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攀爬跑跳活动多,本体感觉不惹祸
——本体感失调问题的咨询

案例介绍

6岁的栋栋是一年级的几个“小精豆”之一,从生理发育角度来看,无论是体重还是骨骼,他都明显不如同龄孩子。用“文弱书生”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细胳膊细腿,小手比鸡爪子胖不了多少,说话细声细语,胆小,经常哭哭啼啼,站着“七歪八扭”,坐着“东倒西歪”,经常懒散地“瘫”在座椅上。课后老是跟在几个大孩子后面“捡乐”,一直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肌肉和关节是本体感觉的感受器,本体感指的是肌肉的收缩与伸张、变曲、伸直、推拉,以及两根骨骼间关节的压缩所引起的感觉信息,也是个体随时掌握自己身体各方面信息的能力。本体感正常的人不用眼睛看便能上楼梯,不照镜子就能摸到鼻子,不用瞄准就能打着身上的蚊子,这些都是本体感作用的结果,而本体感不正常的孩子不用眼睛看着做事就很难完成。通俗地讲,本体感正常的个体好比身体在大脑中有地图一样,随时都掌握着身体各个部位的信息。本体感帮助我们行动,如果缺少本体感,身体的动作会迟缓、笨拙。

一、儿童本体感失调的表现

本体感出现问题的儿童在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手耳协调,身脑协调以及动作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当然会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手眼不协调,看到的和写出来的就会不同,常出现抄错、写字颠倒等问题;手耳不协调的,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身脑不协调的,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

本体感不足的儿童,除了有上述症状外,一般在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不会跳绳、拍球等),动作记忆差,学技术困难;在音乐活动中发音不准(走调、五音不全等);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发胖(虚胖)或精瘦;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会口吃;挫折感多,情绪不好;较多服从,没有创造力;特别怕黑,在暗处经常不知所措而哭闹;经常迷路或迷失方向;不会自己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拿筷子、写字或绘画,或者虽然会做这些,但比同年龄的儿童慢很多。

二、儿童本体感失调的原因

本体感的发展是以前庭和触觉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前庭平衡失调、触觉失调的个体,其本体感也会失调。孩子出生的过程是最早的本体感学习过程:反抗胎盘内壁的贴附以及子宫和产道的收缩是很好的本体与运动学习过程。孩子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的转头、翻身、抬头、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大小肌肉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个体的本体感发展。

导致儿童本体感失调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剖腹产。在正常的分娩过程中,子宫肌、腹肌和提肛肌的收缩,最后经过狭窄的产道挤压,胎儿的肌肤、关节、头部都受到节律性挤压的刺激,胎儿接受了强有力的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学习。快捷的剖腹产则剥夺了孩子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本体感学习机会。

(2)隔辈老人的看护。如果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他和同伴一起玩的时间会相对较少,父母与孩子相处、爱抚孩子的时间也大为不足,加上老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娇生惯养,甚至一切代劳,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本体感则会相对较差。

(3)幼儿园教育忽视室外运动。现在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偏重认知,此外,由于害怕出安全事故,一些幼儿园的室外活动更是尽可能地减少,这也减少了儿童本体感觉学习的机会。

(4)家庭教育的误区。父母对儿童寄予很高的希望,迫不及待对儿童进行过早教育、过度教育,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唯独忽视了儿童应有的户外运动。此外,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过多地进入孩子的生活,家中又缺乏适合孩子的活动项目,儿童应有的活动减少,导致儿童出现本体感差的现象。

三、儿童本体感失调的矫治策略

本体感是天生的,但更加需要后天的运动来强化和完善它。本体感是需要关节、肌肉等各组织合作协调运动的,所以,只有在后天的运动中,才能够使本体感的感官协调统合更好、更完善。虽然在孩子1岁以内就可以对他进行本体感的训练,但一般而言,训练孩子本体感的最佳年龄是在4~12岁。科学实验表明,孩子在8岁以前,运动感知的发育基础比较好,而80%的大脑细胞都在这个年龄阶段成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训练效果也最好。

