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师发展在立德树人中走向新境界

一、教师要坚定回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内隐的“第四个问题”:谁来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一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任务重大,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明确,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有个主语,一言以蔽之:谁来培养人?不妨将它叫作“第四个问题”,而答案一定是:“我们”。不言而喻,这一主语及其命题已内含在这三个问题之中了,之所以将它单列出来,是为了凸显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以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得以落实。

无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理所当然由教育来担当,但是,与此同时,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关心教育、领导教育、支持教育,他们承担的责任更重大,发挥的作用也更重要。同样,无需多讨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由学校去落实,由广大教师承担起具体责任来。因此,教师面对“第四个问题”要作出响亮的回答:立德树人是我们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我们的崇高使命与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回答本身就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具体表现。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定要高高举起立德树人的大旗,努力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要担起“谁来培养人”的重任,首先要提升对立德树人价值的认知深度与高度,为此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提升认识。

(一)历史维度: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立德”“树人”早就存活在中华文化之中。如前文所述,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叔孙豹和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叔孙豹认为“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不朽”之首是“立德”。孟子所提出的“四心”,生出“四端”,亦是讲立德的意义和内涵: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生出了仁、义、礼、智四种品端,培植了“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由“立德”思想构筑起来的令人向往的民族精神。后来《大学》又一次从道德角度阐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明德也成为民间的共识与追求。福建的土楼里还有“锄经种德”的对联,这源自儒家文化:春风种德,秋雨锄经。一般理解为耕种田地时,不要忘了读书读经,我以为要像播下种子一样播下道德。“立德”是中华文化的本色与底色,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同样,“树人”亦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早就深入人心,成为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并由此以臻于教育的境界。亦如前文所述,《管子》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像树谷、树木那样,但是比树谷、树木漫长多了,也艰巨多了。后来,以“树人”命名的学校与人,都是对“树人”思想的认同、追求与践行,这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普遍的价值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立德”与“树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立德”与“树人”的整合、融通,形成了一个新概念:“立德树人”。其主要内涵是:通过立德来树人,“立德”既是目的又是途径,“树人”是目的是境界,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是民族的使命。“立德”与“树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其主题应是“学以成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就是以“学以成人”为主题,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这一主题被大会所认同。“学以成人”之“学”,即儒家学说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释义,学习首先是“学习是为谁”的问题,因而学习是个道德生长的过程。同时,学习包括道德学习,甚至首先是、主要是道德学习。正是学习,尤其是道德学习让人真正成为人。如今,“立德”与“树人”进一步牵起手来,从历史的深处走进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具有历史纵深感与厚重感,其哲理性极为深刻。

(二)时代维度:立德树人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严峻的挑战性

今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核心在于“变”,既在于世界之变化,又在于中国之发展。变化与发展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形塑了伟大斗争的时空背景。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空背景,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特殊的历史机遇期,必然也让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时空,面对新的挑战与考验。毋庸置疑,立德树人也面临着新形势,必须研究新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中发出时代的色彩来。

有人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了如下概括:“一是科学技术之变”,“二是经济全球化之变”,“三是国际政治格局之变”,“四是全球治理秩序之变”,“五是文明多元激荡之变”。 这些大变局,教育必须看到、看清,抓住、抓准,主动把握机遇,作出积极的应答,既要学会坚守,又要学会改变,在坚守中改变,在改变中坚守。但是,我们应当确立一个信念,无论怎样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变,也不会变。无论社会进步到什么阶段,无论世界变化到什么程度,也无论我国发展到什么水平,教育的根本任务仍然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历史的命题、时代的命题,是永恒的命题,因为它直抵教育的本质,又极具中国文化的特质,坚守本质,凸显特质,才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教育回应,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对策,是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不能忽略的是,当我们把住命脉、坚守的同时,还应看到时代的进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会真真切切地促使教育有大变局,形成新的格局。坚守绝不是保守。比如,科学技术之变,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全方位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教育处在这样的工业革命时代,对现代科学技术之变,应当张开双臂拥抱,让它们进入学校,进入学生的生活,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是必然的,不可回避的。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是为人类服务的,人应当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仆。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必定有情感的伴随,也必定是道德价值被检验、生长及发挥导向作用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仍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创造,发明什么样的技术,技术为谁服务,其方向感、价值性、道德伦理始终贯穿其中。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技术变革中把握好方向,坚持做一个有道德的现代人。同样地,多元文化、多元文明的激荡,立德树人引领我们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理念,让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元并存,进行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而反对、摒弃“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错误观点,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

