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批评也能变得如此优美

晚上,寂静得很。

品读毕淑敏老师的一篇文章《批评孩子也可以低调奢华有内涵》,文章开头讲了韩国古书里的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了看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

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

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

孩子和年轻人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身难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会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我陷入了沉思,回忆起对于自己的孩子,曾经犯了多少错误啊。

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兴冲冲地把他的作业拿给我看,我想,他肯定是要等待我的表扬,但是我却当着他妈妈的面,大声地说:“写得这么差,重新写!”甚至我还把他用握不稳笔的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的作业撕掉了!记得孩子哭着开始了他重写作业的艰难旅程。

我不知道孩子是否还记得这一幕,他现在上大学了,从来没与我提起过。但是,我却永远记得,有时回想起来,心都在颤抖。从我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我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我那次的冲动、错误的行为,对他的成长是多么的不利。他有时的胆怯,有时的反抗,有时的焦虑,有时的自卑……都与那次冲突是有关的。

说句实话,像这样的场景发生过不少次。现在,当孩子与我交流时,我都不敢正视他。我知道我做错了好多事。彼时,我为什么不能沉住气,小心翼翼地与孩子沟通交往呢?

后来,我又读到丰子恺先生回忆自己老师李叔同先生的文章,文章中李叔同先生对待学生的做法,让我感动不已。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吐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出来的人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李先生的教育是“爸爸的教育”。

读完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做老师时,我也做错了好多事。比如:当着全班同学会大发雷霆,有时还会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恨不得把他的缺点、错误全部挖掘出来;有的学生破坏了一件公物,便不依不饶;有的学生闹矛盾,便不分青红皂白把两人狠狠批评一顿,甚至要求回家反思;等等。当时为什么不等一等,问清楚事情的各种理由,弄明白矛盾背后的原因呢?虽然我的学生们都依顺了我的管理,遵从了我的处理意见,但是,现在想来,我是多么的愚蠢。

人都是在犯错误当中长大的,我那时为什么会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呢?美国当代名师莎伦·德雷珀说:“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允许错误存在,实际上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别、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允许学生出错,容忍学生出错,就是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可怕的不是孩子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我曾经犯过多大的错误啊!

之于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们,我感觉对不起他们。虽然他们现在都发展得很好,也很尊敬我,但我的一些不符合规律、随意的行为曾经伤害过他们啊。

幸运的是,现在,我变了。我由原先的大声说话变得轻声细语,让他们感觉到我在与他们平等对话;由原先的当众批评变成个别交流,给他们留一条自我改正的通道;由原先的咄咄逼人、居高临下变得宽容和善,等等孩子们,给他们一次辨别、判断,甚至创新的机会。

我认为,孩子表现得难以管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它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对学校严格死板教育体系的抵触,是对自由、民主、个性、诚信、人文和理性等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生态环境的呼唤。

因此,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正是我们大人自己。一名家长,一名教师,面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的成长仅有强烈、主动的愿望和诉求还不行,更关键的是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遭遇阻碍后,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主观和偏见,重建教育观念,重构自我成长的方式。

我要说一句话,家庭并不一定就都是温暖的港湾,学校也不一定就是教育的圣地,有时它们是会伤人的。这种伤害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今天,我在反思自己。这就是我的观念和行为遭遇孩子抵抗(这种抵抗有时是无声的)后的切身体察,这是一种对过去教育手段的虔诚的忏悔,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的生命困境的深刻的同情。

所有做父母的可能都能回忆起这样一种场景:当你的孩子被你管教训斥以后,孩子会抹干眼泪,主动走近自己,表现出对父母的爱,而此时,才是最佳教育机会。

我们做教师的和做家长的,应该时刻记住:永远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关注他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与故事,甚至有必要追溯到他的童年生活和生命背景去寻找教育的机会。

您对孩子的错误的一次宽容,也许会成就孩子今后的美好人生;您轻声细语的批评、举止文明的劝诫、等待与倾听的姿态,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基石、成功的支点。 EkaaX0WIDC0RgAmwCbefzYuODAiZYSq8ao8vWlO5zKNr3N5CO6ZCJGV/d+T+Q4S6



破解家庭作业的迷思,追求专业减负的自觉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全国性的老大难问题。在所有教育问题中,作业成了最容易让人情绪化的领域之一。教育部曾先后多次下达“减负”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减负”政令仍难以有效落实。“应试教育”下所形成的沉重课业负担,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痼疾,成为消耗教师精力体力、抹杀教师教育智慧的顽症,更成为阻抗学生思维开发和兴趣特长发展、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杀手。过多的低效书面作业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生活的自由,导致了家庭教育子女矛盾的积聚。