在具体训练矫治中,使肌肉紧张、收缩的运动都是很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训练,因为肌肉紧张、收缩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本体感觉信息的输入。例如,婴儿期的翻身、滚翻、爬行训练,幼儿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训练,儿童期的跳绳、踢毽子、游泳、打羽毛球等训练,此外,孩子舔、咬、撕、拉、拽等动作,游泳、摔跤、拔河、爬绳、踩童车等都对他们本体感的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不少家长怕孩子摔着,不让孩子到处爬;过早使用学步车,没让孩子爬就直接走路;老抱着孩子,而不让他自己活动;让孩子看电视、看书、学琴、学画多,运动少,结果阻碍了孩子本体感的发展,最终影响到学习能力。

此外,要注意对孩子的口腔肌肉训练,这与语言能力有关;家长不要一听到孩子哭就把孩子抱起来,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哭一哭,让孩子感受自己不同的音调、音量,使大脑神经与声带肌肉联系起来。如果是人工喂养,给孩子喂奶的奶嘴上的孔不要太大,让孩子通过曝、吸、咬等动作训练口腔肌肉;小孩子都爱吃手,一开始吃自己的拳头,后来是手指,从4个手指吃到1个手指,这是孩子对自己身体感觉的分化,家长不要限制。

在精细运动的训练方面,家长要允许孩子涂鸦、拆东西,鼓励孩子用剪刀,穿珠子,鼓励孩子捏泥巴、面团等;家长还要注意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习使用筷子,自己洗脸、洗手、擦屁股、系鞋带、扣扣子。有的家长看孩子手笨,老让孩子用勺子吃饭、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替孩子擦屁股等等,更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越是手笨、动作慢的孩子,越应多锻炼。大脑指挥手干活的过程与大脑指挥手写字的过程是一样的,手笨、协调性差的孩子,写作业也会很慢。

另外,家长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高楼,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和沟通中,接受刺激,调整与强化自己的各类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孩子不仅乐意、有积极性,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

本体感训练还可以借助于一些传统游戏:

◎手影儿:这是晚上在屋中常玩的一种小游戏,用手做成一些姿势,灯光一照,在墙上显出好玩的影像。通过一些有趣的表象吸引幼儿活动自己的肌肉关节,形成本体感。

◎翻饼烙饼:两小儿相对站立,双手对握,摇晃胳膊,一人由怀臂间探头翻过,另一人随之,变成二人背对站立,曰“翻饼”,然后翻回,曰“烙饼”。边动作边唱:“翻饼,烙饼,油炸焰儿饼,翻过来瞧瞧!”这个合作性的游戏能锻炼幼儿的大关节活动,但要防扭伤。这也是一种借助同伴认识自己身体的探索过程。

◎玩棍儿:拣冰棍之类小木棍若干,玩时将大家的木棍合在一起,拿在手中,向平地上一撒,用一根木棍从下挑弹起撒出的木棍,每挑一根不许触碰其他木棍,挑成功者木棍归己所有,挑坏,则由下一个人来挑。这种游戏在挑弹过程中要求细心和动作精细,动作稍大则有可能挑坏,在娱乐中不知不觉促进了精细动作的发展。

◎指头立毛禅:找一个鸡毛禅,将扎有鸡毛的一端朝上,光的一端立于手心或手指上,身体随鸡毛掸倾斜而走动,使鸡毛掸立于手心或手指长久不掉下来,还能做鸡毛掸在手上移动和倒手等花样儿动作。这一过程既要平衡身体,同时又要求视触协调一致。此外还有丢沙包游戏,也是幼儿在跑跳躲闪中锻炼协调能力的不错选择。

家长应尽可能多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而且能刺激、调整、提高孩子的本体统合能力的发展。 MfN+lloz5RQDZ17ZHdBr/VZ+inhxu2A/jQeJzKrJOpkNw8eEZS/3PWkO7eWQgh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