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导致它们对学习这一人类现象的解释也不同。认知理论认为人是与环境交互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心智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来自环境的新信息和记忆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而经过检验的概括性顿悟就是所谓的理解。
下面要给大家讲解一下认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理解”,理解了“理解”这个核心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认知理论及教学建议。有意思的是,“理解”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貌似理解却未必真正“理解”的一个概念。
教师常常在临近下课时问大家“你们懂了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于是教师心满意足地离开教室,可是他们的家庭作业却做得很糟糕,下一堂课你质问他们,你们不是都说懂了吗?怎么都不会做,还错那么多!
当教师问学生“你们懂了没有”,学生回答“懂了”,其实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并没有懂,那他们为什么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懂了”呢?排除他们想早点下课的小心思,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以为自己懂了。他们明明不懂可是为什么会以为自己懂了呢?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把“知道了”当成“懂了”。
把知道当成理解(懂了),这是我们特别容易犯的错,布鲁姆曾经讲述了约翰·杜威的一个著名故事,杜威问全班学生:“如果在地球上挖一个洞,你们会发现什么?”没有人回答,他又问了一遍,教室里还是一片沉默。教师打断杜威教授:“你的问法不对。”她转向全班学生,问道:“地心的状态是什么?”全班学生一致回答:“岩浆。”
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们都“知道”地心的状态,可是他们之所以回答不了杜威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地球的结构。如果学生们真的理解的话,换一种问法,他们应该也能够回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学生们学习了地心的知识,却不理解?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只是告知了他们关于地心的知识,而且学生记住了这条知识,考试也通过了,可是他们其实并没有“弄懂”这条知识,换个问法问就卡壳了。
再追问一下,老师已经教过了,可学生们为什么没有“弄懂”?为什么没有“搞懂”?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亲自“弄”一下“搞”一下,为了让他们弄懂和搞懂,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探索、表现和反思,依照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说法,弄懂就是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而懂就是“弄”或“搞”的结果。
我们有时候会惊讶地对学生说,“你们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以前你的老师是怎么教的?”以前的老师怎么教的?还不是仅仅将知识告知了学生,他们知道了,却没有帮助他们理解!以前他们的老师可能“偷工减料”了。
针对学习者对知识缺乏理解的情况,美国学者大卫·珀金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脆弱知识综合征”。大卫·珀金斯注意到有三种知识学习的结果,这些结果并不代表学习者理解了。
(1)惰性知识。惰性知识就是没有用的知识,除非考试,否则我们不会想到用它。
(2)幼稚知识。学生在学习后,他们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比如说他们学了逻辑知识,可是思维水平还是老样子。
(3)模式化知识。学生机械地按照规定的步骤去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大量证据已经表明,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是脆弱的,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他们只是知道了这些知识。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奥苏贝尔、布卢姆、威金斯、麦克泰等学者以及哈佛大学的“零点研究”项目对“理解”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提出了有关理解的四个维度:
(1)能不能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举个例子,我现在正在给大家介绍学习理论中的认知理论,介绍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理解”,你知道了什么是“理解”,可是知道了并不代表你理解了,你需要知道“理解”这个词与认知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有关,还要知道认知理论在促进学习者理解方面的教学建议,以及如何测定学习者是否达成了理解,等等。你要编织起一个教学设计的知识网络,而且很清楚地知道“理解”在网络中的位置,你才算是理解了“理解”。
(2)能不能做出判断以及新的探索。通过学习,你可以对各种观点表现出理性的怀疑或建构新的知识。还是回到我们的学习中,这一讲我在讲述四大学习理论,我认为什么理论是科学的,以及为什么将认知理论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你可以提出疑义,或者你从我的结论中获得启发,产生了自己的观点,这就叫作“懂了”。
(3)能不能运用知识。这一条很好理解,今天学了“什么是理解”,学了如何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了理解,你回到课堂,再也不轻信学生们所声称的“懂了”,而是运用检测方法去验证他们是否“真懂”,那就说明你理解了。
(4)能不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这是说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所学内容表达出来,你把这一讲的内容合起来,闭着眼睛再说一遍,能说清楚,说明你懂了。布卢姆也认为,“转译”是衡量是否理解的一条标准,“举例说明”“用自己的话来说”是教师最常用的检验转译的有效方法。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学习就是顿悟(理解)的过程,那么教学就是要促进学习者理解,教学中教师把知识转告给学生,无法帮助他们理解,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用最通俗的话来讲,理解就是学生们终于“弄——懂了”,换个词也行:“搞——明白了”。那具体应该怎样“弄”和“搞”,这就要说到“指导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