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面朝大海,向阳生长

厦门靠海,珠海近海。

陈老师应该是极爱海的人。她把自己放在与海极近的城市里,放在海一般宽阔与深邃的语文课堂里。

靠海而居,大海的颜色,是生活的颜色,也是语文的颜色。有明亮的阳光、洁白的云帆、蔚蓝的海面、金黄的沙滩,还有不止息的脚步和呼唤。自然,也有猝不及防的风暴、撞击岩石的咆哮、吞噬黑暗的波涛。喜欢大海的波涛汹涌,也喜欢大海的宁静祥和。翻腾与平静,吞吐与停歇,海,很文艺地诠释着生活的内容。语文课堂,也是如此,丰富,灵动,又险象环生。从一片海走向另一片海,就像读过的那几句诗:“我坐在海边听海水/追赶着浑圆的落日/我的身后万物生长/我们也在生长。”

读陈老师的书,我听见海的声音,我看见她的成长。

见证这一切的就是这本书,这本有关语文公开课教学的书。初相遇,我很惊讶。敢写公开课教学思考类书的,一般是沉浸课堂多年的、有很多公开课教学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陈老师应该不是。她的青春,她的鲜艳,很明确地绽放着。读完才知,有思考的溪流,它的出发就已经是海的模样。就像清晨穿透茂叶的光,陈老师用一路的思索重塑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使得陈老师的语文生命自有一层光芒。好的教育让人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关乎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陈老师从课中来,回课中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又观照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对语文教育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生长的主体愿望,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她走向语文教学名师的巨大潜能。陈老师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去习得语言文字之美、文学意象意境之美、哲理思辨之美,领略文化意蕴之美,也使得她能较有底气地与更多语文人交流自己的语文思想,去探究语文公开课教学之道与术。我们真不能轻视年轻的课堂,真不能忽略讲台上每一个青春的站立。只要热爱,只要肯思考、敢实践,他们就是蓬勃的豆荚,时刻准备着以云的姿态撞击春天。

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受到这种蓬勃!

当然,也引发了我很多回忆,关于公开课的。

比如,大学实习时上的第一节公开课是《看云识天气》,两腿颤颤地站上讲台,课题板书是写了擦又擦了写,下课时红着脸说的却是“同学们好”;比如,第一次参加县优质课评比,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只教了个开头就匆匆收尾;比如,坐了大半天颠簸的车独自到远方,上了第一节市级公开课;比如,对我提携有加的教研员老师带着我走遍永嘉的山山水水,一节《说“话”》课全县巡讲;比如,那篇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读着读着,在场的人都在流泪;比如,和钱梦龙、黄厚江两位语文前辈接力教学《愚公移山》,11月的楠溪江见证了语文人的热忱和情怀;比如,在西安曲江一中参加全国中学诗歌课堂教学研讨会,走上讲台才知道学生竟然没有教材;比如,在云南曲靖,教学《外国诗两首》时,不期而遇的那场暴雨……一课课排列下去,路一般地铺展开来,我站在其中,感受着那些摇摇晃晃的时光,舔舐着每一个刻骨铭心的伤口,再眺望着远方,天地瞬时宽阔了许多。站在今天的码头回望来时路,我们会深有感触,与其说是时间推着我们向前走,不如说是一节节的公开课让我们的语文生命发生撕扯、啮噬、裂变和重组。教师的成长,有很多诱发和助推因素,公开课就是其中极重要之一。虽然,公开课也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回归本意的公开课是教师发展很重要的推进器,是教学研究的有效场。教学是教师自我修炼的过程和体现。一堂课,关乎着教师的阅读积累、思维深度、眼界宽度、应变能力等。相对于常态课,公开课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和实践。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教师打磨、蜕变的过程。行走在公开课的压力和动力之间,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否定、修正、完善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如果说,岁月带给人的是丰厚的阅历和智慧,那么,公开课便给了我们教学的追求和信仰。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很多名师,都是通过公开课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窦桂梅老师说:“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你最好的‘炼炉’。”“要使公开课成为你的生活世界,即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己仿佛是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己教室的门永远向别人敞开。”王君老师经常调侃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中”,这是她的真心话。课堂波谲云诡,上课本身就是历练,多上公开课会使我们收获弥足珍贵的“瞬间觉悟和瞬间成熟”。

