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学校的价值如何选择

案例“一个都不能少”的开学典礼

2016年,我在江苏一所新建学校担任校长,学校举行建校史上第一个开学典礼,自然备受关注。我们决定采取学生全员参与、以班为单位上台展示的方式。刚刚开学,老师们既要熟悉学生,又要加紧排练,压力很大。彩排后,一个一年级班主任向我请示,说她班里一个叫“小黄”的学生,有多动症,恐怕会把开学典礼“搞砸”,能否破例不让小黄参加展示,留在台下和父母一起观看演出?

这个“小黄”是个“名人”,几乎学校所有人都认识他。开学几天来,他根本无法在教室里坐下来,总是满院子乱跑。“彩排”那天的情景我也注意到了,班里其他同学在表演,而他,台上台下跑来跑去,不断拉扯舞台上的幕布。按道理,班主任提出的要求似乎“并不过分”。

看着班主任渴望的眼神,我没有直接回应她的请求,却问了她一个问题:假如小黄不参加这次活动,等到六年后,你们班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在班级的历史回顾片中,第一次开学典礼的珍贵镜头,将缺少一个人的身影,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小黄”终于登上了舞台,而且,他出乎意料地没有在现场“丢人现眼”,顺利地完成了表演。据说她的妈妈在事后对班主任感激不尽,因为将近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她的儿子一直被当作“另类”。这次开学典礼,是他第一次没有被老师“另眼相待”。

“学生成长”先于“学校发展”

若干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开学典礼之痛》,开头写道:

又是一个新的学年,开学典礼是必不可少的:全校学生坐得整整齐齐,静静聆听从领导到嘉宾、从校长到老师、从家长到个别优秀学生冗长的讲话和发言,可能也会安排颁奖,或学生献词、表决心之类,然而,更多的学生只是沉默的“旁观者”或是麻木的“呼应者”。因此,学生要么会场上哈欠连天、窃窃私语,要么频繁去厕所,也就不稀奇了!

我之所以说这是开学典礼之痛,是因为我强烈地意识到:开学典礼应该属于学生。在这种老套、乏味、麻木的活动模式中,学生完全成了“摆设”,成了“背景”,无法成为“主角”,怎么会真正把这样的时刻铭记终生?

我一直在尝试改变。譬如让学生主持典礼仪式,走进学生队伍,让同学们发表心声。校长不是坐在高高的台上,与学生隔着“千山万壑”,而是在学生群体中表达和述说。这样的形式,虽然称不上绝对“新鲜”,但至少打破了固有的很多东西,学生成为了开学典礼的参与者、体验者和互动者,彰显出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真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这样的开学典礼,因为凸显了“人”的存在,而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五彩缤纷起来。

这里折射出一个问题:办学过程中,我们是以“学校发展”为重,还是以“学生成长”为重?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是并行的,朝着同一个方向。但不可否认,在学校发展的特殊阶段或特殊背景下,经常会遇到二者不同步,甚至不同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学校发展”为重,还是“学生成长”为重,就考验着一个教育者的价值判断。

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接受上级部门的农村义务教育“双基”验收,当时入学率、毕业率、设备、图书的数量等各项指标均不合格。这是一场几乎全部造假的迎检。如果说这是我们的“特色”,不得不理解的话,接下来学校要求学生背诵“明白纸”上的虚假数字、糊弄检查团,就让我无法接受了。于是,经过校长“恩准”,我被特许带领自己班级的学生去野外搞写作实践,巧妙地“逃离”了检查现场。

难道校长不知道这与学校提倡的“诚信”品质背道而驰?我想他心知肚明,他不过是在“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出现冲突的时候,无奈地选择了后者而已。

学校管理通常有两种模式:为了学生或为了学校。一般情况下,学校有清晰的制度,根据学生的错误给予相应惩罚,以达到维持良好纪律和秩序的目的,这是为了学校,其弊端在于压抑学生的是非观念,鼓励学生绝对服从,进而牺牲了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不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寻找制度的漏洞,因此并不可取。更有长远意义的做法是“由学生选择”,即学生犯错后,教师提供惩戒方案供学生选择,或学生自主提出自我惩戒方案,并承担选择的后果,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这才是真正为了学生。

这两种模式反映出截然不同的管理思维:前者我称为“控制型”管理,其出发点是基于控制、驯服,单方制定好标准,强制执行,强化的是对学生的“洗脑”,简单要求学生遵规守纪,不越雷池半步,在意的是“风平浪静”的美好局面,培养的是俯首帖耳的“顺民”;而后者姑且称为“教育型”管理,其出发点是唤醒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强调对有思想、有担当的人的培养,体现出对民主、自由、平等等现代社会普世价值的引导,它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把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因此这种管理思维是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着想。

遗憾的是,在中国大部分学校中,备受推崇的仍是前一种管理模式,只顾“学校发展”而不顾“学生成长”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竭尽全力培养“高分低能”的“标准件”,不少学生分数上去了,知识量增加了,但学习兴趣没了,天赋和灵性被磨灭了;体育课不上了,“课间使用权”被取消了,近视率大幅提升,学生成了弱不禁风的豆芽菜;管理僵化、生硬,以控制为出发点,充斥着“要、应该、必须、服从、严格遵守、不得、不准、严禁、不允许”等词汇,学校“秩序井然”了,但学生顺从听话的背后,是对教师和学校无尽的不满和怨恨;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沦为机械训练的场所,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学生在“做人”方面出现严重缺失,往往唯我独尊,待人冷漠,缺乏诚信,漠视生命,暴力事件频发……

这些不堪的现象在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存在着。真的有人在乎吗?有的校长毫不隐讳地说:只要考出好成绩,学校声名鹊起,那就OK了,学生未来发展究竟怎么样,我管得了吗?

