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沟通是一条双向路,有来有往
——有效反馈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说“助人为乐”,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很容易纸上谈兵却不那么容易施行的事情。“越帮越忙”“好心当作驴肝肺”“出力不讨好”“热脸贴了冷屁股”……这些揶揄助人者的俗语无一不道出了助人者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说助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带着这样的感悟去反思沟通,就能理解在沟通中提供有效反馈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要意识到,反馈是为了谈话的继续而不是谈话的终结,充满安全、信任和支持的谈话氛围是促进谈话继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家长进行反馈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有助于孩子愿意继续表达,而不是让其偃旗息鼓或者意兴阑珊。前面我们提到,当对方没有明确要求建议的时候就贸然给予分析和意见,不仅不能助人反而容易破坏关系。这是因为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获得他人“过度的帮助”会让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觉得自己“无能”的一面被公开了,导致更大的情绪压力。有些跟孩子自我感受不一致的“好心建议”也容易让其行动力减弱,表现得更差,产生更大的自我否定。

那么,有效的反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1.“不比较”的反馈

家长反馈的时候要回避“比较”,典型句式如“你看看人家XXX……”。相信大家都听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吧,这似乎是每个孩子成长中最痛恨的“天敌”了。这个“天敌”让人最无奈的地方是,TA是一个综合性的存在,TA会在任何父母觉得孩子需要改变的时候出现,根据不同的议题出来的TA会有很多个。不管你多努力,你总会有被某个TA比下去的地方。

很多家长认为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是为了树立榜样,是好事。殊不知,这是大大误会了“榜样”学习。

榜样是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叫“观察学习”,是人类行为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榜样和比较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观察学习的第一个过程是“注意”,即观察者必须从主观上将示范者(榜样者)的行为纳入到意识中,经过之后的保持、再现、动机,以及每个阶段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最终才能产生观察学习的结果。

而在个体没做好准备的时候,简单粗暴的强行比较,只会让个体产生很不好的心理体验,并不能达到榜样的学习效果。对年幼的孩童来说,这个比较的过程还会让TA产生“自己不够好”“别人才是对的”等低自尊的自我评价,进而形成处处看人脸色、羡慕别人、用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管理自己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与内在真实自我的连结,丧失个体的独特性,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以及青年早期很难顺利完成“自我认同”的心理发展任务而导致成年后的生活只是做“该做的事情”,很难活出真实的自己。

2.“不评价”的反馈

家长反馈的时候不要做太多的“评价”。这里的评价指的是一种点评,多是二元属性,例如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表扬和夸奖与批评和否定,前者叫正面评价,后者叫负面评价。负面评价带来的危害跟比较不相上下,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负面的自我感受,导致孩子更容易沮丧和放弃。一些聪明的家长可能会领悟到,多表扬和赞美是不是更好一些呢?的确,在家庭教育中,有这么一种观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应该以积极的视角进行反馈,多赞美,多表扬。我并不反对表扬和赞美,但我希望家长们不要把这种方式当作万金油,经常使用,处处使用,这样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因为事实上,赞美也是一种评价。

曾经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参与实验的儿童分为A组和B组,先一同解完一组简单的数学题。然后研究者给了每个儿童一句反馈。对A组倾向于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对B组则倾向于赞美他们的努力:“你平时一定很用功。”接着,研究者给了孩子们一组更难的题目来解答。实验表明,A组的孩子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容易焦躁,更担心失败,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会害怕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美,因此平添了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反正我做这样的事情足以获得赞美,为什么还要冒险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呢?更严重的情况是,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了,用放弃来回应赞美。原因很简单:冒险意味着有失败的可能性,而失败的体验对自尊的维系不利。所以,赞美孩子并不总是能取得好结果。

那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而不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尤其不会针对人进行褒贬。简而言之就是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带有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件事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则是针对结果进行训诫。

不带评价的交流意味着描述经验本身。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我们表达出对人的兴趣。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花园啊,这是树吧,树上有一只鸟,树下这个人是在看书吗?”对下棋的孩子说:“刚才这一步的时候,你选择了舍马保车,他一下就没有了直接将军的可能性,但是你的车和跑都保存下来了。”

不带评价的交流意味着,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专注于孩子做了什么,聚焦当下谈论问题而不是过多地去谈过去和未来,着眼于对孩子行为的具体反馈而不是上升到对人的讨论,更多地强调努力而不是结果。

感受一下下面列举的几个表达,前者是非评价性交流,后者是评价性交流,是不是能玩味出其中的差别了呢?

·你做完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你把鞋子擦得好干净。——你比他们擦得都干净。

·你现在好喜欢拼图啊!——你过去怎么不喜欢呀?

·谢谢你的帮忙。——你真是好孩子。

·你球传得真准啊!——你赢了,真棒!

