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房间里的大象,为什么赶不走

近读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徐贲先生的《经典之外的阅读》,开篇《沉默中有明白的声音》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感慨良多。

徐贲先生借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来讨论“公共沉默”这一话题。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句西方谚语,本义指显而易见但却被大家忽略或者否认的事实,就好比房间里装着一只超级大象,人人看得见,人人装作看不见。徐贲称这种“人人心知肚明,却没有人当面提起”的公开秘密,其实是一种“合谋性沉默”。

循着徐贲的文章按图索骥,找到了原著《房间里的大象》。从泽鲁巴维尔的分析中,了解到这种“合谋性沉默”的构成因素:秘密、恐惧、尴尬、禁忌、愚昧和否认——尤其是否认。徐贲入木三分地剖析:

泽鲁巴维尔在《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提到了三种可以加以区分的沉默机制,分别是礼仪性沉默(世故)、社会习惯性沉默(禁忌)和政治性沉默(政治正确)。其实这三种沉默,经常会相互转换,有些甚至边界模糊。

不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公众领域,不少话题是被悄悄禁止的,且大家心照不宣,三缄其口。父亲残疾的双腿,溺水而亡的亲人,德高望重者曾经的不堪,重大事件的细节真相……沉默,在冰山下方。

很多时候,明明没有谁规定不许说什么,但人们却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回避事实,回避“大象”。这当然不是我们故意忽视或者否定,更多的是遵循社会习俗和交往规范。这种忽视,更多是出于对约定俗成的尊重,选择“礼貌性的忽视”。面对一个曾经被性侵者,我们绝不会提及相关敏感话题;面对垂危的病人,当着他的面,我们都会故意聊一些轻松的话题。

而某些社会习惯性沉默,说白了就是讳疾忌医。不说别的,就拿高考、中考成绩来说,有热烈庆祝者,必然有黯然神伤者。但是我们往往看到,考出所谓辉煌成绩的——哪怕提升1~2个百分点,也会锣鼓喧天、标语赫然,唯恐民众不知。甚至有时候,各校、各区、各校,都会找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算法,以示今年“走向新的辉煌”。而极少数,无论从哪个角度算都找不出进步的,则会选择“集体性沉默”,做鸵鸟状,把头藏起来,以为别人看不见。自己呢?当然不会主动反思节节败退或者全军覆没的原因,即便是小范围的反思,而是把失败更多地归咎于客观,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作为甚至重大失误,则绝口不提。

这就是泽鲁巴维尔所说的:“视真如仇,守谎如城”!

更多时候,我们忽视一些东西,回避一些话题,不仅仅缘自社会规范与交往礼仪,也缘自权力的规约。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话不该说,或者不该传播,很多情况下不是取决于言说者,而是取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古拉格群岛》和《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以希望对抗希望》中所披露的大量令人震惊的事实和细节,就是众所周知“合谋性沉默”的一部分——而当初,一直沉默在冰山底下。这种“合谋性沉默”,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泽鲁巴维尔不仅追溯了“合谋性沉默”的根由,更进一步剖解了“合谋性沉默”的潜在危害,以及如何打破它。

沉默的本质是回避事实,否认事实,是对真相的忽视和“遮蔽”。“合谋性沉默”造就了对真相的集体性、长期性否认。这种长期的集体性否认,往往会让事件像空气一样消失。空气虽无色,但实实在在存在,有些消失却让问题和事实彻底被掩盖与抽离。问题被掩盖与抽离,于是解决问题的机遇便失去。

有些沉默,是因为沉默方或恐惧、或羞耻、或尴尬、或怯懦、或自卑……当沉默者成为“大多数”,“大象”也就越来越不被关注,沉默被打破就越来越难。沉默者的长期纵容或者被迫妥协,给真相制造了坚不可摧的金钟罩、铁布衫。打破沉默,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且会有一种无从入手的无力感与虚无感,甚至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和我们公开说“此事免谈”不同,“合谋性沉默”对某些避而不谈的“大象”是谈虎色变的,是噤若寒蝉的。

避谈大象本身就是大象。

想起了马丁·路德·金曾说的一句话:“我们看到真相却一言不发之时,便是我们走向死亡之日。”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写着:“当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有些沉默,是不需要被打破的,例如“礼节性沉默”。面对残疾者故意不谈残疾,面对被性侵者讳提性侵,面对重症患者慎聊坟墓……这些沉默,不需打破。

有些沉默,需要勇敢者勇敢地站起来打破它。疮疤,唯有面对阳光和空气,才能好得更快,否则它只能糜烂。肉烂了,便是骨,骨烂了呢?

……

教育质量也好,豆腐渣工程也好,不是死命捂着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有人站出来对民众负责,用铁肩去担道义;必须有人站出来,对历史负责,用妙手去著文章。

《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发生在很多很多地方。人们往往都习惯于赞扬小男孩的勇敢和天真,鄙视皇帝和大臣的愚蠢,但似乎很少讨论为什么大家对明摆着的事实一言不发。而这些一言不发的人大多都是好人。

为什么好人越来越沉默?

这才是最值得每个人深长思之的。

马丁·路德·金《伯明翰狱中来信》中说的话振聋发聩:“我们这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其实比好人可怕的沉默更可怕的是,明明知道不能沉默,但却不得不沉默。

当沉默的大多数好人选择继续沉默的时候,“小男孩”的出现就是暗夜里的一丝光亮。

小男孩把原本明显看得见的大象的存在说出来,让原本讳莫如深的话题之盖被揭开,让人们看清那些被遮蔽、被淡化、被故意遗忘的社会问题,原来如此满目疮痍。

小男孩是希望。有些问题只有被揭开,才能得到更快的解决。否则,永远是“将来进行时”。

打破沉默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不懂事”的“小男孩”总会时不时冒出来几个,但往往来不及被呼应就没有了声音。或者就像一滴水化进干涸已久的土里,对“合谋性沉默”毫无影响。

打破“合谋性沉默”,不只需要一个“小男孩”,也不只需要一百个“小男孩”,而是需要每个人的通力合作。否则打破沉默的第一个人,就可能会遭到敌意与孤立。

大隐隐于群,喊出真相,便会暴露自己。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大多数好人就成了沉默者。

其实群体的每个人都在同一艘船上。如果没有人敢于喊出“船漏了”,最终群体也会消失于虚无。

因此,要打破“合谋性沉默”,我们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承认并正视大象存在,不再把它当作空气。大象是会变化的,一旦你承认它的存在,它便神奇般地缩小。

“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泽鲁巴维尔的话,值得每个人深思。 4jgQo07GubhK6IQqxJL013UEhcEs8Fkn+K3Ne0ubGrAaqMM1F1rIsl1LAbmXq8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