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于漪老师是从普通教师队伍里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我们都敬佩她。

于老师对“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自我定义。她说:“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这是描述性的定义,用的是隐喻的方式,内涵很丰富,意蕴很美,寓意很深刻,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是于老师为师之道的凝练,也是她长期以来对自己的要求,是她近70年为师境界的升华,几近成为她的誓言和座右铭。她一生践诺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这一自我定义也在启发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事业的深处和人生深沉的精神意义去建构发展坐标,寻求发展的动力机制,写就自己为师的大文章。当每个教师都写成了大文章,那么,教育的大文章也就写成了,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就在这些大文章里了。

一、在和于老师的接触中,我们读懂了她写就的大文章,大文章的题目是“做教师”

和于老师有好多次接触,每次见面,每次交谈,她都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淡定,从容,亲和,大气。听她讲话,恰似在读她这篇大文章,读她这本大书,平实,但很有“嚼头”,值得回味。

大概是2015年,镇江市召开教学改革座谈会,我提议邀请三位语文教育大家来指导,因为他们都是镇江人,都是从镇江走出去的著名特级教师。这三位大家是于漪、李吉林、洪宗礼。三位大家如约而至(李吉林因身体原因,派来了代表)。座谈会由我主持。我的主持词的主题是“先生回来”。是的,三位都是先生,今天都回来了。先生回来,何止是人回来了,是先生的为师之道回来了,是先生的为师之德回来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啊!今天,时代急切地呼唤先生回来,教师们期盼着先生回来。

于漪老师第一个发言。85岁了,仍坚持站着讲,她要向家乡的老师们致敬。她接着说:“我发言一般不事先打草稿,但我有腹稿,这是故乡母校老师教给我的传家宝,我一直带着、用着。”她说,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带得走又能带着走的能力。接着她讲了几个故事。其中,她讲到抗日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来扫荡,老百姓到乡下去逃难,在这紧张的时候,音乐老师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教唱的是《苏武牧羊》。她说:“这一课让我永远记住,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不屈不挠,这最后一堂课是我人生最难忘的课;故乡的中小学在我的学生时代,不仅打造了我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同时塑造了我作为文化人的基本品质。母校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了我的一生,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这五个字,是她写就的大文章的灵魂,家国情怀,民族复兴,是她写就的大文章的主旋律。

2019年9月8日,为了庆祝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校举办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访谈会,被邀访谈的有于漪老师、李政涛教授,我也忝列其中。遗憾的是,于老师还在医院里,医生不让外出,她不能亲自到会,但她发来视频。尽管由于身体原因,她讲话时略显气力不足,但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每一句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重心长,走进你的心里,极有分量。她首先向大家致歉,然后表达了与大家讨论、分享自己心得的心情,真诚、自然。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坚守的是教师的本分。教师的本分就是我的责任、我的使命”。她说,深入到教师骨髓里去的东西,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教书育人。育人需要育知识,但育知识不能等同于育人,育分数更不是育人。后来她又说:“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教师要落实好,也就成了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第一基本功,是最根本的。于漪老师写就的做教师的大文章,有个鲜明而坚定的主题:立德树人。

和于老师交谈,听她演讲,看她的著作,给我、给我们大家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于漪,这位人民教育家,写了一篇大文章,题目是:做教师,做好教师。我们应该以她为师,写就属于自己做教师的一篇大文章。

二、“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文眼,当是学生,教师的肩头要挑起学生的现在

文章总有自己的“文眼”。“文眼”,文章的眼睛,文章凝练并要凸显的主题,亦即文章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于老师说:“‘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文眼’,当是学生。”把学生比作文章的“文眼”,同样准确、深刻而又生动,涵义非常丰富。其一,于老师告诉我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是教师的天职。其二,于老师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人,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其三,于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还是教育者。在教室里只有两种人:“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应当向学生学习,师生互助,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总之,教师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引领学生,帮助他们先成人再成才。如此,文章的“文眼”有了,文章灵魂的窗户就被打开了;文章的“文眼”亮了,文章就被照亮了。