(三)现实维度:面对现实中的困惑和问题,立德树人具有针对性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提出三个“要”:“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同时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这些指示,极具前瞻性,又极具针对性,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当下的教育现状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态势是可喜的,但又不容持续乐观,一些顽瘴痼疾很难解决,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很大的难度。正因为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从问题出发,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如果将现实中的问题作个概括,我以为可以聚焦在“发展素质教育”上。习总书记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无疑,不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背离了教育的核心,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走上了以应试为主的轨道,就必定被异化了。异化了教育,学生就不可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可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的实践已告诉我们,发展素质教育,要着力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由此,我们要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历史维度、时代维度、现实维度,让我们用立体的视角,建构时空结构,从整体上更有深度地认识与把握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回答“第四个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与责任,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这样,我们才真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会更自觉、更坚定。

二、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用大智慧促进专业的深度发展

(一)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成为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者

立德树人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己的专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方位上,理解教育,进入教师发展的内核,进入专业发展的开阔地带,成为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者。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教师应当确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德树人这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扎根中国大地,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有中国自己的学术性标识。将这些思想、理论与经验加以整合,对这些学术性标识加以提炼和进行时代转换,我以为这就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而这部教育学应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主题的,抑或叫作中国立德树人教育学。它源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写在书斋里,更重要的是写在教育大地上;不仅由学者专家写就,更由广大教师共同写成。我们每天的教育教学就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自己的践行来撰写、演绎中国立德树人教育学。这样的理想信念产生巨大的力量。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对教育本质深刻认知、价值澄清后的价值取向,是在取向坚定后所形成的价值定位,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价值引领。这一价值定位,让我们对党的教育方针,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准的把握。这一宏大问题,不仅关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也关乎教师的发展,应该成为教师的根本遵循和核心追求。广大教师要寻找教育的最大公约数,也要寻找自己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先要为自己扣好人生的扣子,而这粒扣子是在教育教学中扣紧的、扣好的。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发展的最高的专业。教师要建构自己的专业境界。教师有自己的学科专业,有儿童研究这一具有“在先性”的专业,无论是学科专业,还是儿童研究专业,都有一个育人价值元素的深度开发,都要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改革核心价值观的照耀之下攀登发展的境界。显然,这一切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服从于也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习总书记指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我们应该确认,立德树人应是教师最根本的专业,确立这一根本专业必定使学科专业,包括儿童研究这一专业有了灵魂和导向,教师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专业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内生力,站到更高的平台上,有更深的情怀、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格调、更美的境界。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教师要锻造、提升教书育人的基本功。立德树人是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上好每堂课,设计好每一个教育活动,需要具体的策略、途径、方法和技术,一个基本功好的老师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但是,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书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育人更需要精湛的基本功,而且教书与育人不可分离,是相融相通的,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就在教书中。这一基本功不是单一的,是整体的、复杂的;这一基本功,不仅具有科学性,还需要艺术性;这一基本功是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的结合、统一。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最根本的基本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中优化、丰富、提升这一根本的基本功,探索、形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方式。

(二)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进一步发掘教育教学的育人内涵,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智者

