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团队学习效能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告诉我们,团体具有改变成员行为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一种团体凝聚力。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团体就会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连接在一起。我们的工作室自始至终在营造温暖、安全、和谐的团体氛围,在团队学习中让每个成员,包括我,都能够在团队学习中获益,并且发生积极的改变。我多年主持工作室,深感团队学习效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的团体目标

工作室有明确的目标,旨在通过三年的研训实践,精心培养热爱心理辅导事业、专业素养高、拥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优秀心理老师,并探索优秀心理辅导老师的成长与培养路径。这个团队目标与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

二、温暖亲和的团队氛围

富有亲和力的团队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促进团队研修活动顺畅地开展,使成员之间的心理防御降到最低,良性互动达到最佳,进而充分发挥团队效能。许多伙伴在我们工作室找到归属感、力量感,对两周一次的研修格外珍惜。有伙伴说:“我在吴增强名师工作室的这一年中,除了学习,我还喜欢这里温暖的氛围。自己在学校里的‘孤军奋战’之感渐消,在这里通常能感受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由来,一方面来自于强烈的学术氛围,一方面来自于同伴老师们的接纳、认同与鼓励,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是心理老师的缘故,老师们总能熟练将同理心、正面积极强化等技术运用到日常的交流中。于是,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一些指导时,总能在工作室里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宽松开放的学术交流

工作室的研修活动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让每个成员的思维打开、充分表达,在探索、争论中相互碰撞、相互启迪。工作室每个成员的个性、专长不同,我鼓励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朱仲敏 老师原是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室主任,在读心理学博士,入职15年,是我们工作室里唯一的男老师。他长于积极心理学和青少年情绪方面的研究,他的每次学术分享,给大家提供了不少该领域的前沿学术信息,扩大了大家的视野,引发大家对学术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以下是他关于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文章节选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某种情绪体验的效价(正性还是负性)、强度、持续时间、行为反应的调节能力,是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对情绪事件的第一反应过程体现的是情绪敏感性,那么,对情绪事件的二次反应过程体现的则是情绪调节。情绪敏感性随年龄变化不大,情绪调节的发展则伴随着人的一生。大量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与大量的人的发展结果变量(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幸福感等)相关。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与各种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演变相关,包括抑郁与焦虑症状、人格障碍、饮食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酗酒、吸毒)等;情绪调节困难与内化问题(焦虑、抑郁、社会退缩等)、外化问题(攻击、生气、物质滥用、自杀、犯罪等)相关。

由此看来,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情绪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情绪调节涉及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并且关系到人的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发展、认知、社会、人格、临床心理学、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也已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主要介绍斯坦福大学情绪生理研究室教授詹姆斯·格罗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格罗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情绪调节模型。下图(图3-1)能很好地说明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的基本内容。情绪调节可分为五个阶段: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每个阶段都可以有情绪调节的发生,有多次的调节机会,并且可以采取更多的具体的调节策略。如:当一个孩子去参观动物园,他很害怕看到老虎,那他怎样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呢?第一,他可以选择不去有老虎的那个区域参观(情境选择)。第二,他即使去了有老虎的参观区,也可以想这个地方有爸爸妈妈在,不是他一个人,所以不用太害怕(情境修正)。第三,他可以不把注意力放在老虎的虎面獠牙上,而是看看老虎的尾巴,这样可以稍微缓解恐惧(注意分配)。第四,他可以改变对老虎的看法,比如有的老虎并不凶,不那么可怕,反倒看上去很可爱(认知改变)。第五,如果看到老虎确实感到很害怕,就把害怕告诉在场的爸爸妈妈,或者喊出来(反应调整)。目前,在注意阶段、评价阶段、反应阶段的情绪调节研究更加丰富,涉及认知、体验、行为、生理等多个层面。当然,对于一个具体的情绪调节活动,并不一定是按这五个阶段线性展开的,如有的情绪调节就是直接采取反应调整的。而且这五个阶段也不是互不关联的,如反应调整后,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情境选择与修正阶段。格罗斯认为,前四个阶段属于前提关注调节(又称原因调节),最后一个阶段是反应关注调节。在前提关注调节中的认知改变阶段,认知重评策略研究最为丰富。在反映关注调节中的反应调整阶段,表达抑制策略研究最多。

图3-1 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

格罗斯的模型对于自我情绪调节的启示:第一,情绪调节有多次机会,如在情绪发生之前,我们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第二,情绪调节有多种策略,如情境回避、情境修正、注意转移、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第三,情绪调节的适应性问题值得关注。没有哪种策略是绝对好或绝对不好,关键看情境调节的灵活选择与适应性,如情绪调节策略与情境、目标的匹配就很重要。

此外,朱仲敏老师在工作室的学术分享中这样说:

情绪辅导是一个很大的专题。我主要是从格罗斯的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以及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中获取了一些灵感,提出了对情绪辅导的实践建议,具体包括:

第一,开展精细化的辅导设计。以新近的、科学的情绪调节理论为依据,开展情绪觉察、理解、接纳、体验、表达、调节等方面的精细化辅导(个别或团体)。

第二,注重正性或积极情绪的激发。可以的方法有:保持真诚;找到生命的意义;品位美好;数数你的福气;计算善意;追随你的激情;梦想你的未来;利用你的优势(挑战与能力的平衡);与他人在一起;享受自然的美好;打开你的心灵。通过这些办法,培养以下积极情绪:快乐、有趣、满足、爱、喜悦、宁静、自豪、惊奇、感恩、宽恕、乐观、渴望、兴奋、幸福。