一、家庭作业何以成为“规训”学生的工具

缘于繁杂繁重的家庭作业,学校会制定措施,想办法为学生减少作业量,为其减轻课业负担。但是,学校明确规定了课下作业量和作业类型,靠谁来负责落实?即使你每天在认真检查作业布置情况,也很难控制一些隐性的作业。比如有的老师会对学生这样说:“这些题可以不做,但下节课我要讲。”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不敢不完成了。学校不允许布置课下书面作业,但我可以布置背诵作业。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不要告诉检查者布置了作业,当检查者问卷调查或询问学生时,学生便隐藏了事实。

过多的作业汇成了题海,成了应付考试的常规战术,教育成了一种单纯的训练,一种纯工具性的机械练习。这是我在曾工作过的学校推行作业减负时遇到过的尴尬情境。

大家都知道家庭作业传统的功能,简言之,它是学习、理解、消化、巩固所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当然是不想放弃这种课下还能继续学习自己学科的绝好机会的。在教育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都还没有做出满意的科学调整的情况下,任何强行要求教师放弃家庭作业的做法,都会遭遇多数教师的抵制。因为,一个教师要想取得我们常所说的“教学成绩”,他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学科上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各学科教学时数一定时,教师必然要想办法去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想更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布置作业,布置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作业。

不少家长认为:家庭作业可以让自己了解学校的想法、教师的教学情况;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在课下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家庭作业是保持学生竞争力和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有家庭作业,家长就能够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就能够掌控孩子的学习情况。最为可怕的事情是教师和家长会以管理学生的家庭作业为由,不约而同地成为利益同谋者。为了学生“完成”或“正确地完成”家庭作业,教师和家长很容易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频繁电话沟通、朋友圈晒作业、邀请家长到学校等现象就出现了。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悖论下,变成一个个被家庭作业“规训”了的儿童。他们一旦没有家庭作业可做,便不会去主动学习,甚至是根本不会学习。当家庭作业成了学生课余的主要生活内容,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便很难在学生身上埋下希望的种子。

二、如何还孩子一种学习的真相

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发明了不少逃避作业的办法。比如看老师下菜碟,如果某个老师比较温和,就干脆不做,碰到严厉的老师,特别是次次查作业的老师,知道没有侥幸的机会,无论如何也会硬着头皮做完。遇到老师突击检查,就谎话连篇,比如作业丢了,落在家里了,昨天家里停电了,来客人了……当然,那时父母多不识字,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关注孩子的作业问题。

现在的孩子却没有我们那时幸运,他们根本没有逃避作业的机会。多数家长和老师会认为:孩子课下如果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岂不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他们心中的恐慌,害怕自己孩子被勤奋学习的孩子落下。

家庭作业相对于孩子的其他各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假象还是一种真相?《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的作者计算了家庭作业的成本:不堪重负的家长,重压之下的孩子,家庭冲突,自由时间基本丧失,学习兴趣减弱,不良习惯滋生,等等。我还感觉到一种现象:减负喊得越响,孩子作业负担的步伐迈得越快,花样越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在传统纸质版线下作业还没来得及更新转型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线上的各种作业。

非常值得深思的是,现在的多数人都已经明白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在做着未来会悔之晚矣的蠢事。但是为什么布置作业却仍然在一代代地重演?这种明知故犯的思维惯性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

我想大家可能都会拿出这样的理由:我们不想失职,我们应尽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这样的理由,促使我们想当然地把学习的责任留给了学生,而不再去想其他更有效的办法和策略去激发他们的潜能,点燃他们的兴趣。大家其实都不自觉地选择了一种简单的做法,大家认为作业是最容易操作的管理孩子学习的方式。这是以自己的懒惰态度与对学习实质的误解来管理孩子学习的教育方式。

看着孩子每天趴在书桌上忙着做作业的情景,我们都会感到有些心安,但是大家知道吗,因为作业多,老师没办法也没时间用心设想更加有效、有创意的作业,而是布置一些抄抄写写的或是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批改时就是一个对号或错号,或者只是签字写上日期。学校因教师间不正当竞争而使教育失去它的本真,无暇去设计为了育人目标的课程与活动,致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个性不能张扬,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失去了身心健康。教师不再认真备课,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只好用作业来补救。孩子的未来岂一个“心安”能够搪塞?

