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那么,何为好教师?好教师与名师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探讨。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有个重要命题:培养名师,做名师。这一命题已成为学校、教科研部门、行政部门的重要议题,而且日显急迫。其缘由并不难理解,也完全可以理解。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一个呼唤名师的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当然,包括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以至教育家,是一个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是一个时代教育水平的标志,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之一,没有名师,教育会显得平庸。那些远去的名师、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背影,似乎在召唤我们去追随。这是一个能出名师的时代,是名师辈出的时代。伟大的时代为名师的成长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越来越高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机会。事实证明,名师在新时代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一批批涌现出来。我们大家都应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从学校层面看,名师可以支撑引领学校的发展。名师在学校的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又回馈这片深情的土壤。他们凝聚一批教师,潜心研究,深化实践,破解学校发展的难题;他们以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影响一批教师,引领一批教师发展;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生命、灵魂,培养一批批好学生。名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彰显着学校的特色。名师离不开学校,学校需要名师。
总之,培养名师,做名师,其重要性、紧迫性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另一个命题同样不可忽略,同样应列入工作议题,那就是“做好教师”,而且从某种角度看,“做好教师”比做名师更重要,更急迫。当然我们也清楚,“做好教师”与“做名师”的划分,既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又不是非此即彼的,但是这一命题客观存在,讨论的价值同样毋庸置疑。
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名师与好教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表现为互动、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几个比喻来描述、阐释。一是合唱队与领唱者。名师好比领唱者,没有优秀的领唱者,合唱队不完整,也会趋于平淡,以至平庸。领唱者以自己鲜明的独特旋律,带领合唱队往高处跃升;领唱者也离不开合唱队,没有合唱队就无所谓领唱者,即便有,也无任何意义和价值。显然,名师好比领唱者,好教师恰似合唱队。二是队伍与领跑者。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人是一支队伍。不过,人总得离开队伍,走到队伍前面去成为领跑者,领着队伍前行,走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队伍里来,然后再走到队伍前面去。队伍里,队伍前,归去来兮,生动地表现了领跑者与队伍的关系。三是高地与高峰。好教师好比高地,名师则是高地上耸起的高峰,这一比喻恰如其分。这些比喻生动地描述、显现了好教师与名师互动的关系、对话的关系、牵引的关系。
正是这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这种互动、对话、牵引的关系,彰显了好教师的特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做好教师”具有基础性。只有先做好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名师,名师要从做好教师开始,甚或可以认为,这一基础是做名师的前提。其二,“做好教师”具有涵盖性。所有名师,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教育专家,抑或是实践型的教育家,本质上都应该是好教师。再换个角度看,做好教师绝不是对少数名师而言的,而是适用于所有教师的,即所有教师都应努力“做好教师”。试想,当所有教师都是好教师时,教育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水平和景象?这一涵盖性,说明“做好教师”具有普遍性,是对所有教师的集体性要求。其三,“做好教师”具有恒久性。“做好教师”不是一时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永远的要求,所有名师应当永远是好教师,只有永远“做好教师”,才能促进名师可持续发展,名师才能永葆名师的青春与光彩。不妨把“做好教师”的恒久性看作教师发展的源泉。这是好教师与名师内在逻辑关联的第二个方面。
以上两方面的讨论可以作如下概括:好教师与名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过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做好教师”是基础,是前提,应当具有“在先性”。借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和达·芬奇的“第一工具”(达·芬奇称眼睛为人的第一工具)的概念,“做好教师”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命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远的根本性追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略,连轻慢都不行。
其实“做好教师”更具现实意义。反观当下的教师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难发现,在“做好教师”与培养名师的关联性上,是有失偏颇的。在认知上,不少地方和学校,更强调培养名师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而对“做好教师”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强调还不够,意识显得薄弱。在举措上,为名师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机会、途径,而对“做好教师”还处于研究生涯发展规划与师父带徒弟上,举措不多,力度也不大。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上,明显倾向于名师培养,而对“做好教师”方面的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明显不够。这样往往让更多教师处在观望、称羡、等待的状态,同时也会让名师培养对象处在紧张状态,常感压力过大,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失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好几个教师节连续发出“做好教师”的口号与要求,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又一次寄语全国教师:“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教师”的号召又一次响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把“做好教师”的旗帜举得更高。
