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校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案例“寄生虫”与苦恼的妈妈

一个妈妈向我求助:儿子二十几岁了,窝在家里,通宵玩游戏,白天赖在床上不起,也不去找工作。她向我发出求助的直接导火索是,她的儿子玩游戏不能通关,嫌电脑配置太低,向她索要一万块钱,要更换设备,她生气没给,儿子居然把茶几砸了,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很显然,这是一个“巨婴”。

一了解,果不其然,这个孩子俨然家里的“小皇帝”。他父亲兄弟三个,只有他这一个男孩儿,从出生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来什么,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慢慢地,他长成了任何人不能触碰的“宝贝”。和小朋友玩儿,人家有什么玩具,他就必须有,没有就哭闹,哭闹就买;上幼儿园刚开始练字,字写不好,妈妈只要一批评,他就哭,满地打滚儿,只要一哭,爷爷奶奶就横加干涉,埋怨妈妈心太狠。

上学后,妈妈意识到爷爷奶奶纵容的害处,把他领回了自己家。开始的时候作业写不完,妈妈逼着他写,但看着孩子满眼的泪水,妈妈的心软了,这让孩子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不断地找借口逃避写作业,最后发展到不用找借口,干脆不再写了。老师和家长都无可奈何,只能一次次无原则地谅解他。如果想要他帮着家人做点什么,他要么干脆拒绝,要么置之不理。“规则”两个字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自己的。

长大一些,他开始迷恋游戏,一开始父母还尝试用“写了作业可以玩”“考好成绩可以玩”来交易,但到最后,终于陷入了“没人能管”的悲催境地。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爸爸终于登场了,于是暴力不断,家里鸡飞狗跳,可惜仍然无济于事。

妈妈的诉说,揭示了这个家庭陷入的窘境。我问:他不去找工作,是不是没有感兴趣的事?他有什么特长吗?

妈妈依旧无奈,他的儿子总是自诩为音乐天才,但又不肯努力,家里先后买了钢琴、吉他、音响,给他请过几次专业老师,全都半途而废。后来迫不得已读了个大专,想让他学点技术,但开学不到一个月,说什么也不去了,也不肯找工作,不是嫌这个累,就是嫌那个工资低,要么干脆说,这些工作都配不上自己的才华。

我也拿不出灵丹妙药。我只能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儿子是典型的“巨婴”心理,虽然是成年人了,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他的世界是你我不分的,没有边界意识,他以为他能主宰一切,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所有的钱都得给他花。他的内心其实很脆弱,不肯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究其原因,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给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一味满足他的本能需要,造成他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仍像婴儿一样看待世界,无法融入社会。

我嘱咐这个妈妈,不要急,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从父母入手,逐渐引领儿子认识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拎清权利边界,掌握社会规则,慢慢让他承担一些责任。然后帮他去发现兴趣,鼓励他去尝试,直到他找到自己与世界融合的路径。

“巨婴”是怎么养成的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巨婴”一词排到了第九位。“巨婴”现象,在中国实在太过常见:

48岁的海归硕士,回国后不肯工作,靠老母亲给的生活费苟活。母亲82岁了,还患有尿毒症,苦苦哀劝儿子出去工作,儿子却死活不肯。

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生命垂危,仅仅因为母亲不能满足他生活费的需求,于是拔刀相向。

16岁就成为博士的高材生,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却在毕业前强迫父母在北京为自己买房。父母无力承担,他却理直气壮:“我是个博士生又有什么用,我连一套房子都没有,算什么博士!”

……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给他出部分或全部的生活费。他们没有自理能力,一味索取,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巨婴”。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认为父母应该对自己百依百顺,甚至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为他们服务。他们的心态总是:我弱我有理,别人帮我天经地义。

“霸座”“阻拦高铁发车”“抢公交车司机方向盘”“出国旅游对航空公司不满,不知道依据规则解决问题,而是喊话大使馆”,这一系列“我要”“我就要”的行径大约都可以被称作“巨婴”现象。“巨婴”并不单单指过度依赖父母的青少年,而是泛指一个奇葩的成年人群体,他们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概念,把别人的帮助、赠予视为应该,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感觉全世界都应该无条件地顺从自己。