当然,全国各地的学校从来没有间断过有关作业的教育实验,比如分层型作业、社会实践型作业、探究型作业、听说型作业、游戏型作业等,又如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探索、错题完善作业的创新、家长签字学生作业免除的尝试等。

这些改革尝试,都很有创意,也不乏良好效果的显现,展现了国家与众人对孩子课业负担太重的关注以及希望解决的决心,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无法跳出“布置家庭作业”这一惯性思维方式的藩篱。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一中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我在任其校长时,曾在2008年3月毅然提出了“‘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实践”这一改革行动,其实践成果还获得了2014年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的二等奖。改革虽然很难用一些词汇来评价是否成功,但其精神与意义却向世人证明了该项改革的可能性。因改革,家庭作业假相被撕裂,一些学习的真相逐渐显现,并自觉纳入改革的视野之中。

当“家庭书面作业为零”这项政策确定后,便自然引发教师去思考再也没有课下家庭作业后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该怎样备课,学生课下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需要家长怎样的观念来主动配合等诸多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样一种基本逻辑:规律地习惯地布置家庭作业,给孩子一些功课回家是常态,没有家庭作业则是例外,甚至被视为不负责任。我建议,学校和教师应该首先设定“没有家庭作业”为内定值,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才能布置。

三、到了该追求专业减负自觉的时代了

在以纸质考试为主的选拔机制下,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最简单的方法不是把握好课堂内的时间,就是争抢课堂外的时间。同班级不同教师之间有竞争,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有竞争,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教师很容易把目光盯向课余的时间。

我可以描述一下学生在学业任务上之所以产生负担的外在原因。比如:语文学科布置半小时的作业(不多),数学布置半小时的作业(不多),还有英语、物化生、政史地等,当每个学科都在布置作业时,累加在一个学生身上就是过重的负担。当过多的作业学生不得不完成时,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其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只是疲于应付任务。其实教师也没有精力认真批阅学生所有的作业。这样一来,真正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重要问题却丧失了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教师也无法顺利完成自己已经预设好的任务,于是教师就会以课下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形成了低效往复甚至无效循环的恶性生态。在这样的学校管理背景下,一系列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就诞生了。

上面我分析了学校内时间博弈因素给学生造成的负担,其实最根本的因素是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命题、管理评价等一系列专业方面的科学依据与有效操作。有些学校的管理者,致力于行政推动,欠缺真正从专业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和清晰引领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复杂,比如还有来自家庭教育、社会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因素,在此不再赘述。对于一所学校和教师来说,有些因素是自己左右不了的,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使自身具有专业减负的自觉,主动去寻找更加专业的减负策略,让学生的负担真正降下来,实现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否则,减负问题只会出现隔靴搔痒的现象或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好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呢?我曾经在多所薄弱学校工作过,我有自己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务实行动:学校要主动自觉地行动起来,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的力量,不要为学生课业负担重寻找各种理由开脱,而是要直面现实问题,动真碰硬,体现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向课堂改革要效益。

要时刻抓住追求课堂高效益这一关键要领,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由重教到重学,重问题的生成、思维的碰撞、精彩观念的诞生、当堂的反馈与达标等。当该完成的任务在课堂就能解决时,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就会减少,教师就会自觉设计分层作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性的作业,甚至不布置课下书面作业。学生会因轻松而愿意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校应采取措施,协调各个学科之间、各个教师之间作业布置的质量与数量,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题、精心批阅、精心讲解,自觉进行课堂变革,在课堂上更加关注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养。还要组织各种活动,鼓励教师开发精彩课程,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创设优雅轻松的环境与文化。学校要积极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等,为减负做好各种支撑性工作。

比如,在我目前就职的学校,我没有过多地强调家庭作业的功能与重要性,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与学校教师多次研讨论证后,我提出教师要在新学期将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任务、方式等进行高度整合,实施“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这样可以使非连续单元得到一致性关注,以“主题”的方式引导教师更为充分地揭示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实现跨学段、跨学科课程内容的联结,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迁移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们也关注学生的课下学习,但更多考虑的是非书面的作业。学校对新学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为每个班级开辟劳动基地,充分嫁接学校保安、保洁、厨工、门卫等岗位,把家庭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结合起来;同时,在学校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注重以劳动课程为媒介。

学校在疫情期间还应时探索了一种以家庭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的“微型学习中心”,开设学生组织、人人为师的线上微讲座,即“育英大讲堂”课程等。学生运用这个中心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兴趣,且表现出较强积极性。而且,由于这一中心线上线下都能组织运行,较为适合成为学生常规的学习方式。

2021年1月7日至8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家庭作业管理,寻找更加科学的导向、资源、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心与支持。

作为一名校长,我希望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从敬畏学生生命、挽救孩子童年出发,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使命,自觉地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整个教育领域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方式、管理制度机制、政策改革创新等因素,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领域,以整体的教育观念和系统的策略规划去展开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唯有这样,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才能彻底改变生态,学生减负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EkaaX0WIDC0RgAmwCbefzYuODAiZYSq8ao8vWlO5zKNr3N5CO6ZCJGV/d+T+Q4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