怎么让“文眼”亮起来?于漪老师讲过两个故事,我一直记着。一个故事是,高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手、流行歌曲。于老师总在想,那些流行歌曲好吗?她没问学生,而是自己选择流行歌曲去听,还认真学唱起来,细心地体味。当她和学生一起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学生向她敞开了心扉。于老师说,学生喜欢总有他们的道理,不能简单否定,只有和她们一起去喜欢,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也才能相机融入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才会有“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境。第二个故事是,学校要把一个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放到她带的班级,同学们都反对。此时,于老师说的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是社会上的污泥浊水侵蚀的结果,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爱。”后来的故事是:每天早上同学伴他上学;一次,这位学生回到自己家,与家人发生争执,离家出走,找到后,于老师带他住在自己家里。整个过程,于老师以心换心、以情激情,耐心地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感受亲情,终于让他走上了正道。于老师说:对学生丹心一片,师爱要纯真,要不断清除杂质,就像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粒沙子。

于老师教好学生的故事还很多,她的这篇大文章里都是一个个育人的故事,从故事里生发出来育人的金句,朴实无华,恰如心灵的清泉。于老师告诉我们,文章的“文眼”要珍惜,要保护,不能掺进半粒沙子,有了沙子也要及时清除,这样,“文眼”永远是明亮的。“文眼”要明亮,师者的眼睛首先要纯真,要明亮,这样,心灵是纯洁的、高尚的,“师眼”和“文眼”才会明亮起来。而擦亮“文眼”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尊重。于老师说:“要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练就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

于老师把学生当作“文眼”,让我想起她的另外一句话:“在教室里,我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样的学生现在,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未来;只有着眼于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才会是素质化的、科学的,才不会是试卷上一个个分数,而是国民的私德、公德和未来的职业道德,才会是一颗颗的爱国心,才是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于老师将学生当作“文眼”,是为中华民族塑造眼睛、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时代新人。这,才是“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深刻、深远之意所在。于老师尊重学生的背后是大爱,尊重的深处是责任感、使命感。

三、“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底色,当是中华传统文化,心中要亮起一盏中国灯

文章有“文眼”,有灵魂,文章也有底色,有底色的文章定会鲜亮、灿烂,且永恒。“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底色是什么?先听一听,在镇江召开的教学改革座谈会上,于老师讲到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于老师唱歌的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从她唱的歌词和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民族的血性,仿佛看到了民族挺起的脊梁。这些浸泡着民族之魂的中华文化,有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于老师说,她的成长有两个基因,一是血缘的,一是文化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培育了她的文化基因,铸就了她热爱祖国的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于漪老师“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厚重底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也有个本色,那就是伦理道德。“早在公元前10世纪,作为‘礼仪之邦’和‘文明古国’的中国,从西周开始,就重视人和人之间的道德规范的倡导,把遵守道德规范,作为做人、做事、持家和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由此,中国的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与价值生态建构得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血脉一直在于老师的脉管里流淌,也自然流淌在她的课堂里、她的学校管理中,铺就了大文章的精神底色。她的为师之德,是中华文化之美德,她的心中永远亮着一盏中国灯。

这盏灯照亮了于老师的理想与信念,让她增强了民族自豪与自信。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忠贞不渝的信念、深刻的精神内核,最终让她在信仰中站得更高、立得更稳、看得更远。而这种信仰化成朴实的誓言和燃烧的激情:“教育青少年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是极其伟大的事业。不热爱教育这多情的土地,就不能完成世界上的伟业”——朴实中的坚定。“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开始歌唱”,把生命融入育人的伟业,把小我融入大我,生命为学生而歌唱,生命为祖国而歌唱,她高唱的是理想之歌、信仰之曲——激情中的深刻。无论是朴实的誓言,还是燃烧的激情,都是理想、信念的表达,是信仰生发的澎湃的力量。信仰之灯,照亮了她的心,照亮了她的课,照亮了她的学生,照亮了教育未来的前程。

