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法又称为接受式教学,反映了吸收理论的观点,这一理论认为人就是一张白纸,学习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教学好比是将知识像水一样泼出去,等着学习者如同海绵一样吸收。
什么是讲授法?讲授法就是将信息传递给学习者的一种方式。讲授与灌输不是一个概念,讲授有时候是一种灌输,可有时候不是。区分是讲授还是灌输,关键看学习者是否被动接受,以及讲授的知识是否对学习者有意义。要是课堂中取消灌输,课堂会更有效,也更有活力;要是取消讲授法,教学就无法展开了,毕竟教学是要向学习者传递信息的,尤其是课堂的初始阶段。
我们不要认为教师在讲授,学习者端坐在课桌前沉默无语,也几乎看不到他们任何的神情和动作,就以为他们在被动接受。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表明,人的听讲过程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的声音输入大脑,学习者将新知识进行融合,进而化为他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同样在积极地建构,只是教师讲授时,学习者的建构活动是内隐的、无形的、无声的。
认知理论家奥苏贝尔甚至认为,讲授法是高级的教学方法,他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认为讲授法甚至比发现法更为高级。因为它可以脱离具体情境的限制,从而使教学突破个人生活的局限。不过,讲授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必须对学习者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那就是机械学习,就沦为灌输式教育了。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科学理论是高于正在学习它们的儿童自身的生活的,是他们自发的学习活动难以企及的,因此,教师亲自讲授便成为一种必须”。
以上,我对讲授法做了辩护,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必不可少,但我们也要注意讲授法的天然缺陷,防止滥用。1953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在课堂讲授时,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有31%与讲授内容无关,37%在试图理解讲授语词的内容,20%在评价讲授语词的含义与精确性,只有8%与应用、分析、综合及问题解决相关。可见讲授法对于知识以外的其他内容的学习,特别是需要较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学习内容,还是有一定局限的。
从学生方面看,讲授法对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学生,从课堂讲授中要学习得更好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则更乐于独立学习或参加课堂讨论。
总之,精心设计的讲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中的灌输,导致学习者机械学习,是我们要明确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