党的十九大,再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各种体系、各个环节中,并要求“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无疑,立德树人是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衡量好教师的根本尺度。从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和表现。无疑,“做好教师”就是要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立德树人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立德”的思想主张。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叔孙豹和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叔孙豹对范宣子认为的家世显赫、香火不绝为“不朽”,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的意思是最上、最高,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因此“三不朽”之首是“立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又一次从道德角度阐释了明德、立德对人生、对教育根本价值的召唤。同样,“树人”亦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早就存活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管子》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把“树人”与“树谷”“树木”作比较,凸显了“树人”的根本性、长期性、艰巨性。
如今“立德”与“树人”这两个精髓思想,披着历史的风云,从文化的深处走来,在新时代的光照下进行整合,融通在一起,坚定了一个概念——立德树人,成了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成了中国教育的文化符号。这一文化符号其实是今天教育改革发展的根芽,具有根源性、现实性和生成性。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义之一就是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办教育。如于漪老师所言,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便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学。如今,这任务落在我们身上,这部教育学应是中国教师在实践中写成的。
立德树人有三大命义: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这三大命义之后,还应有第四个,即谁来培养。教育、教师应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一如于漪老师所讲,在课堂里,一个肩头担负着学生终身发展的重任,另一个肩头担负着民族未来的重任。有担当的教师应当都这么去回答。唯此,才是好教师。这一应答,又凝结在“教书育人”四个字中。
教书育人是在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教学本质的基础上,对教师职业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精辟深刻,内涵极为丰厚。其一,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其二,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结果,是目标,育人就在教书过程中。其三,教书是教师的本职与本分,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与境界,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达到一个更高境界。其四,教书育人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无痕也无边,教育艺术在其中臻于审美化;教育如春风化雨,沁入学生心田,教育智慧臻于如庄子所云的“大知闲闲”的状态。这一中国表达用朴素的语言折射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透射出无限的意蕴,几成万千气象。我以为,教书育人,是中国特色的课程论、教学论;同时,我还以为,教书育人正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切入、落实的科学方式,通过教书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好教师要有具体的标准,具体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表达,而所有的具体标准都要扎根在立德树人上,不同的表述都要以立德树人为准绳。习总书记已经对好教师的标准作了指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完全可以认定,“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是做立德树人好教师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途径与重要保障。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尽管这是专门对思政课老师提出的,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却适合其他所有学科老师,也应是中国好教师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用立德树人这一准绳去衡量中国好教师,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如前所述,衡量好教师也有标准,包括中小学、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这些专业标准,较之前都有长足的进步,方向明确,设计科学,结构合理,要求恰当。此外,各地和学校也有本土化的、校本化的标准或要求。但从总的方面看,这些标准或要求,还是不够突出立德树人,尤其是本土化、校本化的标准或要求,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过多,缺失总的主题;过细,遮蔽了大方向和大目标;过急,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难免有功利色彩。我们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尺度,把具体标准汇聚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上来,加以调整修订。若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通过中国好教师得以落实,而中国好教师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是中国教师发展的方向和准则,既是核心理念更是实践,既是根本尺度更是行动,只有落实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用实践来诠释,用行动来支撑,理念、准则、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方向才能更鲜明更坚定。这就需要建构一个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的行动框架,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实施。
这一行动框架的建构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形成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从总体上来看,行动框架应有以下要素。