这盏灯照亮了于老师的爱国情。爱国,是于老师朴素的良知,更是于老师的命脉。她忘不了战争年代的苦难,一家的颠沛流离,童年的害怕恐惧、破碎的祖国山河,让她从小就与祖国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心中第一次闯进了‘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在诸多的文章和讲述中,她回忆自己童年的遭遇,深悟的道理就是:祖国必须强大,而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教师要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盏灯要照亮我们的学生。她忘不了改革开放让祖国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但她发现价值的多元,让少数教师产生价值困惑以至迷惑,娱乐、享受、追求时尚潮流,也正在侵蚀我们的青年教师。培养教师的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是一个校长最根本的道德领导;让学生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有浓浓的爱国情,有坚定的爱国志,有切实的爱国行动是教师最根本的教育职责。只要让这盏中国灯亮在学生的心里,“做教师的这篇大文章”才有永不消逝的底色,才会闪耀出中国的亮色。

这盏灯要亮在中国教育的自信上。于漪老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是上乘的”,要克服思想矮子的心态。她说:“教育不能光点洋烛,我们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2014年于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夙愿:“我这名年已耄耋的教师,心中翻腾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急切盼望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这部教育学有磅礴之气、和谐之美……这部教育学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合,投射出民族智慧的芳香,充满育人成人成才的活力。”底色,就是底气,是民族自信,是精神发育、专业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四、“做教师这篇大文章”的主题,当是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时代新人

于漪老师急切盼望当代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不是写在书斋里,也不只是少数专家、学者来撰写。这部教育学应当是写在学校里,写在课堂里,写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由我们每一个教师来撰写。要写成这部教育学,每个教师首先要写好“做教师”这篇大文章。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大文章,主题就是立德树人。于老师提出,立德树人是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有了第一基本功才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于老师曾经讲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她刚开始改教语文的时候,一天在办公室里备语文课,坐在一旁的一位老教师突然对她说:“于老师,你备课笔记上写错字了,写错字是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于老师仔细一看,果真把“着”写错了——把“羊”字头写断头了。从此,她牢牢记住,写错字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同样,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抑或是一个错误的表情,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于老师更加坚信,“做教师”这篇大文章,绝不能有“错字”,育人就在每一个细节中。

第二个故事,于老师曾经邀请一位老工人给高中生作报告,内容具体,事迹感人,她想,这次报告会效果一定非常好。散会后,和学生走在一起,她问一位男同学:今天劳模报告很生动,听了报告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回答竟然是:有什么好?说着,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许多“正”字,原来他边听边统计,老工人说了多少个“这个”“那个”,结果是有数十个,重复、啰嗦,内容被这些口头禅遮蔽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收获了,更没有真正的感动了。于老师知道,教师的语言表达多么重要,“做教师”这篇大文章,绝不能有“病句”。育人就在教师所有的言行之中。

不仅如此,立德树人这一主题还要体现、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她教语文,语文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有毕业生来看于老师,说:“老师,以后你还应多教《文天祥传》,让现在的小青年懂得什么叫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贫贱也不能移啊!”她听了,突然又一次想到,语文教的不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而且是在字词句篇里,在听说读写中,透射出思想、精神、情操、品德,透射出核心价值观,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成为每一个学生必备的民族精神与品格;语文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人文关怀。1979年,于老师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首先提出语文教学的“人文说”,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语文育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于老师就提出来了,她为当下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作了最有学术性的铺垫,并树立了践行的表率。“做教师”这篇大文章中,如果没有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大主题必定是虚空的。

于老师不仅注重细节育人、学科育人,还注重整体育人。于老师提出了育人整体学生观,因为学生是一个整体,即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智能素质等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不是对立的,只有从整体入手,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又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她坚守这样的观念:在充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发展才会更充分。因此,需要各学科、各方面所有教师形成育人的合力。整体育人观,打开了学科边界,教师共同携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寻找育人的切入口和生长点,探索育人的实现方式,于是一篇大文章写成了,大文章上,“立德树人”四个大字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

老师们,让我们用一辈子来写这篇“大文章”吧!这是对“教师”最生动、最深刻也是最美好、最具体的诠释! kHOJJZwLx4vkg9cGHtaAIOJ+Aa90+PDWrZNLFIQ8Tuvvufotp4UVQic4Wcvhpy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