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扣人心弦,充满机智
——应对课堂沉闷无趣

语文课堂本应充满活力,但有的语文课却显得沉闷无趣。这既与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因为语文教师束缚手脚,使本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如果语文教师充分挖掘语文课程本身和自身优势,使用扣人心弦的课堂语言,加上充满智慧的课堂管理,完全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情景回顾

2008年8月,我准备了一节公开课,给大家上的是《咬文嚼字》。我一方面通过文中“语言”的案例,来演示“推敲”的妙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出文本案例中所隐含的哲理,追求“扣人心弦”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以一块醒木、一把纸扇为道具,借用了刘兰芳等人的评书艺术和《百家讲坛》的艺术技巧,讲述时娓娓道来,抑扬顿挫,加上模拟表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关注。课后,一位教育界老前辈找到了我,说:“王老师,你的课上得很独特,值得认真揣摩。有机会可以整理推广。”

管理过程

那一天,我首先把几样“道具”放在讲桌上,正气凛然来了一声“上课”,全场起立,坐下。听课老师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连同学生一起注视着我。我不紧不慢,说了一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大家张着嘴巴看着我。我把醒木一敲,“唰”的一声打开纸扇,又义正辞严地来了一句:“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趁着大家还在回味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咬文嚼字。

聪明的学生意识到今天上课的内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听课老师也会意地笑了。

接下来,我便请学生讨论课文《咬文嚼字》的几个案例。同学们兴致勃勃,有的还绘声绘色地模仿着。

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此基础上,我便请学生谈谈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因为我知道,应该适时把学生从热烈的事例讨论中,引向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促使学生思维的提升。

接下来,我走下讲台,来到教室门前,配合动作,演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是用“推”,还是“敲”的意图。结合贾岛、韩愈所处的环境,我们一起揣摩他们各自到底要表达什么,让学生领会到,在文字上“推敲”,本质上是思想情感的“推敲”。

学生的兴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他们跃跃欲试。我便把事先准备的几个语言推敲的案例,写在黑板上。

接下来,我便引导学生分析文中那“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等案例,引导学生联想其独特含义,思考如何识别和避免“套版效应”等问题。

此时,我判断学生已经基本理解文中的意图,于是便邀请学生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感受。学生兴致很高地谈了自己的理解。

“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作者所处的环境、生活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图。”

“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意图,不能图省事,找一个所谓漂亮的词语来应付。”

“运用语言其实是一件很认真的事情。”

技巧提炼

针对语文课堂的沉闷无趣,教师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借助于评书艺术等艺术手法,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倦情绪。评书、京剧、朗诵、演讲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拿来”为语文所用,为课堂所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用有关演唱艺术时,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低级趣味,或猎奇心理,去媚俗。那样的话,势必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迁移运用

激情朗诵,师生“共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看似平淡,学生兴趣不大,兴致不高。我借助于我的教学语言善于表达情感的优势,成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此处语言,不仅是作者平生极为深刻的感悟,也是具有审美和教育价值的典范性事例。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采用了富有深情的朗诵方法,语言力求厚重、字正腔圆,力求演绎梁实秋内心世界的激动——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那种对先生当年演讲的回味。

我读到此处,全班震撼了,仿佛学生的心跟着我,跟着梁实秋先生,一起品味文本的含义。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段文字,既有先生对《桃花扇》中那国家沦亡的伤感,也有安史之乱之后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在收复故土时心中的安慰和狂喜。什么是家国情怀,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我在朗诵时充分考虑人物情感的变化,恰到好处地演绎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朗诵时,情不能自已,不禁流下了滚滚热泪。

我的学生也被感染了。班级里十分寂静,随后爆发一阵不息的掌声。

这两处,我借助于激情朗诵,充分表达其文本意图,再通过师生对话、步步推演,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育感悟

语文课堂需要灵气,但学生未必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又忌讳老师的说教。教师剖析文本,他们会觉得无味;而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如何科学管理好课堂,打破语文课堂沉闷和枯燥的气氛,确实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课堂设计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自身优势,汉语教学的内在魅力,比如教师的语言魅力、绘声绘色的“表演”、对文本精彩的演绎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理想的课堂氛围。

安徽省肥西鹏程学校 王国敏 XFDYqNaskWwRdjycRoKxAFA53xMc/+R/oWtLzdFrgm0H1H84IHOSkyxQfuOpAQ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