年4月,全学区200多所学校都参与了BYOD项目,将信息化技术和运用带入课堂教学,让线上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如今希尔斯伯勒学区的学校在实施中,关注着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保持一致,为课程改革服务;二是电子设备的使用对学科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课间生活的影响。
不仅如此,希尔斯伯勒学区希望在信息化道路上走得更远,他们正在积极争取州政府的支持,推进“一对一电脑”的创新项目。学校将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台便携式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用联邦政府下拨给州政府的教育信托资金购买的,第一批的项目预计费用将达96万美元。
约翰与我们的互动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信息化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还有理由在课堂上关上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小门吗?
莎琳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扎克是一名14岁的学生,有一天学校要求学生用网络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完成一份历史报告。
令人惊讶的是,扎克报告的结论是当初德国纳粹并没有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扎克写道:“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集中营里伤寒肆虐,很大的原因是虱子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德国当局不得不花大力气消灭虱子。因此一旦有人被关进德国集中营,都要求剃光头发和胡子以及进行必要的去虱子处理,甚至用神经毒剂齐克隆来灭虱,这就是集中营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所以集中营中大批犹太人死去的原因不是大屠杀,而是灭虱导致的。”
这样的说法引起一片哗然,德国纳粹的大屠杀行径毫无争议,早已是历史公论。扎克为什么提出这样颠覆的观点?后来校方作了调查,发现历史教师要求学生去完成一份报告。扎克选择了大屠杀主题,随后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结果他登陆了一个注有美国西北大学域名的网页。他对网站资料深信不疑,认为既然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的文章,肯定权威,就根据资料写了《集中营的历史真相》的报告。
很快,真相大白了,原来扎克浏览的网页不是西北大学的官网,而是个人网页,只不过在西北大学的英语名后面加有一条波浪线以及一个名字。其实,在网络上,加了波浪线的域名的网站是个人网页,这样的网页类似于办公室外的个人记事栏,缺少权威性。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在许多学术网站上已有“备案”。扎克没有足够的网络知识和信息素养,误认为这是可以值得信赖的网站,也没有分析、比较不同的信息和资料。
为此,美国教育学者艾伦发表了《教会扎克思考》的文章,分析扎克的案例,提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去收集、评估和分析信息。之后他又发表一篇关于网络素养的文章,提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接触网络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机会,培养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信息调查者。
在美国,也有不少教师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带着恐惧和抗拒的心态去看待,拒绝网络进入校园。即使有的教师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也很少引导和教育学生如何去处理和加工信息,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学习者,真正地学做网络时代的“原住民”。
在知识经济时代,“时时”和“处处”已成为学习的特征,信息和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我们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思辨能力,对知识和信息的敬畏之心,这应该是我们拥抱信息时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