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在乎的不是“鸿浩”,而是北大

(一)

网络是放大镜,也是哈哈镜。它会把一个人的小失误放大为“妇孺皆知”的大事件。于是,林建华校长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上的“鸿浩志”,成了绕不过去的梗。

说实在的,我挺同情林校长,林校长在网络上被“吐槽”,更甚于当年朱军、董卿在春晚上念错字。

林校长很快在北大内部网站BBS上发表了一篇“致歉信”(后来有媒体将它改为“致意信”——我相信这个词不是林校长造的,大概是媒体人的一种创造吧)。针对林校长的这封信,有人赞其真诚、及时、有姿态,有人说其虚伪、傲慢、假道歉。

(二)

这里不想讨论林校长的小失误值不值得被如此放大,也不去讨论这封“致意信”是真诚的还是傲慢的,只想就这个事件本身(其实真称不上“事件”,最多是一个语言的“梗”,姑且称“语梗”吧)做一点探讨:为什么北大校长在校庆上读错个字会有那么多人在乎?

我想说,那么多人在乎这件事,真的不是在乎林建华先生,大家在乎的是北大!

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北大清华两所学校一个代表人文,一个代表科学,几乎就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高学府的代名词。因此在大家的心里,这两所高等学府的校长自然应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尤其北大更是文科大师云集的地方,北大的校长怎么可以连“鸿鹄之志”都读不准?堂堂北大校长在这么重大场合下读错字,瞬间就把大家对北大校长和北大的美好想象击破了。于是大家的失望情绪就由这个错误的读音弥漫开来,与其说这是对林建华先生的失望,更不如说是对北大校长的失望,对北大的失望。

(三)

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北大校长在校庆上的演讲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

这里的所谓“关注度”是一种假象。如果没有林校长的“语梗”,可能不少人还真不知道北大120年校庆这件事,这个五四青年节,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点可能都在“我的前世青年照”上。

林校长这一番发言——不,应当是石破天惊的“鸿浩志”瞬间霸了屏。说白了,所谓的“关注度”只是少数人在真关注,大多数是真“吃瓜”。林校长的“语梗”刚好满足了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理。于是,大家在朋友圈奔走相告;于是,变成了大规模网络围观与吐槽。

其实林校长大可不必在意大多数“网络围观”尤其是“键盘侠”们的意见,真正需要在乎的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在意北大校长的演讲?

这才是真正值得追问和深度思考的。

民众对北大校长演讲的在意是对北大历史的敬重,也是对北大未来的期许。

民众之所以关注北大演讲,是因为历来北大的演讲都寄寓着校长的办学理想、办学信念、学校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我们在乎一个校长的演讲,是因为一个校长的精神气质和胸怀就是这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和胸怀。

细细梳理历任北大校长的演讲或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章,可以看出北大精神的延续和变迁——

蔡元培希望北大学生“不要与时代同流合污”(1917);

蒋梦麟希望学生抱持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以谋社会的发达”(1920);

胡适希望学生们有独立精神,“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1946);

马寅初强调“以前我们为资产阶级服务,以后要为人民服务”(1951);

丁石孙强调学生“要具有同新时代新任务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1985);

许智宏强调北大“引领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998);

周其凤“希望同学们始终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11);

王恩哥鞭策北大学子须“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2014);

2015年,化学家林建华在接任北大校长时,在就职演说中表示:“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应当说,林建华校长的这番发言是掷地有声的!

也因此,北大120年校庆上校长演讲被民众所关注,这既是历史的回响,也体现了民众的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看林建华校长“鸿浩志”的“语梗”被过度关注,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这说明还有那么多人关注北大,关注北大校长的演讲。什么时候北大校长的演讲国人们再不关注,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四)

既然有那么多人关注就该更加谨慎,这大概是林建华先生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林建华先生在学校内部网站BBS上的致歉信中说“重要的讲话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也相信林校长的重要讲话稿子是自己写的。但是林校长可能忘记了,北大校庆上的讲话代表的不仅仅是林校长个人的价值信念,而是北大领导班子集体的价值信念。

北大校长在重大场合的发言还是需要字斟句酌、反复考量的,如果稿子事先请学校的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一下,请语言文字过硬的秘书或教授把关一下,自己再多加练习,就不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了。

所以,我想说,出这样低级的“语梗”,其关键不在林校长的语言文字功底差,也不在“文革”期间接受的基础教育不扎实,更不是什么“你们的校长是不完美的”……

根本在于——

重视程度不够。

(五)

时间是最好的药,也是最好的老师。

林建华先生那几天一定很难过,但难过也是暂时的,过一阵子大多数人都会忘记这个梗。在荒诞事件层出不穷且远胜小说的年代,谁还愿意天天念叨一个校长的什么“鸿浩志”?比这大得多的真正的大事件多了去了,往往最初民意汹汹的,最后都无声无息。

林校长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正如林建华校长自己说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当年蔡元培还曾为陈独秀造假学历,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污点。比起这个“学历梗”,林校长的“语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忽略不计”并不表示林校长就可以放弃进步与深入反省。

林建华校长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会努力的,但我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林校长这番致歉貌似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言下之意,我年纪大了、我基础不好,出这样的纰漏是情有可原的。

基础不好更需知耻后勇;年纪大了亦要勇猛精进。林校长完全可以庄重地向大家承诺“今后,尽量在重大场合不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

这是担当,更是勇气。

(六)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且值得林建华先生警醒,即其演讲核心观点和致歉信中一再被强调的那句话:“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这段话的第二句我完全赞同。但“焦虑和质疑”尤其是“质疑”真的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吗?

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周广召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核心也应该是“质疑”精神。作为北大校长当然可以与时俱进地扬弃传统,但是北大的精神之魂是万万不能丢弃的!

丢弃质疑精神就是丢弃北大之魂。

我们可以淡忘一个校长在重大场合的小失误,我们可以不在乎校长的致歉信是否真诚到位,我们必须在乎的是一个校长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学校未来发展为己任,以大学精神能否得以延续为己任。

University(大学)的词根是universus,是“普遍”“整个”“世界”“宇宙”的意思。大学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其精神气质就是一种“普遍主义”。要成为一流大学就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在最大尺度上去跟全世界最好的大学竞争。不与狮子争锋,怎成森林之王?

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产业、信息、能源、人才越来越成为跨国竞争资源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不能永续不断地获得崭新的思想、知识、信息、人才,将在全球化发展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位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与强国、大国的博弈中屡屡失败。

大学兴衰事关大国兴衰。

11世纪至12世纪,现代大学前身出现在意大利半岛,于是意大利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英国很快成为了全球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帮助德国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军国家;

19世纪末期美国创造了优质的高教体系,世界进入了“美国时间”。

要想成为大国,必须有第一流乃至伟大的大学。这伟大的大学,正如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说的:“它的精神气质:既要挑战世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北大理应有这样的气度和胸怀。试想,如果北大学生连质疑精神都消失了,北大的精神也将消失殆尽。一旦北大消失了质疑的精神,拿什么去“传承、包容与超越”?

这,比念错字,更可怕!

林建华校长,我们在乎的不是“鸿浩”,而是北大! e0fPM9dIOvQT7tyzoe/CriNOsmHOCGmNRcrTzn5Yz+NAizCjRy1+JAe13ogMKX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