立德树人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立德树人是为了培养智慧的学生,让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立德树人是个智慧生长的过程,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探究、体验、解决具体问题。因而,立德树人需要智慧,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应当是个智慧的教师,以智慧的方式,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智慧有大小之分。庄子在《齐物篇》里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不仅是对智者状态的描述,而且是对智慧大小实质性内涵的区分。闲,空也;空者,无限大也。大智慧总是关注宏大的事情,有开阔的视野,有战略性思维,善于从宏观上把握,这样的人是大智者。间,隔也;隔者,小也。小智慧总是关注和纠缠于细小、琐碎的事,视野褊狭,格局窄小,囿于有限的经验,极易走进技术化的胡同。同样地,大智者的言谈,有气势,有激情;而“小智者”的言谈则显得啰嗦、重复、拖沓。立德树人需要教师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对立德树人的要义把握要准,落实要细,表达要精炼,做个有智慧的教师。

智慧与道德密不可分。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儒家学说视野中,人格的健全、完美,一是在仁,一是在智,而且智与仁总是紧密相连的,智离不开仁,当聪明牵起道德之手,才会成为智慧;道德支撑智慧前行,智慧才能行稳致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将道德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凸显了道德育人的重大价值,德育在先可以进一步得到落实。同时,立德树人将道德与智慧统一、融通起来,智慧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智慧课程首先是道德课堂,培养智慧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智慧教师当然首先是道德教师。做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立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满满的家国情怀,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人格塑造人,以灵魂塑造灵魂。我们应该不断明晰,立德树人要以道德引领智慧,要将智慧融入道德之中,其中又将立德树人的智慧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智慧具有美感性。钱学森晚年提出了“大成智慧”。他认为人的智慧有两部分:量智与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他又指出,量智主要指自然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性智主要是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活动。量智与性智的结合,便是大成智慧。他还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数学科学、系统科学等十大科学技术知识是性智与量智的结合。钱学森的观点很明确,集大成而大智,智慧,特别是大智,源于知识、经验的整合,综合成了智慧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这是一种综合之美、跨界之美。智慧离不开情感,情感催生了智慧,情感伴随着智慧。李泽厚将“情本体”当作是一个美的历程,体现的是中国文脉中的“乐感文化”,而快乐是智慧特有的表情,“知者乐”正是智慧表情最准确、精炼的概括。从本质上讲,智慧是人的潜能的开发,是对人的解放,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感觉。就在情绪的沸腾中,美得以升腾,智慧得以生成。审美,让立德树人具有温度,让学生充满愉悦。

(三)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教师要成为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立德树人,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前提,重在人的发展。为此,立德树人要关注人、研究人,尤其要研究儿童,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缺失研究,教育便缺失了人的存在和儿童发展,立德树人便无法落实,育人价值也无法实现。

立德树人,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上。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站在儿童立场上,就是让儿童成为教育的核心与主体,让儿童站立在课程、课堂的正中央。

儿童立场是个完整的概念,呈现开放的结构。其一,儿童立场要与国家立场、国家利益相互映射,即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耀儿童立场,儿童立场要透射国家立场、国家利益。这样,从儿童立场站立起来的、出发的儿童,才会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二,儿童个人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相统一。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心中一定要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为了集体利益、为了社会利益,担当社会责任。当前,有的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的现象比较突出,必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扬奋斗精神。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儿童立场才是完整的。其三,要将解放儿童与规范儿童统一起来。儿童需要解放,让心灵自由起来,发展批判性思维。同时,儿童也需要严格要求,遵守规则,提高规范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二者的结合关注不够,有所偏废,应当准确把握平衡点,用智慧的方式处理好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应该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是儿童研究的智者。

三、教师要以育人为核心旨归,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中

立德树人不只是一个理念,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构起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教师在其中责任重大,要发挥积极作用。

(一)铸魂育人:办有灵魂的卓越的教育

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追求卓越的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瑞·刘易斯写了一本书《失去灵魂的卓越》。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两段话:“建立文明社会的斗争不仅发生在战场上,也发生在讨论会、课堂、实验室、图书馆里……建设文明社会最关键的,是把青年培养成为能造福世界的人——他们不仅需要创造富庶的物质世界,更需要成为精神世界的楷模,需要通过教育让他们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 要办“有灵魂的教育”,而“有灵魂的教育”,包括“国家责任感”,“恪守教书育人的本分”,“独立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对学生严爱相济、情理相融” 等等,而且“真正福祉从来都是与我们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的” 。教育的卓越,不能失去灵魂,失去灵魂的教育肯定不是卓越的教育,真正的卓越教育应当有灵魂。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教育都要有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是超越地域和国界的,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要铸魂育人,办有灵魂的教育,上有灵魂的课。

