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美国研修的行前培训中,我和同伴们就了解到美国的教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每门学科背后都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格伦初中,当我与教师交流或者研讨时,他们总会推荐他们个人喜欢的教学网站,看得出他们的教学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网络俨然是最重要的“教学助手”。
究其原因,从教育外部驱动力量来看,美国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应用开发非常先进,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时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使得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从教育内部来看,美国的课堂教学没有统一教材,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如此,便驱动教师“天南海北”地去寻找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从资源的来源途径来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教学协会、社会组织等各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最新的STEAM教育,美国也有数十家乃至上百家专业教学网站,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提供最新的理论、模式、案例等资源。而且这些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组织,绝大多数的资源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看得出来,美国教育教学研究力量非常强大,参与面非常广,不是教育部门唱独角戏,而是整合所有教育相关利益体和共同体,推动应用研究深入开展。
而且,资源呈现形式极具专业性和系统性,教育类的综合性网站尤其如此,教师搜索和查找极其方便。教师既可以按照年级来查找,也可以按照学科来查找,如此,教师按图索骥,就能毫不费劲地找到自己所在年级所教学科的资料。比如九年级教师要设计地球吸引力的教学,就能从“九年级”和“物理”这两个途径去搜索,瞬间,会有很多相关资料跳出来。教育资源网站的搜索引擎还会细分资料的特性,如学生学习单、教案、视频、案例、论文等,教师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需求也能得到及时满足。
■ 按年级分类的资源搜索网站
更为强大和专业的教育网站则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资源。美国近几年大力推进课程改革,21世纪初相继颁布了《21世纪技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下一代科学课程标准》等重要改革法案,全是从国家层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此,相关部门开发了专题网站,根据标准里的具体条款来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从而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对接起来,为一线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师不用“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还有相当多的在线教学应用网站,囊括几乎所有的学科,学生能够在线学习或者参加测试。如著名的儿童新闻网站Newsletter,是世界新闻的“儿童版”。教师可以在网站上申请虚拟教室,组织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新闻故事,然后在线测试,评估和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
美国教育教学资源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实现了“深度学习”,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将相关和类似的资源归类,实现了超链接,对于资源的深度搜索和系统学习极其有益。美国的Pinterest网站就是典型的代表。在格伦初中,老师们向我推荐最多的就是这个网站,它不仅仅是教育网站,还是综合性的搜索服务类网站。最大的特点是可视化,网站以图片的形式将关键内容呈现出来,以瀑布流的形式展现图片内容,无需翻页,相似内容的图片不断自动加载在页面底端。网站还提供相应的文本链接,具体的内容就在文本链接里面。此网站还有个人定制和推送功能,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源中心,推送中心的识别功能会在茫茫的资源海洋里识别与用户喜好相关的资源,并定期推送给用户,体现了个性化和动态化。与此同时,网站还会将相似需求的用户链接起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用户在网上找寻“知音”,从而达到社群学习的目的。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共享。许多教育网站会将诸如推特、脸书和邮箱等外源链接放在资料的下面,用户可以分享到各网站去,从而使得好的资源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链接功能上,美国教育网站还开发归类和标签以及内嵌式功能,会将相同的或相近的资源放在一起,便于用户查找;还有的会在某篇文章下设置标签,说明这个文章属于哪种类型,如《所有学科培养阅读技能的六个技巧》(6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Reading Skills—in Any Subject)一文,它的标签是“阅读素养”“跨学科”“课程设计”,教师如果对某一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打开标签链接,进一步查找此类资源。还有一种链接功能是内嵌式的,每篇文章中间会出现若干个异体字,这些异体字是大概念、理论、模式或文件等内容,用户也可以进一步搜索。
今天的时代是读图时代,因此美国网站相当多的资源是以图片、图表和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呈现,尤其是那些枯燥的教育理论,研究人员会将关键词提炼出来,设计成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还有教学专业人员会将教学内容拍成视频,时间长短不一,供教师使用,这些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的网络上也有相当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其丰富性、便捷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有些网站也使用标签、推荐和社群的功能,但远远没有美国的系统、完整和深入。美国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推动美国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背后是大数据的驱动、文字识别技术、深度学习及链接的深度开发,还有专业团队的投入和应用研究,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资源搭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朝着“共享”“联系”“社群”的特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