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

你喜欢你的学校吗?每看到一个孩子,我都有一问究竟的冲动。在我的认识中,学生是否喜欢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最重要尺度。没有人可以远离学校,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不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生活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形态成为人生命中的永恒。但我内心最大的不安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反,泛滥于学校中的问题却日益尖锐、积重难返,严重点说,不少学校正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毁掉无数孩子的前途和幸福。

在这本书里,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学校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一个人未来的生活与他曾经的校园经历有什么样的关系,学校如何为每一名师生赋能,促成一个人发展的底座是什么,等等。我想告诉大家:即使现行的教育体制短期内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有远见的校长和老师仍有巨大的操作空间,去探索并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面对必然发生的学校变革,我们不能坐等,而要积极行动。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那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我相信,我们面临的这场教育变革也可以自下而上,靠基层学校的主动求变,“倒逼”教育体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革,从而推动整个教育系统运动轨道的扭转。当越来越多的人亮出鲜明的旗帜,去建设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学校时,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充满希望。

我们的学校是这样的吗

某一年,我到河北某地筹办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与区委书记见面,他说:学校办成什么样,其实早就有了标准答案,就是向“某某名校”学习。

我当然知道领导口中的“某某名校”。这所学校以高考成绩惊人而闻名全国,学校大门外,巨幅状元画像沿街一字排开,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成功”的背后当然是宝贵的“经验”,“某某名校”模式应运而生,风靡全国。大家纷至沓来,急于取得真经。你的学生怎么跑操我就怎么跑操,你的时间控制到每一分钟我就控制到每一分钟,你强调“丛林法则”,我就变本加厉。于是,一套“工业化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趋之若鹜的榜样。

这样一所“全国知名学校”,被领导向往,可以理解。

我当即表态:“某某名校”有它的优势,但我不主张完全照搬。首先,仅凭高考升学数据并不能完全证明一所学校的成功,还要洞察它背后牺牲的东西。况且,即使认定它是成功的,“拿来主义”也可能水土不服。我们可以办出优质的学校,但我希望,这个“优质”,有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可以说,中国大部分学校是“墙头草”式的,“跟风现象”严重。今天这个学校火了,人们一窝蜂去考察、学习,明天那个学校出名了,大家又“喜新厌旧”,朝着新的榜样奔去。什么样的风来了,就倒向什么方向,你方唱罢我登台,红红火火,一片虚假繁荣……

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一味盲从,让中国的学校同质化严重:面目模糊、枯槁苍白、孱弱无力。

我们的学校学生怎么看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坚定地认为,学生视角是一条绝不能忽略的标准。

前两年,网上有一个段子,说学校的职责是“你想干嘛它就不让你干嘛”。虽是调侃之语,但折射出的并非少数学生的心声。当一所学校给学生留下如此印象,难免会遭到学生的排斥与抵触,我们固然可以凭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负面情绪,或者学生因为顾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只得忍气吞声、不敢造次,但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吗?

我一直主张从学生视角判断学校的成功与否,最为简单的标准是:学生每天是否愿意开开心心地到学校来?有一天毕业离开了,他是否怀念自己的母校并乐意“常回家看看”?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言行举止是否印上了母校的“标识码”?如果一所学校空有骄人的高考数字,却没有真正被学生接纳和热爱,算得上成功吗?

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所学校是不是真的有勇气来听一听学生的心声?我到过一所名校,一路参观,颇觉压抑。楼道口、走廊中、院区里,到处分布着臂戴红袖章的“纠察队”,他们趾高气扬,严格执法,凡是不按规定路线走路的,在楼道里说话音量偏大的,有奔跑、打闹现象的,一律视为“违纪”,要记录在册。校长颇为得意,这是“自主管理”的显著成效。的确,乍看起来,一切井然有序。但仔细琢磨,又有些怪异:好学校首先是有“人”存在的学校,但这所学校的“人”在哪里?人真诚干净的眼神在哪里?人明媚自然的笑容在哪里?人勇敢积极的状态在哪里?人温暖纯正的心灵在哪里?好学校的“好”是孩子生命状态的纯真与自然,是孩子精神世界的饱满与富足,是孩子行为举止的自然与端庄。而在这所学校,目之所及的“规范”“顺畅”背后,却是简单、粗暴地逼人就范的“野蛮”。在我看来,这种“人盯人”的控制并不是教育,这样高压下的“低眉顺眼”更算不上教育的成效,而是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如果学校有胆量,给学生一次民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对遍布校园的“纠察队”和一双双监视自己的“眼睛”,到底是支持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呢?

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你去主掌一所学校,你的学校会有哪些与众不同?

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方向错了,跑得越快,越会偏离目的地。无数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今天的教育,从政府官员、校长、老师到家长、学生,不可谓不辛苦、不努力,但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国家不满意,教育者不满意,老百姓也不满意。问题就在于,方向出了问题,我们“辛勤”地构筑着一个病态的教育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着这样一个话语体系:你要好好读幼儿园,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样你才能去读重点小学;你要好好读小学,努力提高成绩,这样你才能读重点初中;你要继续好好学习,吃更多的苦,这样你才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读了重点大学,你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开始好的人生……这样的逻辑体系,就像一个美丽的传说,从老师、家长口中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太多的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急于把这种逻辑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以期待他们依此行事。

我认为,这恰恰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源。建立在这样一套逻辑上的教育系统,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无论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少轮次,各个学科的教学纲要怎样修改、补充、完善,也难以撼动这个体系的根本,因此也就很难奏效。

