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从教会到教慧

教师教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记忆这些知识,力争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会学生”,这无疑是需要的,也是对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对学生负责,忠于职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说,要做好这些,也非易事。

张奠宙、赵小平两位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书匠也不容易》,这里所说的“与时俱进”指的是:教师最好能更多地研究教育规律,更积极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在我看来,“与时俱进”还可以再“俱进”一点,那就是从“教会学生”走向“教慧学生”。就“知识”教“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只有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素养培育、智慧灵动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程红兵校长认为,更高层次的课堂重建是着重于课堂里的教学流,即“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这一动态的内容要有思维的含量、智慧的含量和文化的含量,也就是学生在课堂里实际最终收获的是价值大、极富思维意义的课程。

在《从教会到教慧: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艺术》(滕云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作者对“教慧”的理解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会阅读与思考、学会观察与探索、学会联想与记忆、学会运算与运用、学会交流与评价等方面着力。

高鹏老师在《从“教会学生”向“教慧学生”转型》一文中认为,零散的知识是构不成能力的;教学不能止于知识,更要进入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作用不是“告诉”和“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他们提升合理思维、深入探究与有效合作等“会学”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价值追求。

“教慧学生”,让学生灵性生长,师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追求“教慧学生”的育人境界。让学生灵性生长,靠“教会”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和任务的“‘教会式’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以启发、引导学生“会学”为目标和任务的“‘教慧式’教学”才能达成。心有“教慧学生”之愿,行动才有“教慧学生”之策。

二是理解“教慧学生”的基本内容。“灵性”即“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有哪些?至少有:两耳不闻窗外事——注意力,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力,熟读唐诗三百首——记忆力,飞流直下三千尺——想象力,学而不思则罔——思维力,异想竟使云天开——创造力等,其中思维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三是创设“教慧学生”的新型课堂。教师要积极超越单一维度的传统课堂,创设多维视角的课堂,引导学生全面、整体、辩证地看问题;要改变“师说生答”的平静课堂,创设矛盾冲突的课堂,有矛盾才能激活思维、引发争辩、深入探索;要转变“准确讲解”的“完美”课堂,创设批判思维的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勇于另辟蹊径。

四是基于“教慧学生”的教材活用。传统教学“以本为本”,把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只会“教教材”,结果造成“死教书”的结局,造成教学内容的死板。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而是活用教材。“活用教材”就是要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激活教材、改组教材、拓展教材,“用教材教”,让“教材”充满“活性”。“死教书”往往把学生“教死”,而“活教书”带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

五是基于“教慧学生”的生本理念。传统教学“以师为本”,教师以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这会造成教学活动的死寂,最终导致把学生教死。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考虑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学习,才是学生心里向往的学习。教师还要放低自己的身姿,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把学生教死,让学生灵性生长。

六是基于“教慧学生”的“学”的转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接受与掌握,冷落、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改如此,“教慧”亦然。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为《让学生灵性成长》(严育洪、管国贤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大家阅读之后,对“教慧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该书的编写采用由点及面、由例到理的框架结构,研究从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死学”和“学死”问题出发,就“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对策可以不把学生‘教死’”的话题展开系列讨论,接着列举一个个特殊、具体、相应的教学活动现场,通过在应用时间上有先后、或在应用范围上有彼此、或在应用水平上有高低的两个案例的对比,进行教学的微格研究,从而让读者明辨其中的“活性”。

在具体行文中,作者还特别注意把“活教书”和“教活书”案例描述中的关键性“活点”用曲线划出和用加粗标出,以提醒读者注意其中的“活芯”,之后对一组案例进行比较性的“活性”分析,以让读者明确其中的“活理”。在文末,作者还对上述几组案例与分析作了概括性和综合性的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清了“把书教活”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活法”,这有助于读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活学活用。 o8QjQYeKw7CI+VfK1wgGWaCUdt84LDEazZEQD0mM7AupTV0TYYD9li9RbBbrjL1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