3.带着“共情”和“接纳”的反馈

当我们进行反馈时,要在共情和接纳的基础上进行。前面我们讲倾听的时候提到了共情这个概念,这里再多讲一些。因为共情是良好沟通的基础,贯穿于传递和反馈的全过程。

共情(empathy),也翻译成同感,同理心。这本来是心理咨询的一个专业用语,是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因为太深得人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当我们在沟通中强调共情的时候,不是让大家都做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程度,而是希望提醒大家:在沟通的过程中,在表达自己内心、倾听别人内心的过程中,努力去体验对方的内在世界,包括情绪、思维、信念、知觉、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很重要。共情能让我们的倾听变得更有效,是更高级的倾听。

让我们举一个特别常见的亲子沟通的例子:孩子考试成绩很差,回来后你们要谈谈这次考试为何失利这件事。

倾听的第一层是 听到了 ——父母听到孩子说今天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很差。

倾听的第二层是 听懂了 ——父母听了孩子对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各种原因分析,觉得有一定道理,能理解和接受。

倾听的第三层是 感受到了背后的情感 ——父母在理解和接受孩子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后,感受到了孩子因成绩不好而导致的沮丧和挫败,因担心父母批评而导致的害怕和紧张,以及对未来自己是否能学好的些许担忧等等各种复杂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父母只做到了第一层,这时对应的沟通反馈可能是:

·你还有什么用,一个期中考试都考不好!

>>>批评

·行啦,反正你怎么学也考不好,你就是这样,关键时刻掉链子!

>>>贬损

·我早告诉过你不要大意,要好好准备,现在知道了吧,晚了!

>>>说教

这种沟通模式如果频繁地发生在亲子关系中,会让孩子越来越沉默、逃避。

好一些的父母能做到第二层,那么对应的反馈可能是:

·好的,知道了,既然你自己分析得很清楚,接下来就好好努力吧。

>>>相对平和

·不要总是找原因和借口,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不足,更加用功才行。

>>>略微不满

·每次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为什么还是考不好?认真学才是王道。

>>>看似理解实则不满意

这种倾听比第一层略有耐心,孩子虽然没有被安抚,但至少没有被误解。所以如果家长多为这种反应,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应该还是愿意表达的,但随着事情越来越复杂,情感矛盾越来越多。这种沟通也会让孩子逐渐回避与父母的交流,家长很难再走进孩子的内心,也就很难真正安抚孩子、帮助孩子。

如果我们努力去做到第三层,那就可以说:

·嗯,你刚刚分析得挺全面,这次没考好,自己也不好受吧。

·嗯,爸妈知道你努力了,结果不尽如人意,你一定也很难过和失落吧。

·我觉得你分析得挺对,其实爸妈更想告诉你,学习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有起有落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有意义的部分也不一定是成绩本身,例如你现在的各种情绪体验也是很棒的学习呢。

共情,传递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理解,营造出一种关心、温暖、安全和信任的谈话氛围。其实,沟通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倾听者帮表达者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沟通本身是为了促进表达、促进了解、促进亲密感和信赖感的建立。当这些过程顺利进行的时候,解决问题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也就是说, 在沟通中,提供情绪支持要远比工具支持更有效。

如果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家长再提供工具支持。这种应对顺序能让孩子的情感得以表达和安放,在加强亲子关系连结的同时,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并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和机会,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生活小剧场

HH三岁半,妈妈要去外地出差三四天。临别前一晚,HH很不舍。虽然从一个月前就开始接受妈妈要出差的事情,情绪也从最初坚决不同意到现在能积极面对,但是分别在即,依然伤感。反反复复,各种姿势搂着妈妈,舍不得睡觉,嘴里念叨着,商量着:“妈妈,你去外地出差我会哭的,你在北京我就不哭了。”略带傲娇,但有哭腔。

妈妈拍拍他:“嗯,妈妈知道你舍不得,有点难过。这样吧,你想哭的时候让姥姥抱抱你,好不好?让爸爸抱抱你也行。”HH想了想,点点头,同意了,情绪好一些。

过了一会儿,HH问:“妈妈你可不可以不出差,为什么要去外地工作?你可不可以不去?”

妈妈想了想,抱着他轻声说:“妈妈呢,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北京,但是偶尔有些工作需要出差,跟爸爸一样。等妈妈到了酒店,给你连视频,让你看看房间,你觉得怎么样?”HH一下子想起了爸爸出差时在视频中看房间的兴奋感,情绪好了一些。

又过了一会儿,HH说:“妈妈,你能不能带我一起去出差,我陪着你去工作,可以吗?”

妈妈为他的深情已经非常动容了,亲吻他,然后告诉他:“好的,宝贝,妈妈知道了,你想跟着妈妈一起。但是这次已经来不及了,下一次,我们提前商议,安排一下,好吧?爷爷奶奶明天会来哦,走了一个,来了两个,HH,家里人又多了耶!”

HH想了想,点点头,约定好下次一起出差,念叨着爷爷奶奶,慢慢睡着了。 e/QePMUN9a08qOKdugsvTftFswK+vsjyqC1WXrh3Y6tcHFksjHxSey7KFsMjzl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