显然,这套逻辑过分强调了智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其潜在含义是:只要你的智力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你的美满人生就有了基础,而智力水平提升的基本表现就是你各类考试的成绩出色;反之,如果你拿不到“高分”,对不起,你只能是个失败者,体面的社会地位,令人艳羡的职业,足够骄傲的收入,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现有的高考体制不就指向这样一个结论吗?但冷静下来,并不难发现这个逻辑中的漏洞:一方面,人的智力存在先天差异,永远不能做到所有人都取得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有限,即使再努力,能过“独木桥”的永远是少数人。况且,学校教育绝非只有“智力”的培育,而是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唯有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如果我们坚持以上述逻辑来设计学校教育的系统,导致的结局就显而易见了:

学校成为了按照“智力”标准去打造学生的流水线,一套模子,一把尺子,在让一小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将付出更多的人被淘汰的巨大代价。这样的学校中,鲜活的“人”不见了,学生只是“产品”,教师是制造产品的“工具”。从学校这个“工厂”走出来的,当然有优质品、合格品,但必然出现大批量的“次品”和“副产品”,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更糟糕的是,即使我们眼中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仅限于“智力”层面的高水平,甚至降格为“考试”层面的“高分数”,面对汹涌而至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已来”的未来,他们虽然在流水线上经历了“千锤百炼”,以“优质产品”的面貌走上了社会,成为所谓的“精英”,谁敢保证,他们不会陷入精致的平庸,甚至沦为新时代的“废品”,最终百无一用呢?

一起加入这场寻人之旅吧

并非所有人都无法洞察时代不可逆转的脚步,也并非所有人都不知道学校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但因循守旧的惰性以及规避所谓“风险”的理性,让更多的学校管理者选择视而不见地“装睡”,如同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所喻,面对触目惊心的不堪事实,却集体明目张胆地忽略、沉默,找出无数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墨守成规,推脱可能的变革。

的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制调整的迟缓,社会对学校成果的认定习惯,家长对学校各种“风吹草动”的敏感、质疑、干预,师资队伍自身转型的艰难等,都会成为制约学校变化的阻力。但不可否认,教育正处在急速转型的关键期,如果我们为了维护排行榜上那骄人的“业绩”,甘做旧有学校系统的“卫道士”,我们将注定成为教育的“罪人”、孩子们的“罪人”,这绝非危言耸听。

《让学校重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对你的学生来说,“你”就是系统;如果你是一名校长,对你管理的学校来说,“你”就是系统;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对于所属区域的学校来说,“你”就是系统。

现实并不像人们刻意夸大的那样“逼仄”,不同位置的人都有充分的变革空间,而每一项来自系统内部的创新和改变,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态的改善。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地尝试着种下一棵树,那么,一排树、一片森林的诞生,一方环境甚至气候的改善,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可能。

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数因果链条上的一环,尽管每个人所决定的只能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是完全被动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上一层因果关系的终点,也是下一层因果关系的起点。

我写这样一本书,就是希望引发更多的人去思考:未来的学校,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作为有精神生命存在的人,他的灵魂、他的思维该得到怎样的养育?作为有肉体生命存在的人,他的身体该在怎样的呵护与理解中健康发育?作为时间单位的人,每一分每一秒的校园生活将给予怎样的塑造与完善?希望更多的同行者,致力于学校建设与时代韵律相契合,让校园高扬起“人”的旗帜,改变被“成功学”戕害的教育生态,扭转赤裸裸地崇尚“丛林法则”的学校文化,调整以剥夺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来“制作”学生的“一刀切”的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因过度学习、机械学习、负担过重导致的厌倦学习、仇恨知识,以及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大面积丧失的教育局面,让学校成为流行尊重、信任文化,师生关系良好的地方,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为将来实现自我做好准备的地方,成为师生人格升华、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的地方。

如果十年以后,我仍有勇气重读这些文章,我希望至少不会背叛以下文字:我仍是一个诚实的作者,真情用笔,记下我与教育、与学校的相濡以沫,或许我不能道破所有的真相,但我用心记下的每一个文字都不是虚妄与违心的;我仍然是一个敢于放弃“过去”的好奇者,这个时代的非线性发展,正让过往的许多经验变成“障碍”,能力被重新定义,模式沦为桎梏,我会保持归零的心态,重新认识学校,读懂学校。

我希望自己真正领悟到:人是什么;学校如何为人“赋能”;未来,人如何获得自由。萨特说:“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今天,年逾五十的我,痴迷于人的成长,我希望通过我的创造帮助师生去选择。我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在”的勇气,无论教育风云如何变化,我会因热爱而存在。作为这个时代教育的记录者与参与者,我希望自己永远在现场。我希望仍能与喜欢这本书的读者,与你们在一起。我们并非须臾不分,更非对所有的事物保持一致的立场,但我们会一直努力追寻“人”在学校、在教育中的存在。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我将在这本书中,从“人”这个视角,多维度呈现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案例。我期待,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和我们一起加入这场寻“人”之旅,去建设更多让“学生站在中央”的学校,创造更多能够发现每个人天赋的新型教育。期待与你并肩同行!

我们仰望星空,也终将被星空仰望。

王福强
2020年3月18日于河北廊坊 k/Nw46/x73sugDf/W7rf6dqIDnR2zJzur4XHMPSyXM2Ppyf7AB2pJOZ42XV2Hm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