中国教育的灵魂是什么呢?习总书记说,中国教育要扎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要从小学会做人,学会立志,学会创造。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灵魂,怀着这样的灵魂可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而铸魂育人要落实在各科教学中,落实在各种活动中,“育人”价值要高悬于学校上空,其光芒要照耀整个校园,照亮课程、照亮教材、照亮课堂。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犹如指南针,指引着、统帅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铸魂育人:使命下的生命歌唱

铸魂育人,教师首先铸自己的魂,育人首先育己。人民教育家于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于漪用几句话对立德树人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于老师说,教学就是担起一副担子,一头挑着学生的当下,另一头挑着民族的未来。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挑着学生的现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改变、学会生活,具有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复兴服务的基础;挑着民族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学生要面向未来,为民族复兴打好基础;挑着学生的现在就是挑着民族的未来,用民族的未来审视、观照学生的现在。于老师说:“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开始歌唱。”教学要有丰沛的激情,激情感染着学生、激活学生,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对未来有憧憬;教学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唤,灵魂对灵魂的对话,教学是生命在歌唱,歌唱的是生命之歌;生命为学生而歌唱,生命为祖国而歌唱,“小我”要融入“大我”。总之,生命的歌唱,歌唱的是育人之歌、立德树人之歌。于老师说:“生命本没有名字,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真实、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爱学生,才会有教育,爱学生也才会有教师;而爱学生必须真心真实,必须全心全意;教师育人的品质就在真心真实、全心全意,育人了,教师的生命才会发光发亮,教师才会真正拥有生命。

(三)铸魂育人:落实在课程、学科、教学实践中,并以综合的方式来育人

铸魂育人要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和优先事项中。无疑,课程、学科、教学是育人的核心领域,而教学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课程的综合是尤要关注的优先事项。

课程育人。课程是育人的蓝图,构筑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人生的立交桥,课程着眼于人的素质,育人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课程结构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水平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为育人而设计,课程资源为育人而开放。各学科要协同创新,指向育人这一共同目标。我们要十分重视国家课程,确立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发挥国家课程的主导作用。我们要十分重视思政、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确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以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为价值取向,把育人的旗帜高高举起。

学科育人。学科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载体,学科的核心是育人。学科育人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去培养人。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特质,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起来,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学习活动,形成并落实在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积累沉淀后,提升了学生素质,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教书育人是教学育人的另一种表达,其内涵是明晰的:教书是过程、手段,育人是目的、宗旨;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要落实在教书中;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相互融通、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书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指南针和准绳,犹如教学的“第一命令”。教师应是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把握共同的要求和规格,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育人让教师教学风格有了思想和灵魂。

教学育人。教学育人与学科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科育人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学育人离不开学科。但是,教学育人更侧重于教学过程,更侧重于教学活动,变革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因此,教学育人要注重教学中育人元素的开发,将育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使教学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我们要研究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的基本关系,抽象出基本问题,探索基本规律,教学将会闪烁育人的光彩。

综合育人。综合不仅是课程形态,也是理念、过程与方式;综合育人,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也包括学科内外的整合。综合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胸怀,增长见识,在跨界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重在综合,而综合要注重必要性、科学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形成合力,围绕育人目标,协同发力。综合育人有各种学习活动,我们要积极探索,当下的“主题教学”“项目学习”“大单元整合教学”“STEM教学”等,正在试验中,相信复合型学习方式将会使学习真正发生,综合育人的目的将得以实现。

立德树人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宗旨与根本任务,教师也必将在立德树人的平台上有更大的发展,立德树人的好教师也必将在立德树人中站立起来,回望过去,把握现在,瞭望世界。 wn+RXMrI235DspAPucBtKVsbgLs4oZ5eEdTmyBYVhiSqvxrNUUBr+nzc1cxFbD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