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设计“社会风云”——《海燕》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地点: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学 授课教师:陈志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的体裁特点。

过程和方法:通过多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穿插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1)加强诵读训练,加入音频、视频朗读。

(2)开展“书写比赛”“插图引航”“话说时代”“课堂演说”等活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今天天气如何?如果在天地昏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会待在哪里呢?(电脑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

生: 家里。

师: 但是有一种鸟却很勇敢地在这样的天气里于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它叫——

生: 海燕。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

二、活动热身,分享交流

(一)书写比赛

(1)“七嘴八舌”提议听写内容。

(2)教师采纳建议听写。

(3)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读一读”。

(二)分享交流

(1)作者;(2)体裁;(3)背景;(4)海燕。

三、朗读有声,思考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背),学生思考。

思考:说说有几个海面场景?出现了哪些形象?

明确:三个海面场景,暴风雨来临前—暴风雨迫近时—暴风雨到来。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随堂指导。

(3)选段朗读,指示方法。

4~6段   11段  13~15段

(嘲讽)(自信)(渴望)

四、插图引航,品味领悟

(一)插图引航

(1)教师示范画图:海燕、海鸥、雷电、乌云、闪电、海浪、企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师: 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活动“插图引航”,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些段落、句子作为依据?

(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

师: 老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些简笔画,当然你们会比老师画得好。(师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了,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根据课文,说出你的感悟。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演示并进行解说,师相机点拨。)

(二)品味领悟

(1)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海燕?从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从文中挑选或自己思考词语,加在题目前组成短语:“从文中读出一只________的海燕”。说说你画出的海燕形象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特点。(每个人画的形式不一,结合文本自圆其说。)

(3)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

从________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从________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从________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4)参考交流。

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

③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五、话说时代,演绎风云

(1)师生完成插图后,教师问:难道高尔基仅仅是在描绘动物世界和自然风云吗?

生: 当然不是,他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在演绎社会风云。

(2)PPT展示社会背景,开展活动——猜谜语理解象征的含义,把象征的形象用着重号标出来。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 群众革命运动 蓬勃发展起来,而 反动的沙皇政府 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 帮凶 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残酷的镇压。 反动势力 十分的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 害怕革命 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有的是 假革命者 ,有的是 恐惧革命 的人。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 革命运动的先驱者 ,形成了强大的 人民群众革命力量 ,渴望 革命高潮 的到来。高尔基预言:革命必将胜利。

(3)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明确: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六、课堂演说,体验升华

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100多年过去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做新时代的海燕的。

七、共绘板书,图文并茂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心灵出发

厦门的冬天,温暖明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学校派我“送教下乡”,到翔安区新店中学开设公开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学生授课,对我这个工作才一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授课内容是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首散文诗,有很强的“时代感”,对学生来说,还有“距离感”。而且据我的了解,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和学情是教学的第一关键点,所以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成为我思考的重点。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采用,一定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的感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海燕》这篇文章我在自己的班级也开过公开课,听课的教师都不乏赞美之词。我所在的中学是重点中学,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学、合作、交流为主的赏析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初读、研读、评读、赏读四个环节,使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海燕、暴风雨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和新时代背景,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如果以同样的方式放在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可能会“冷场”,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上课之前,我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基本是传统的“满堂问”“满堂灌”的形式,一堂课在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记记问题的答案中过去。我思索着,从中推断出学生是愿意读的,也是愿意写的,其他的学情就只能靠课堂上的“望”“闻”“问”“切”来捕捉了。为此,我设计了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让“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将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融入到师生活动中,体现在师生对话里,同时运用生活积累调动学生的语文体验。就这堂公开课,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走近学生

上公开课那天,厦门突然变得异常寒冷。走进教室后看到学生不断地搓着小手。农村中学的条件很差,冷风从窗户直灌进来,但是学生看见新老师进来,眼睛里闪烁着新奇的目光。课前,我走近他们,与他们随意交谈。这样的交谈效果不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有意外收获,了解到他们当中有画画特别好的,还有特别喜欢大声读书的。我本来设计的导入语是激情澎湃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境,我采用了另外一种导入方式——情境谈话导入。我问学生:“如果在天地昏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会待在哪里呢?”学生很愿意回答情境性的问题,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接下来,用“书写比赛”热身,疏通生字,分组分享交流作者简介、文章背景还有对海燕的初步认识。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自信,思维开始活跃了,愿意表达了。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朗读有声”“插图引航”“背景猜谜”“话说时代”“课堂演说”……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同时,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学生学习的阶梯,让学生一步步往上攀登,由“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所以,课堂中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开展的,教师只是引导,只有贴近实际学情,设计学生自己的活动,才能真正走近学生,让课堂活动充分开展。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

《海燕》是散文诗,对其隐含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叶圣陶先生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阅读感受定是要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才会产生共情的效果。文章中众多形象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教师要建立恰当的链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和生活体验,进入特定的社会理解特定的时代意义。