这种并非真正为学生着想、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普遍性地存在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管理者的头脑中。

这样的格局和心胸,如何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成长”优于“学校发展”只能沦为妄想。这样的学校,面目可憎,很难受到学生欢迎。

何为基础教育的“基础”

基础教育的“基础”指什么?我曾经在学校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将近一百名教师参加了答卷,答案基本统一,大多数人认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为什么大家的认识如此高度一致?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并未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相反,五花八门的“双基训练”的练习册,则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提到“基础”,大家误解为“双基”也就不新鲜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原来所谓的“双基”已经是四十年前的提法了,可我们很多老师的头脑中,还误以为基础教育就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作为重点,可见这种观念多么根深蒂固。说起来,这样的认识恰好与应试教育一拍即合,所以才有如此众多的拥趸。

这些年,有一句让无数家长焦虑不堪的话,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学习之余,学生比在学校还忙,赶场似的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焦虑通常源于一种假设:未来的竞争是以智商为代表的认知技能的竞争。既然有这样一个逻辑在,那么家长急于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学习知识、增添技能、获得学历、考取证书……他们认为,这都是在给孩子在这条线性的跑道上增加成功的筹码。但我们想一想,一个人的发展是线性的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人的成长、成功受着太多因素的影响,绝非无限制地堆砌知识和技能那么简单。

正向心理学提出了孩子未来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智商却被排除在外。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到底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营养,才是为学生的未来真正打好基础?

按照美国权威机构预测,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世界上现有的职业将有70%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未来已来,如果我们还狭隘地把学校教育理解为,只需牢牢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升就万事大吉,我们的学生凭什么去面对一个完全崭新的时代?所谓“双基”,充其量是学生的“学习基础”而已,但一个人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仅凭“学习基础”是万万不能的,他更需要的是在走向社会前打牢自己的“发展基础”。而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对美的感知能力等等,这些才是一个人长远发展的真正基础。

因此,对“基础”的定位是否准确,决定着我们做的教育是真教育还是假教育,也决定着一所学校是否“目中有人”。

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应试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然,这与看起来仍是中国现阶段最好的人才选拔模式——高考有关。在这个社会阶层日渐固化的时代,高考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试图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无数父母把整个家族社会地位提升的希望都压在下一代人的身上,这才有了狂热的应试教育大潮的产生。这就是应试教育在中国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这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近三十年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的经验。遗憾的是,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遇到应试教育这根“软钉子”,顷刻之间就会失去力量。应试教育之强大可见一斑。这一方面缘于应试教育所造就的巨大市场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管理思维导致的必然结果。你想,一个行政官员评价一所中学,只要看它考取了几个“北大清华”,就可以判定这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这个办法多么简单轻松!学校内部管理也是一样,只要根据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就可以断定这位老师的优劣,据此评定职称、发放绩效,简单易行,何乐而不为?

但我认为,看起来“好处”这么多的应试教育,实际上正把中国的教育逼上一条越来越偏狭的“不归之路”。应试教育的危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出来。不身处其境的人,绝对想不到其对人性的摧残。它虽说是一种“传统”,可是这一“传统”真的那么好吗?它真的那么适合我国教育的发展吗?它真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吗?每每问起这样的问题,都会倍觉沉重。

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因此,它绑架了学生,挟持了老师,误导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层层加压,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齐心协力为考分拼命。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活生生的“人”不见了,学生只是被用来灌输知识的机器,他们的喜怒哀乐不重要,他们的兴趣爱好不重要,甚至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变得不重要,每个人都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很多学生的头顶上,都被贴上了“淘汰品”的标志。

山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北师大教授张志勇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这种围绕着单纯的应试教育而进行的知识教育到底排斥了什么?(1)这种知识教育从本质上是不重视人的德性成长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是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育,而人的德性成长从根本上是无法脱离生活与社会的。(2)这种知识教育是忽视体育和美育的教育,因为从教育者对教育科学的认知而言,他们不认为人的身体素养与审美素养、与知识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加上这种教育本身与考试无关,或者说,无法在考试中得到价值体现。(3)这种知识教育从本质上是排斥对人的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的,因为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养成,从形成机理上讲,是离不开实践与探索的,而围绕应试教育进行的知识教育本身是脱离甚至排斥实践与探索的。正因为如此,这种知识教育本身是无法真正承载起改变人的命运的神圣使命的,因为这种知识没有真正的力量。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应试教育的问题所在。过去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应试教育形态下对知识狭隘的理解,让这句非常励志的口号,成为钳制人们的教育思维、毒化中小学生教育的一株美丽的“罂粟花”。有长远目光的教育者,要有意识防止把知识等同于书本知识,把知识的来源“窄化”为教材、教辅、作业的趋向,要从为学生的一生服务的高度来思考学校的工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人们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套用一下他的观点:当人们把考试和升学率都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尝试着去改变目前极端扭曲的教育局面,让学校回归平静,让教育回归本原,才有可能让学生回到教育的中央,沐浴着人性的光辉,享受着人道的尊严,获得人的德性、智性、体能和美的启蒙与培育,让人的内在力量得到充分发展,独特性得到启迪和施展。

这样,人才会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k6dpChJ3h4NbFM73WU7NwzsQ1iBdrIhv9nrfDzLLW8ilTt66FT0dQDbStu2zxf+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