“巨婴”产生的根源主要在家庭,有人总结了一个公式:“消失”的父亲+“包办”的母亲=“没有断奶”的“巨婴”。家庭教育的缺位或畸形,导致孩子被父母过度娇惯宠爱,变得脆弱、依赖、没担当、没主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正义感、责任心,这是“巨婴”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分以知识教育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对“巨婴”现象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三观”形成时段。但是,在这个时段,他们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围绕着选拔考试的方向和要求,将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几门文化学科的学习之中。他们除了可能获得的优良成绩外,什么独立、自主、社会上的事务,根本没有太多机会体验尝试。整个社会对学校、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评价,也定位在“升学率”这单一的点上。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没有学会负任、爱、厚道、感恩、回报,没有学会交流沟通、合作、宽容、守规则、礼让,没有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也就不足为奇。

学生的人格不完整,何以摆脱“巨婴”心理,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网络上不断曝光的“巨婴”案例中,许多人都有着“高学历”,有着耀眼的“知识光环”,这恰恰暴露出他们在漫长的教育周期中存在的“缺失”。学校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据此提供相应的营养。相反,学生只是一个工具,或是为了实现光宗耀祖的家庭使命,或是为了满足学校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于是,强调人比人,没人味、没人性的教育流行于世。这样一个病态的系统本身,就成为了“巨婴”形成的土壤。这必须引起我们对整个学校体系自身缺陷的警惕和反省。因此,我们应学会超越烦琐的学校事务,站在体系之外来打量我们的学校,并抛给自己一个问题: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到底是什么?

先成人,后成才

近几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非常流行。

2012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

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人拥有着丰厚的学识,优渥的社会地位,他们都经历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除去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外,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他们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道路上,以升学为第一追求的学校教育是不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即具有基本做人准则、人格底线的人,而非如何培养人才。这强调的是基本的教育逻辑:教育中“人”即目的,而非工具。一味强调把人培养成“人才”,即把人当作了工具。先“人”而后“人才”,教育的顺序绝不可颠倒。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小孩子要先学会做人,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但遗憾的是,近些年中国的教育早已摒弃了我们古老的传统,被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侵蚀,过分注重学生智能的训练和开发。缺乏定力和主见的父母、学校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开始揠苗助长,导致孩子自我意识的树干还没有足够强壮就被迫努力向上生长,最终沦为竞争和外界评价体系的牺牲品。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这样写道:“树被砍掉了主干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这段话非常形象,也非常深刻。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的规律,本末倒置,终将误入歧途。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成绩越来越好,成才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不快乐、不幸福的人却越来越多。

身边的一幕幕惨剧,不断警示我们成“人”的重要性:举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生母、浙江教育学院周英民用裁纸刀杀害同学洪某并将其石沉西湖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就是敲响的一声声警钟。

基于现行的主流价值观和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难,他们有着千篇一律精致光鲜的履历,但是教育出一个发自内心幸福的孩子并不容易。为了优秀而优秀的孩子很难幸福,只有那些认同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而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不优秀。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转向哪里?难道是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本事?这恰恰是现有学校体系所提倡的,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下,人的成长才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这个转向,更应该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因为这是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而帮助学生建构这样一套能够支持他们未来幸福生活的价值体系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我的心都格外沉重。当今社会那么多高智商的骗子,恰恰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他们拥有的知识成为了作恶的资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大学毕业率大幅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高了,但为了利益,很多人为所欲为,毫无敬畏。这同样要归咎于学校系统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

由此可见,通过教育铸就人的精神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先成人,后成才”是学校教育必须贯彻的方针,这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也决定着学校的工作重点。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正积极制定一系列政策,着力改善教育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正是要求教育由关注“成才”转向关注“成人”,真正促成学校教育中的“目中有人”。

“丛林法则”带来的恶果

不知从何时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等口号铺天盖地地进入了校园。

我曾经跟一所贴满这种标语的学校的校长有过一场争论,他如此言说:

这叫“霸气”!“狭路相逢勇者胜”,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这个劲头怎么能战胜自己、考出好成绩?我们的学生,每天早晨口号一喊,个个像打了鸡血,有这样的状态,什么奇迹创造不了?你问会不会有学生被逼入绝境,出现心理问题。怎么说呢?“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不适应,扛不住压力,那就被淘汰吧,谁让他是个弱者呢!剩下的才是精兵强将,这从我们辉煌的高考成绩就可以看出来。

