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琳和约翰是外方培训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培训经验。他们总是四两拨千斤地将培训之“术”和教育之“道”融合起来,嘴里时时蹦出教育“名言”,启发我们思考教师的价值和角色是什么,使我们明白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使命。
莎琳刚刚退休,以前是洛杉矶阿卡迪亚学区的课程总监。在上课中,莎琳总是带着浅浅的微笑,侧着头,倾听我们的发言,即使在与我们交流时也是不紧不慢,如闲庭信步。所有学员抛出来的问题,她总能轻松“接招”,从容应答,仿佛所有的教学疑难在她手里都非常简单。
约翰是阿卡迪亚学区全球教育合作部主任、阿卡迪亚高中副校长。他讲课激情四射,铿锵有力,总会在关键之处或有争议之时亮明观点。或总结发言,画龙点睛,或抛出真知灼见,使学员豁然开朗。作为教育学博士,他功底深厚,学识渊博。
莎琳和约翰分工合作,轮流上阵。在教学上亦庄亦谐,配合默契,将枯燥的教学理论演绎得生动形象。
莎琳已经多次来沪,赴美研修前两期的外方培训也是她负责的。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她说她非常喜欢来上海,很认可主办方的培训理念,也欣赏学员们在培训中体现出的专业性和进取心。她还告诉我们,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播,传播好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她来说,能与大家分享教育是最快乐的事。
确实,两位教师总是在享受着培训和传播的快乐,上课精神饱满,极其专业和认真,尽可能将他们所知道的与我们交流共享。同行的陈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有一次,她问约翰关于小组活动中学生评价的问题,约翰结合自己的做法和理解给予了回答。谁知道第二天培训开始时,莎琳说晚上他们回酒店后,约翰特地和她进行了探讨,交流了更好、更多的做法,并分析了每一种做法的利与弊,然后第二天就来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想法。这足以看得出他们负责的作风、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水准以及对教育的热爱。
学习“学生课堂参与”主题时,莎琳要求大家在纸上写出我们认为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方法,完成后将纸贴在概念图上。在我们期待老师组织我们讨论和总结时,莎琳只是说,这个活动到此结束,大家可以在课后去分享和观察他人写的观点。在教学中,答案本身没有那么重要,许多活动或任务也不需要答案,只需要学生的观点、思考和参与,以及学习的过程。
培训中,外教老师从来不将教学活动的答案直接讲出来,也很少去判断学员回答的对或错,而是不断地鼓励学员去交流、分享、表达、追问和思考,在思辨和参与中慢慢接近真理和真相。“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想告诉大家,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学生怎样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判断和表达,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有时他们还鼓励大家观察他们的教学行为,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和效果怎样。其实他们在扮演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员们感悟和领会教师的价值。
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教育的本意: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本意是引导出来。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 小组学习展示学习结果
莎琳和约翰在课堂上常常会讲一句话:“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多么朴素又深刻的教育格言啊!这也是我们常常在现实和梦想中摇摆的问题。课堂上,究竟谁是真正的主人?是教师还是学生?
他们的观点其实与我们课程改革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相似之处,传统的课堂常以知识传授为主,而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传授,教师自然会比学生忙碌得多,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陪衬。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得不到培养。而在学生忙碌的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不忙并不意味着对于教学的懈怠,莎琳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非常关键,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每节课的重点,充分地收集教学资料,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所以课上的“不忙”常常意味着课前的“忙碌”。
也许在认知上我们认为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可在实践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占领课堂的高地,恨不得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最终导致“满堂灌”和“一言堂”。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曾经参加的一次英语教研活动,专家并没有评判那节课的好坏,而是提出一个观点:判断和分析一堂英语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是课上学生讲的多还是老师讲的多,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设计教学或评价课堂。
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是培训的主要形式。两位外教老师常常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将学员们安排成不同的组合,使得每个人有机会与其他所有学员面对面地交流和倾听,而且在与不同学员的接触中,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约翰告诉我们“要教会学生合作,首先教师要合作,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其实,在外教老师的眼里,教师不仅在合作上要引领和示范,在每个细节上都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谈到信息时代的学习时,约翰说“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学习者”。完成一个教学活动后,他会鼓励大家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活动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谈到倾听时,他静静地听我们发言,有时甚至蹲下来或者跪在地上倾听我们。倾听的前提是平等。
教育的力量无处不在,教师的榜样无时不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似乎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朴实和有效的教育。
到了培训总结时刻,大家以组为单位在一平方米大小的纸上写下五天来的收获。纸上满满的全是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教学方法。表达的形式五彩缤纷,各式创意都有。外方教师组织大家制作学习墙,将收获贴在墙上。
在互相交流和学习后,约翰在黑板上写下了“Why not? What if?”,然后解释说:五天中,大家学习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大家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时,要去问“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如果去尝试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勇于突破桎梏和惯性,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推动教学和改变学生。他的一番言语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研修也好,学习也好,真正的价值在于实践和运用。培训后,有的学员带领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孩子一起用培训时学到的思维导图双泡图,学习和比较不同的昆虫,效果前所未有的好。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后,此时已在大洋彼岸的两位老师点赞并留言,莎琳说:“我为你感到自豪,行动是教学最纯真的语言!”约翰说:“太棒了,想不想给你的学生同样的机会?”
“午夜后,灰姑娘将美丽的舞鞋换成原来破旧的鞋子”,这是《灰姑娘》故事里的情景。教师生涯中,我们是否会一直是那位“灰姑娘”呢?还是会变成美丽动人的“辛德瑞拉”?改变,尝试,实践,创新……无疑就是成为“辛德瑞拉”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