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易简功夫,可久可大
——读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之一

读研究生时,我以《易简功夫 可久可大》为题,写过一篇评述陆九渊读书法的文章,发表在当时的《上海教育学院学报》上。

我比较喜欢陆九渊的一套方法。这是从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得到的启发。在这一本书的上册里,邱先生评述了陆九渊的行状和教育思想。陆九渊教人的方法是从“简易”入手,反对学习过程中的“强探力索”。他批评朱熹教人的一套方法是一种“支离”的功夫。在中国哲学史著名的鹅湖之会上,吕祖谦邀请陆九渊、陆九龄和朱熹一起辩学。两陆和朱熹各留下一首有名的诗。其中朱熹的“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实,两陆也有非常有意思的句子,陆九龄的是“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陆九渊的是“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朱熹认为应该令人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于约,但两陆则断言教人应该先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认为陆教人太简,是加入了“禅宗”的那一套东西;而陆认为朱教人以“支离”,要人“强探力索”,反而会把人搞糊涂。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不同,源于哲学思想的差异,朱倡导“道问学”,而陆则强调“尊德性”。我觉得两者都有道理,但是朱熹的一套更适应特别用功的人或者天才,而对普通人来说,可能陆氏读书法更有用,譬如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倾向于从易简入手。于是我从陆九渊如何教人,他的“易简功夫,可久可大”对我们语文学习有何启发入手,写了大约一万字。现在想起来,我对于什么是“易简功夫”究竟出于何处,其实是不甚了了的,当时胆子真大,对一知半解的内容竟然可以发挥一通,真是无知者无畏。近来重读邱著有新的体会,又去翻检其他书,对所谓的“易简”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上册第189页,邱椿引了《象山语录》里的一段: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论语,范氏唐鉴。”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乾文言云,大哉乾元,坤文言云,至哉坤元,圣人赞易却只是个易字道了。”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这一段是说,有一个来自临川的学生初见陆九渊,陆问学生每天怎么读书,他回答:“按照学习的规矩读书。”陆再问:“怎样守规矩?”他再回答:“读程颐的《易传》,胡安国的《春秋通旨》,谢良佐的《论语解序》和范祖禹的《唐鉴》。”陆九渊批评他是“陋说”。过了一会儿,又问这个学生:“什么叫规,什么叫矩?”学生不敢回答。第二天,学生来了。陆对他诵读了《易经·系辞》里的一段话:“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然后又用《易经·彖传》《易经·文言传》里对乾坤两字的解释,说明圣人教人只在“易简”两字。道就在那里,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求道。他用孟子的话批评道:“道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做。”指出学生昨日所说并不是正确的“规矩”。真正的“规矩”是:“只就近易处着着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务远”,所谓涓涓不息终成江河。

那么为什么要从“简易”做起呢?这里“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句话是关键。《易经·系辞》说: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一段话,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大体意思是:乾道以平易显示其智慧,坤道以简约展现其功能;平易则容易使人明了,简约则容易使人顺从;容易为人所知则关系亲密,容易使人顺从则可以建立功勋;关系亲密则可以相处久远,建立功勋则可以逐渐宏大;可以长久则体现贤人的道德;建立宏大则是贤人的事业。懂得“易简”而天下所有道理都能掌握,如此就能(使君子)处于适中恰当的位置。

在要求学生读书“循序渐进”这一点上,朱熹和陆九渊并没有分歧,但是朱熹要求学生:“如今工夫,须是一刀两断,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如此做头底,方可无疑虑。”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陆九渊则反对“强探力索”,当一个人力有未逮,硬要搞清楚一些问题时,那就是“强探力索”。所以陆九渊引当时一位学者的诗:“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告诫学生读书不可以躐等。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为了考研究生,我在而立以后才学英文,开始读一篇文章,每一页查十来次字典,读得很苦,效率很低。后来看到一篇介绍如何学习“托福”中“阅读理解”的文章,文章说,你有三级水平,就读二级读物,你有四级水平,就读三级读物。这样你才不会感到很苦,才会有成就感。到你读了十几篇文章,再回头读第一篇时,就会觉得很容易。词汇量也就不知不觉增加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易简功夫”,我后来想一想,自己小时候学习文言文也是这个过程,自己大学里学习古代汉语也是这么搞明白的。

那么,现在提倡陆九渊的“易简功夫”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在中小学特别有意义。现在中小学在各类学习上,躐等而上、凌节而施的情况极普遍。有些私立初中为了筛选优秀生源,要求报名学生要有奥数竞赛奖,英文要达到初三水平等。不少家长揠苗助长,课外让孩子赶场子,东奔西走参加各类校外辅导班,过重的学业负担挤占了本该进行睡眠或文体活动的时间。在培育出极少数“精英学生”的同时,榨取了家长的钱财,又使更多的孩子成为陪绑的牺牲品。不少学生因为遭受了太多的学习挫折,以致终身厌学,看到教科书就头疼。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还未起跑,就输了,因为学习是终身之事,一个总是不断遭受挫折的孩子怎么能够成才?布鲁姆在《教育评价》 里这么说:“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

所以还是陆九渊引某学者的诗句说得好:“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什么是“天常”?就是学习规律,教育规律,就是从“易简”入手。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是迟早的事。当然,明朝以后一些“陆王心学”的末流把陆的一套东西引入“空疏”的歧途,那是另话,是不能让陆九渊负责的。

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xrS3tQAgWOwOp2BN7uD5etY0ZWJTaMx18IjDAYr1i7QFWVv6dd5xgb27Q2FsoJ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