我想,如果给这位校长一个舞台发表演讲,恐怕会有不少的教师和家长热泪盈眶、为他鼓掌。因为这样的逻辑,在无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无数人深深信奉,“丛林法则”在教育中同样适用。

何谓“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基本的特征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强大威猛的狮子、老虎、狼欺负并且吃掉鹿、牛、羊、兔子等弱小动物。强者统治弱者,弱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生存状况,也无法获得外力的支持与保护。由此延伸到整个社会,人和动物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生物界这一铁的规律。

为什么这样一个法则会逐渐在教育界流行呢?我想这与中国严酷的高考制度、优胜劣汰的机制分不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急功近利的家长以成绩给学校“投票”,这种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是导致教育事业“丛林化”的根源。

这种淘汰机制使得教育日渐偏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大方向。因为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胜者为王,许多失败者提前退出分数竞赛,刚进入初三或者高三毕业班,就已经被老师“抛弃”。学校里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成绩好的学生占有,而所谓“差生”,除了极个别发愤图强之外,绝大多数在最后成绩揭晓之前,已经成了输家。重点班盛行,流行重奖中考状元,体罚、变相体罚屡禁不止,学生身心健康持续下降,创造力孱弱,基础教育界的这些怪现象,不得不说与“丛林法则”理论占据主导不无干系。

我坚决反对在学校提倡“丛林法则”。有人质疑:难道竞争有错吗?我认为,“丛林法则”中的竞争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打个比方,一个儿童参加踢毽子比赛,他为了取得胜利,刻苦练习,付出了很多辛苦,在比赛中战胜了所有对手,取得了冠军,他从竞争中得到了快乐。也就是说,竞争的确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争仅仅是满足一种精神需求,而不是为了“生死存亡”争夺“物质资源”。对每个人而言,这种竞争是平等的,通过有“规则”约束的、文明的竞争,得到一种愉悦无可厚非,往往能够促进人自身素养的提升。但如果不顾自身条件,一味强化“竞争”,强调“争强好胜”,甚至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这种对精神愉悦的过度追求,很可能导致没有边界的“扩展”,偏狭嫉妒、无法包容、自私自利等人性的劣根就可能在一个人的魂魄里蓬勃起来,甚至演变为靠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就变成了非常可怕的事情。

2018年6月,山东淄博发生了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中学初三学生秦某,预先藏至某小区单元楼道内,待同班同学马某出现后,秦某一刀伤及马某心脏,在马某挣扎到单元门外后,又起一刀将马某颈动脉砍断,接着在胸前和背后连捅数刀,凶残程度惨不忍睹!

这条新闻引起热议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传的“第二名杀死第一名”,虽经警方辟谣,该说法不实,但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一个虚假消息会让那么多人深信不疑?这折射出大家对“丛林法则”中愈陷愈深的学校教育一种实实在在的担忧。在“丛林法则”的浸淫下,学生群体逐渐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没有社会责任感。

一个初三班主任告诉我,临近毕业的那段日子,她总是提心吊胆,几个尖子生的课本、笔记本、学习资料,总是莫名其妙地丢失,或者被人毁掉丢在垃圾箱里。不得已,她只能安排学生轮流值班,防止再发生意外。这也是学校长期提倡“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我提高不了“一分”,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干掉千人”?动点小脑筋,把竞争对手打乱,这不就等于我的胜利吗?

多么可怕的思想萌芽!教育培养的这种人多了,未来的社会会不会由此埋下不安定的祸根?

其实,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人类在一步一步消除“丛林法则”,抑制弱肉强食。人的社会,绝不是动物世界,绝不能让弱者像羔羊一样被强壮的老虎或狮子吃掉。否则,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搞“希望工程”?为什么还要发放助学贷款,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无差别教育?一些人坚持把“丛林法则”引入基础教育领域,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甚至不配从事崇高的教育事业。事实上,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懂得守法、坚持正确价值观、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这与“丛林法则”的培育方向截然相反。

教育应该做的,并非提倡赤裸裸的竞争思想,相反,教育要适度抑制人竞争的“天性”,引导一个人懂规则,有端正的品行,懂得容忍、谦让和示弱,懂得与人合作,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让更多人真正拥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 Ydom7P8KXtLxL/9bZcM29qFqjbXSBsKUBcKr207Mi7jCVatdLgMcvtMEBLazM7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