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都记在心中,时时想起,也常常说起。
因为搬家,一位小朋友要转到另一所幼儿园去。第一天,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新幼儿园。园长对小朋友说,当然也是对妈妈说:我们有项特殊的作业,就是请小朋友自己每天去收集一颗种子,每天收集的种子要不同,坚持15天。15天后,请小朋友把收集的种子带到班上来,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还要讲讲自己是怎么收集的,怎么保存的。
从此,那位小朋友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还算顺利,可是从第四天开始就比较难了,而且越往后越难。是啊,要寻找啊,要比较啊,要识别啊,还要细心地保存好啊……可以想见,那个小朋友要找多少地方,要看多少图片,要向多少大人请教……后来,终于完成了。老师说:你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作业,要表扬你。
我给故事取了个名字:种子的力量。几十年过去了,不知当年收集的种子还在不在了,但相信那些种子早已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了,有的已长成好大一棵树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朋友已为人母了,不知道她有没有给自己的小孩延续这项特殊而伟大的作业,但相信她会做的。
是的,她做了;也相信她的小孩会继续做下去的,而且将来她小孩的小孩……也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颗种子。那项作业的伟大,是因为种子的伟大;而种子伟大的意义是教师赋予的,更是人自己充分建构起来的;种子的力量,说到底是人的力量,种子的伟大,说到底是人的伟大。
教师需要种子。这种子是理想、信念、抱负、志向,是核心价值观。这道理不言而喻,因为我们生活在价值世界之中,价值观包围着我们,不是这种价值观,就是那种价值观。价值观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生的方向、意义、格局以及结局——决定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多少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啊:教师的清贫与富有,爱学生与爱自己的孩子,紧张与休闲,好教师与名师,上好公开课与上好每一课,规范与自由,仁爱之心与严格要求,知识与智慧,连续性发展与非连续性发展……“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如何处理,在现在这个日渐复杂、瞬息万变和生活渐渐富裕的时代,却成了几乎向我们每个人提出挑战的问题……它的可怕力量在于:只要这一问题悬而未决,它就会使我们遭受严重的损害”,这正是我们面临的“价值观之苦”。 解“价值观之苦”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澄清,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引领。希波克拉底说“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样“武器”。教师没有武器,可有种子——道德价值的种子、知识价值的种子、专业价值的种子,等等。当价值种子在自己心灵里萌发、长大的时候,心里就会明亮起来;理想会召唤你,信念会伴随你,志向就会让你致远,好教师这棵树就会长高、长大。于是,在理想的光照下,种子的现实主义就会实现。
儿童需要种子。与教师一样,他们也处在价值的包围之中,因为年龄、阅历,有时候会有更多的价值困惑,以致可能发生一些价值迷乱。其实,儿童研究已呈现了新的发展走向,学者们常常有这样的发现: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经常表现出来的问题,正在被看成因价值观,或更确切地说,是缺乏价值观而引起的。可见,对于儿童成长,价值观及其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上述的“种子的力量”,实质说的是价值的力量,是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收集种子,以至于后来变成搜集种子,固然要有知识,固然要有能力,还要有耐力、韧性、思维力,还要有保存种子的技巧,向小朋友展示、表达的智慧,等等。而贯穿始终的是价值教育,尤其是价值体认。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价值教育的坚守与提升,也是教育价值的认知与阐释。价值观,犹如一颗颗种子悄然地沁入心灵,而这颗种子首先安静下来,它“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观者的毛病”,“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这是很现实的,它接受了地底下的黑暗,再向着蓝天、向着太阳,才会真正长成树林。这位叫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的文学家,相信这是种子的现实主义。起初,种子是脆弱的,但它最终是非常坚强的。这样的种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阐释了种子的这三大要义,彰显了种子不可抗拒的巨大的生长力量。
教师不仅需要种子,教师本身就是颗种子。教师是个终生学习者,是个自我教育者,在专业发展中,锤炼的不只是能力、艺术,丰富的不只是知识、见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价值观。教师是价值观的践行者,在践行中培育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价值观的种子,自己长成好大一棵树,然后播撒种子,才会长成好大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欣欣以向荣。同样,儿童需要种子,儿童本身也是一颗种子,是人类希望的种子,未来的一切都聚集在种子里,静待春的信息,迸发生命的活力。当然,这颗种子为谁而存在,长成小树后,向着哪个方向,是要有太阳的引导的,而正确的价值观犹如耀眼的太阳。
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儿童的,种子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叫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的中国梦,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因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萌发的是价值观的绿芽,闪耀的是永恒的价值光芒。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具有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有深沉的爱国情、远大的强国志、切实的报国行,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思考,从小学会创造。正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有理想、有信念、有硬核的力量;正是以创造、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有胆量,有见识,有问题意识,有无限的想象力,有超越的精神和力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让教师、学生内心的种子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微笑。内心的种子总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中,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踮起时代的脚跟,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向世界瞭望,写下中华民族复兴的诗章。
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心中的种子要深植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久经磨难,但风雨让中华民族的筋骨更加坚韧,磨难让中华民族的意志百折不挠。就是在丰厚的土壤里,早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种下了两颗种子:立德、树人。立德与树人两颗种子天然地融合在一起,长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叫立德树人。如今,这棵大树,又萌发新的枝芽,长满绿叶,长成一片大森林,森林前一片更宏大开阔的田野,洒满阳光,而田野里百花争艳,春天的故事再次讲起,希望之声再次响亮。立德树人的种子是中华民族的初心,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成为我们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如今,这神圣的使命落实在教师身上,要求教师要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立德树人这颗种子很素朴但很灿烂。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首先是做好教师。“好教师”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又具有无穷的可能,一切从做好教师开始,只有先做好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大家都做好教师,才会有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教师”也是一颗种子,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希望。假若我们舍弃了这颗种子,一心奔着名师,就会滋长功利,让人浮躁,也会让人浮华乃至浮夸,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也有可能异化。若此,肯定成不了名师,也永远不会有所谓的名师;若此,种子的信念被泯灭,种子的希望被淡化,种子的理想也无法实现,那么,种子的现实主义只是一句口号。这样的言与行本身是有悖于种子的理想的。永葆种子青春的活力,就一定要永葆种子的初心、价值观,神圣的使命才会发出“再圣化”的光芒。
立德树人,这颗种子又是道德的种子。教育与道德,在中国悠长的文化传统中,原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道德教师超越学科,所有教师都应该是、首先是道德教师。有了对教师这一身份的深刻认知,才有可能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好教师之好,首先好在有道德,好在尚德,好在种德,好在育德,好在立德。道德教师,让道德这颗种子萌生更大的魅力,让立德树人的好教师的理想得以实现。
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从课程改革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好教师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转向,从育知识、育分数转向育人,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盘与指南针。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就是要寻找立德树人的切入口、核心领域、关键环节、重要载体、优先事项,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理想的种子、信念的种子、爱国的种子、道德的种子、奋斗的种子、创新的种子。如于漪老师所说,做教师是篇大文章,而这篇大文章的核心部位,就是课程与教学,大文章的主旋律就是立德树人。正是因为此,种子的绿芽,闪亮在课程、课堂、校园,也闪亮在家庭与社会。当教师的种子、教育的种子在家庭、社会闪亮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定会到来。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也是种子的逻辑,是种子成长的节律。我相信,如今新时代阳光下的种子,被理想召唤着快快萌发、长大,让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在希望的田野里唱出新的希望之歌。
这是一颗种子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这本《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正是怀揣着立德树人这颗种子,和教师们一起,把它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里,又把它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而新田野中的希望,最终是这些孩子创作和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