第三,注重情绪弹性的培养。主要的培养思路:将保护性因素最大化,危险因素最小化。保护性因素包括:能力与自我效能、自尊、乐观、积极应对、幽默感与积极情绪、与照料者的紧密联结、对健康行为和风险的认知、与家庭成员的紧密联结、可获得的社会支持(资源、关系)、生活满意度等。危险因素包括:抑郁、焦虑、知觉到的压力、遗传因素、性别因素、认知能力缺失、不适应的气质和人格因素、应对能力差、不利的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学校与社区因素(学校、成人、同伴、健康服务设施方面的不利因素)等。

第四,注重学校积极心理环境的建设。要整合资源,在学校创设以“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自主与合作、公平与正义”为特征的学校积极心理环境,为学生的良好情绪体验与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情绪调节与辅导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的重要议题,朱仲敏老师的学术分享对于大家颇有启示。沈闻佳老师虽是我们工作室的新人,但在专业问题上往往有独到见解。她当即在工作室微信群里发表感言:“今天来不及发言了,但是觉得今天的讨论真的很赞,作两个回应。其一,有老师提到情绪辅导以前有两种模式,先聚焦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聚焦情绪、处理情绪。今天朱老师提到的格罗斯的模型,我的理解是在情绪辅导模式上的精细化。格罗斯的模型归纳为两个部分,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这其实和前人研究的聚焦情绪的理论是有联系的。国外的研究我欣赏的就是他们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精细化,让整个理论越来越完整。其二,很欣赏朱老师强调了情绪调节不是避免负性情绪,而是能够适当表达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焦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情绪表达,他们不一定自己会觉察,也不一定能够适当表达出来,这是心理老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有伙伴说:“工作室同伴之间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能够和沪上最优秀的学校心理工作者成为同门,是让我尤为自豪和骄傲的。”

有伙伴说:“仔细回看一学期的学习记录,重温每一次的工作室学习研讨记录,回顾与工作室的成员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历程,我倍感这个团队的魅力无限,它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收获颇多。”

杭艺 是一名从历史老师转型的心理老师,入职17年,从事心理辅导工作16年,她聪明好学、思维敏捷、颇有灵气,她说得更具体:“在我们的团队中,既有区县的教研员,也有区县的优秀心理工作者,在研讨与学习中大家的真知灼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上师父的画龙点睛,每每学习都有茅塞顿开之感。从心理教师的定位到心理课程的教学,从心理咨询室的组建运营到团体辅导的设计,从个别辅导到专业督导,我深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曹凤莲老师对于危机干预工作及生涯教育的资深梳理,陈瑾瑜老师对于危机事件处理的深入分享,张珏老师对于个别辅导个案的解析,吴俊琳老师对于心理咨询室创建的心得,朱仲敏老师的深度情绪调节学术分享,罗吾民老师对于心理教师工作的领悟,朱珠老师在生涯教育上作出的探索,蔡素文老师带领的个人成长活动,马晓燕老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认识,沈闻佳老师在工作上不断地执着探索与尝试,宋美霞老师对脑神经科学领域知识的推广,都令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每一次研讨的信息量都很大,我需要好好学习与消化。感觉在这个团队中,如果你有疑惑,总有专家能来解疑释惑,出谋划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为师,我真服!”

四、团队成员的倾情投入

工作室不是导师一人的讲堂,每个成员是否倾情投入,个人的学习效果不一样,团队的学习效能更不一样。因此,要强调成员的主动参与,就要把工作室的研修变成大家的讲堂,激发伙伴们的专业智慧。理论学习、发展性心理辅导书稿的分章撰写、辅导专题经验的分享,都可以成为每个成员精心准备的一次次学术报告会。我们在学习吉拉尔德·科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时,让成员们各自选章研读,并作读书报告,这对大家是一个挑战。

吴俊琳老师选择了大家比较陌生的“女权主义疗法”,她不仅精心细读该章内容,还翻阅了相关的经典著作,如,西蒙娜·波伏瓦 的《第二性》等,以下是她的体会:

当初选择“女权主义”,是因为我对这个疗法很陌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第一时间选择了这个内容。事实证明我的好奇心是有道理的,潜意识中可能我意识到这是我心理成长的一个裂痕,需要弥补。所以,随着学习的推进,我越来越投入,我发现女权主义疗法中许多观点都会促使我去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也会促进我去梳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关于“女权主义”更多的内容,在文献检索中,我没有选择增加检索词以缩小检索范围,反而是减少了检索词,让我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女权主义”的现象分析和讨论。例如广告中女权主义的体现和观点变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女权主义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中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等等。看得越多,我的思维空间拓展得也越大,在对问题的探索上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这次的学习过程动力十足,学完后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心理辅导,神清气爽。

女权主义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一般心理老师不太会关注。俊琳不是就事论事地读,而是以更广阔的社会人文背景来理解女权主义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有深度的阅读,难怪她说,“学完后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心理辅导,神清气爽”。 +gMBxpPfcH357SCvzefjtR391dnv5Dqi4sEb4qJLMUOn91CwhMDZ1MWWDBf929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