于我,公开课让我对语文、对课堂始终保持着一颗鲜活热烈的心,对自己存有警惕和怀疑,且不荒芜,不寂灭。

公开课如海,生生不息。每一节公开课,都如一股活水清流,让我们的语文思维永不枯竭。

陈老师写下了很多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她对语文、语言和学生角色的相关思考尤其让我受益。上好语文公开课,我们要守住“语文”。对语文教师来说,公开课,或者家常课,都必须是语文课。上好公开课,实质还是为了上好语文课。在这一点上,陈老师是很清醒的。她要大家“把课标和教材作为第一手备课资料”,要细细研读课程标准,就是提醒大家要透彻理解语文的课程特征,把握语文教学规律,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上出实实在在的语文公开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公开课教学,语文教师更要呼应这样的课程性质,如鲍道宏先生所言,教学中应能正确认识课程的“综合性”,竭力去践履课程的“实践性”,把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和核心目标。不可否认,公开课具有观摩性和一定的表演性,但我们绝对不能因此丢失语文的成分。当下一些语文公开课走样严重,花哨造作,课件满天飞,活动泛滥,过度强调课堂的形式,导致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弱化,语文课程的核心内涵萎缩,公开课不像语文课。好的公开课是在超越,更是在回归。上好语文公开课,我们要守住“语言”。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它的任务和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其前提自然就是了解“语言文字”本身。北京大学王云鹏先生认为,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语文教育的一条正路,既需要深入的理论探索,也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作为文化的承载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是超乎想象的。公开课教学的准备,教师更要在文本语言的揣摩和体味上狠下苦功。陈老师的公开课多是以读为线,紧扣课文、紧扣语言,研讨言辞表达的妙处。散文诗《海燕》的教学,陈老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段和词语中去解读海燕。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教学,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具体动作来阐述镜头拍摄,朗读相关片段。《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更是有大量的恰当的语言训练。比如,替换量词读一读,换“痕”“点”“芥”“粒”为“条”“座”“艘”“个”,以赏量词之奇;比如,颠倒顺序读一读,调换“痕”“点”“芥”“粒”的顺序,以赏视角之奇。可以说,以语言能力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在陈老师的公开课上有着确切的落实,也折射出当下某些公开课只重形式、华而不实的弊病,值得我们深思。上好语文公开课,我们还要“目中有人”。因为带有示范性和观摩性,公开课很容易成为老师既定环节的表演,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则被丢至一旁,遑论平等的、交互式的“交往与对话”以及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如海,学生不能只在海滩上眺望,他们必须扬帆起航。好课,要让学习真实发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切设计和实践,其最终旨归都应是学生的“学”。这方面,陈老师作出了较好的示范,不再赘述。

我们要对每一节公开课负责任。名师上公开课,因有引领作用更要慎重。钱梦龙老师给以“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堂”为主题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2019年的年会写过这样一段精要的话,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朴素的语文课堂,就是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杜绝一切外加的花拳绣腿,朴朴素素上语文课,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艺术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引导,巧于点拨,精于激趣,使学生爱上语文课,饶有趣味学语文,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自主者。”公开课,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视角。对语文公开课的思考,其实就是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要像陈老师那样,把公开课的收获和缺憾转为积极的思考,转为教育能量和教育资源,把求真务实教语文当作自己的信仰,引导更多的青年教师回归到真实的语文教学状态上来。那样,我们才不孤单,海才成为真正的海。

写到这里,我望向窗外,夜包裹了小镇的一切。黑暗中,仿佛我就是茫茫海上漂浮的浅浅的船只。是陈老师字里行间亮起的灯盏,让我似乎又能闻到大海的气息,听到蔚蓝的呼唤。“我们穿行的城市里/已经没有空间的秘密/土地已经远遁/潜行到更远的深处/我们昆虫一样蚁行着/望不到地平线”,布罗茨基在诗中写着现实生活的机械和局促。可因为海的召唤,因为语文的眷顾,因为美好课堂的引领,我们的生命有了丰富,有了温度,才能称得上完整。

向陈老师学习。

愿陈老师的语文课美丽如海。

肖培东 wxaJrmQ1AENqu4vKEh/F7clUSV4TE1ot2kPuV2VGhjsiiVsFCJxoPLqdyKy3wL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