备课时,我想起我的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就是将各种形象的象征含义让我们抄下来、背下来。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终于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得了一百分,其实一点也不理解,考完后全然忘却,直到这次公开课,我才认真研读起来。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海燕、海鸥、企鹅、乌云、闪电、海浪”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学生其实是什么都没感知到,没有什么个人的感受,更别提体悟、欣赏了。所以我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各种形象的认识、感受、体悟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朗读感受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具体来说,主要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听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高声部低声部朗读等这几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节奏、重音、停顿和感情。同时也运用了课件中的视频材料,进行视频配乐朗读,在读中体悟。在品读海燕形象时,让学生抓住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提出问题“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海燕”,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品读、体会。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通过多读,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要让学生对特定的社会环境产生感知效应,还得让“时代背景”适时出现。

在让“时代背景”出现时,我仍然是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特定的时代内涵。我用课件出示了背景资料,在背景里隐藏了课文里出现的“象征内涵”,让学生进行“背景猜谜”。学生读完背景资料,兴奋地找到了“谜底”。再让他们用连线的形式把“形象”与“象征内涵”一一对应,这时“时代背景”的出现,不仅有趣味性,也让学生没有了“时代感”和“距离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探究任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和文本的核心建立了情感联结,所以,只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理解文本的外在与内在,才是真正的“理解”。

三、创设师生互动平台,展示学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活动时,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学生的感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尽最大可能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长于表达、乐于展示,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创设师生互动平台,做学生心中的对话人,才会产生具有生命力的“活力”课堂。

在“插图引航,品味领悟”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一系列的形象,并圈出关键词解说形象的内涵。由于学生平时只是被动地记问题答案,导致思维处于凝滞状态。我发起画插图的活动:画出你心中的“自然风云”,不会画也可以用符号代替,但是要结合文本自圆其说。学生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学生每解说一个形象,我便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出这个形象,黑板上出现了“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后,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结合关键词句,说出自己的感悟。学生分组热烈讨论,争着上台演示并进行解说,我相机点拨。我课前了解到一个学生画画很好,在学生的大声推荐中,那个男生走上讲台,补充板书,用简笔画出了“闪电”“海浪”“暴风雨”。在作小结点评时,我在简笔画上板书出学生解读出的精彩关键词,一幅“社会风云”图就此产生。从“自然风云”到“社会风云”的拾阶而上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为学生搭建好了向上的阶梯,使得学生得到各个层面的展示。

学生的展示意犹未尽。课堂延伸环节设计的是“课堂演说,体验升华”。我将学生对海燕的领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励学生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鼓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学生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做新时代的海燕的。课堂结尾学生又上了一个台阶:进行思想迁移,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也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等待学生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在做学情的观察者,做学生的对话人。我们要时刻谨记,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热情的鼓励者;教师还是活动的策划者,要减少提问,增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空间和展示平台,启发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当然,在这堂公开课中,我还有一个更大的启示,那就是更深刻地理解了洪宗礼说的“等他六十秒”,当学生不能完整、正确、深刻地回答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坚决“等他六十秒”,等待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个体的差异,使得学生有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建构的可能,这才是最动人的课堂风景。

从学生心灵出发,课堂才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美好的生命旅程。

现场观课 巧构“音画时尚”,情思如“海燕”飞翔

“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功底的显性因子”,一堂课优质与否,跟教学设计息息相关。陈志红老师的《海燕》教学设计,正是其扎实的基本功及个人才华的外在体现。综观本课设计,陈老师带领学生在“音画时尚”里徜徉,助力学生对美的鉴赏与感受,让学生对美的“情”与“思”,有如海燕一般飞翔起来。

一、“音”势利导创情境

《海燕》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诗,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教师在朗读中因势利导,创设情境,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启迪。

认识她的人都知道,陈老师是一个很有亲和力、富有激情的老师,她的朗诵功底强,声情并茂。本课开始,陈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示范,把学生引领进一个特定的富有诗意的场景——乌云密布、波浪翻滚的海面上,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感悟海燕的形象,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一堂好的语文课,靠诵读、品味、感悟来完成,而不是理性的解析,这才是本真的语文、有情味的语文。教师的范读,尤其是有感情的配乐诵读,能构筑一幅鲜活的画面,学生能置身其中,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文中“海燕”的形象以及作者寄托在海燕身上的情感,在陈老师的召唤和引领下,呼之欲出,鲜明突出。这样的情境创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科渗透现诗境

陈老师丰富灵动的课堂设计中,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核心思想。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课堂的一分子,正如叶澜老师所说的“师生共同创造课堂”。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师生先后开展“书写比赛”“插图引航”“话说时代”“课堂演说”等活动。教师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使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一教学设计实现了多层次的知识网络建构,既能丰富学生个体知识的内涵,又能促进语文教学向广处和深处发展。同时,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当然,这些活动的导演是老师,老师是示范者、引领者、参与者,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受散文诗所构造的诗境魅力,了解海燕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用意和哲思,理解高尔基的态度与情感。每一种方法的渗透,都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才能,而是让诗境重现,让学生的情与思飞扬起来,在模仿、参与、思考中,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对美的品味与欣赏。这是真诚、本真的语文课堂。