教育是科学,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在于创造;教育是事业,在于奉献。这样的表述具有概括性和准确性。不过,我想追问的是,教育究竟是什么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民族之大德。教育家们对道德的地位和价值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则说:“道德是照亮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总源。”因此,我深以为,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是道德之光照亮了科学与艺术。由此,我又深以为,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其实,后来我在阅读中,也读到了这样的论述:“人们常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只有树立起道德教师的概念并成为教师的“第一身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题时,才能对立德树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自觉的行动。
道德教师是超越学科的,覆盖所有学科。其基本内涵是:教师首先有道德;以道德的方式展开教育;结合学科特质、任务和功能有机进行道德教育。这样,道德教育渗透在所有学科教学和活动以及管理中,所有教师都担当起道德教育的任务,责任感、使命感更强。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成了教师的人格特征,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同时,从不同的学科特点与要求出发,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更显立德树人的学科特色,形成生动活泼的多彩气象。道德教师这一主题,是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行动的前提和保障。
立德树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出来,又闪耀着时代的色彩。它不仅回首历史,又前瞻着未来,就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织中,现实凸现出来。立德树人要面对伟大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事实,做立德树人好教师必须站在中国大地上,瞭望世界,在世界风云变幻与激荡中不忘初心,担当使命。这是一种大视野,具有开放性与超越性。开放性、超越性让好教师更有自信、更有气魄,以更宽广的胸怀创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
世界在改变,是从未有过的百年之大变局。一是信息技术的百年大变局。互联网、人工智能改变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如何让人永远有想象力、创造力,永远讲道德与有道德,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这一变化将对立德树人提出新的命题。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变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教育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使命中,培养有大胸怀、大担当的人,为立德树人注入新的内涵。三是世界多极化的大变局。如何对待世界的新秩序,将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自然让立德树人之德之人的视野更宽、认识更深。还有多元文化激荡等百年之大变局,都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挑战。中国好教师必须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迎接挑战。因此,我们就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和自信:做立德树人好教师是应该而且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局”是个很有意蕴的概念,它不只是个范围或范畴的概念,即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格局”更是如此。“格局”主要指结构或格式,时间已进入空间,因而彰显了文化的意义。格局,关乎事物的内在结构、现状,预示着发展的态势,当然也关乎人的发展。可以说,格局是人发展的时空结构,它显现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程度。的确,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前景和结果。事实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发展就有什么样的前景。人的发展格局要大,格局大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好的未来。教师发展同样如此。当下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进展,但还缺少突破和超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大视野,发展格局还不够大。教师发展格局应当更大。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发展扎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定要建构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坐标。这一坐标的轴心是做立德树人好教师,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坐标的横坐标可以是教师发展的要素,由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等构成。所谓知识,包括能力、情感、态度等。纵坐标可以是教师发展的水平层级,向上提升,不断跃高。这一坐标的上空,是理想、信念的照耀,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坐标体系是核心价值的凝练,具有引领性、宏大性、超越性、开放性,指向教师发展的未来。正是超越与开放,打开了格局,也正是打开的格局,才具有宏观的视野,引领教师走向诗和远方。
教师发展不仅要开阔视野、扩大格局,还应提升格调。格调意味着价值立意、文化品位、理性深度与审美境界的提升。教师的日常工作是繁重的,甚至是琐碎的,往往遮蔽了意义,也很难有更高的追求;教师生活在世俗中,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教师又必须超越世俗用理想与抱负去提升自己;教师的工作特点,极富感性,感性是灿烂的,还需要理论的支撑、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表达。格调的提升,有利于让立德树人好教师站得更高,并逐步进入审美境界。
提升格调主要是加强三大修养: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审美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深入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丰富自己的心灵,追求教学风格。这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让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有着丰盈的审美体验和理性的深度愉悦感。
立德树人应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程学习,是育人的主要载体和途径,育人就在教育教学之中。这样的教育教学是一大转向,即从育知转向育人,这样的转向在教师心中亮起了一盏灯,犹如指南针,引领着教学行走在育人之路上。
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是个深刻的命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和关键环节需要研究、解决,其中一个导向性的问题,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教学是育人这一核心任务完成的重要保证,教师们正在探索实现的方式,将会诞生多种途径、方式和模式,而教师在探索中也将成为优秀的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