三、课堂生成入佳境

好的课堂不是凝固的“点”式预设,不是“行为性陈述”,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海燕》的课堂设计,巧妙地达成了教学的生成性目标。

陈老师的课堂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欣喜的发现,有挑战的快乐,学生的兴趣点不断被激发、思维活动不断被启迪。一切目标的达成,都是老师的引领和启发的自然生成,陈老师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而非结果。比如,在“插图引航”活动中,陈老师凭借其扎实的绘画功底描绘出她心中的海燕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吃透文本,理解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闪电等形象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为文本绘图,还要他们为自己的插图进行解说,这是带有学生个人色彩和主观理解的作品。同时,陈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学生的观、听、读、想、画、说等能力的训练,一步步、一环环,引导和生成,渐入佳境。另外,“话说时代”“课堂演说”,也是在充分解读文本、深度参与后水到渠成的生成,体现了真语文课堂的匠心,尽量减少了斧痕气。

聆听陈老师的课堂,我们仿佛看到:陈老师就是一个多面手导演,她用灵动、多维的方式,和学生在“海燕”的世界里一起体验、探索、挑战。她勇于在课堂上构筑“音画时尚”,充分调动学生对物象的“感悟之心”,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在她的激趣下,学生对美的“情”与“思”,正如那高傲的海燕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自由飞翔!

吕叔湘说:教法关键在于“活”字,细想,果如其言。

陈秀珍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厦门市优秀教师

名师点评 极简的目标达到极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执教30年的初中语文老师,《海燕》这篇文章上过很多次,谈不上有多喜欢,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却成为我遭遇挫折时狂飙突进的呐喊!

陈老师执教的《海燕》,展示的是俄国沙皇时期的社会风云,体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社会背景虽然与当下初中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但老师有必要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散文诗,什么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什么是象征和烘托手法,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出来的文采斐然,感受直接抒情带给读者的语言之美!

那么陈老师这节课完成上述诸多任务了吗?一节课当然完不成!这里我就要特别提醒年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战略上进行宏观思考,可以不断升维,但是在具体执教时,一定要根据学情进行战术调整。就陈老师这节课来讲,她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预设了四个知识目标点:(1)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2)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3)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4)初步了解散文诗的体裁特点。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做了哪几件事呢?首先是落实语音汉字,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功,不论是从考试角度,还是从交流角度来讲,正确地认读及书写课文中的生字都非常必要!陈老师通过书写比赛来听写生字,以赛促练,方法很常规,但很有效,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记忆末梢,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个方法,年轻老师要多用!还可以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其次是朗读,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教学!教师范读,陈老师做了,并且还向学生露了一手,是背诵出来的。这里就特别考验老师的基本功,我承认,我背不下来。老师能够声情并茂地把这篇文章背下来,不仅收获了学生的掌声,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背诵范读外,陈老师还采用了自由读,以及选段练读的阅读方法,并且还进行了朗读指导。这是一个成熟语文老师独具匠心的做法,值得年轻教师学习。此处若能用角色代入法朗读就更好了!代表海燕的学生,读描写海燕的文字,读出海燕的高傲、勇敢和不屈!代表海鸥、海鸭的学生,读出海鸥和海鸭的胆小、懦弱和妥协!朗读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共情,也是为了更熟练、更从容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深度的对话。显然,陈老师的目的是达到了!

接下来,她带着学生通过画插图的方式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点特别值得提倡。年轻老师可以直接把这一招拿到自己的课堂去模仿,至于能不能超越,那就看个人对课堂的悟性了。画完简笔画之后,学生对海燕、乌云、海鸥等形象就有了深刻了解,衬托手法也呼之欲出。陈老师在这节课还恰到好处地植入了“仿写”这个考点,顺便让学生刷了一把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部编语文教材特别重视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仿写是新中考特别喜欢考的考点,这里就凸显出陈老师对知识点与考点的精准把握。但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训练考试知识点,而是将语用知识置于情境活动中,于无声处渗透知识和情感。

最后是师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交流。陈老师向学生展示了时代背景,我相信她课前一定安排了学生预习,学生在背景链接材料中发现了隐藏的秘密,“自然风云”中的事物演变成“社会风云”中的深刻内涵,对象征、烘托手法的作用顺势有了较深的理解。学生有课前的铺垫,有课中的反复渗透,讨论、升华、领悟水到渠成,这些都铸成了课堂的延伸环节——“课堂演说”,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演讲,让课堂再现高潮。

整堂课,陈老师既遵循了传统课堂的常规做法,比如听写生字、朗读,又打破传统进行了创新,比如画简笔画、仿写。这无疑是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

如果一定要注意点什么的话,那么有一个细节可能要稍作调整,那就是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目标罗列出来的任务点太多,过程与方法没有全程为它们服务,且操作性不够强,听课者很难量化上课老师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年轻老师一定要谨记:过程与方法必须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服务!极简的目标才能达到极好的效果!

钟杰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光明中学 as8taWkl6tlOVpOxDzNbFXR4Gj/Q6sznmwgCu0D2FjtMoFI+2B9jk9ZZqb0S9X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