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 无条件接纳要区分评价与回应感受

感受与人的思想情绪相关。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需要,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要看见并回应别人的感受。跟学生相处过程中,老师多以自身标准来评价学生,却少有对学生感受的温情回应。

小凯是王老师的重点帮扶对象,王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小凯单独辅导,之后给他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订正考卷上的错题并整理在错题本上。小凯知道自己应该在下次辅导之前完成学习任务,但一连串的课程和作业,让他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王老师很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我这么辛苦辅导你,你还这么不配合!你学习是为我学的吗?!”

小凯被批评心里自然很郁闷,如果你遇到他,听了他的故事,你应该如何倾听并帮助他解决问题呢?以下分别是评价学生的方式和回应学生感受的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1.评价学生的方式

(1)否定感受。

这不算什么,不值得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太累了,才觉得特别难受。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笑一个吧,你笑起来比哭丧着脸好看多了。

(2)讲大道理。

这是人生必经,谁没被老师骂过啊?对吧?看开些,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事情。

(3)给出建议。

我告诉你,你今天晚上熬夜整理好错题集,明天早点去王老师办公室,跟他承认错误。对了,别忘记顺便给她带杯奶茶。以后可长点心吧,做事认真点。

(4)好奇原因。

到底什么急事能让你忘了王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前你犯过类似的错误吗?你有没有继续再跟他解释一下?你解释的时候他到底怎么说的?

(5)偏袒对方。

我特别理解王老师,要是换作我,我也很生气。你能忘了这个事,可能也代表着你根本不尊重王老师。

(6)偏袒学生。

这个王老师是不是有病啊?一点都不理解你,也不心疼你。太自私了,一天天这么多作业,哪写得过来啊?

以上这六种方式都属于迫不及待地评价,要么评价学生,要么评价老师,要么评价整个事件,这些评价都在学生的心理预期之外。实际上,学生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以上这些大道理、建议或者他人的看法,这只会让他们感觉更糟糕。好奇他怎么能忘掉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只会让他产生更强烈的自我防御心理;否定他的感受、认为区区小事不值得如此难过,更是隔离了学生的内心。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的反应是:“算了吧,反正也不懂我,再说下去也没什么意义。”这会导致学生没有心力考虑事情该如何解决,反而一直处于郁闷的情绪中。

2.回应学生感受的方式

回应感受有三个步骤:

(1)全神贯注地看着学生,听他描述。

(2)用眼神交流、点头或者“嗯”“这样啊”来简单回应学生以示倾听。

(3)说出学生的感受。

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上了一天课,又赶作业,午饭都没来得及吃,这么辛苦,又在同学面前挨王老师的批评,你心里一定不好受。

如果老师能这样表达并认同学生心中的焦躁和郁闷,学生的感觉就能好一些。一旦被理解、被接纳,老师无需给予过多的方法和技巧性的指导,学生也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其实,王老师平时对我挺好的,他可能今天也遇到什么事了。我也是,我应该安排好的。晚上我还是把错题集整理好,明天我再去找老师道歉。不过我会告诉他,他刚才跟我说话的方式,让我很难过,而且如果要批评我,最好不要当着同学的面,我觉得很丢脸。

你看,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懂道理,而是害怕那种不被看见、不被接纳的感受,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反而会做出一些看似不懂道理的行为。通过倾听,良好地回应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平静下来,是老师应该做的事。

3.区分评价学生与回应感受

无条件接纳的难点是接纳学生的负面情绪,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说出学生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因为一旦老师帮助学生确定了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便已经开始着手帮助自己了。遗憾的是,老师常关注学生的行为,很少关注他们的感受。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老师对感受的描述和表达很陌生,这需要老师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从学生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中探寻他们的真实感受。

表1对“评价学生”和“回应感受”两种方式做了区分,希望通过对比能够帮助老师感受到“回应感受”的积极力量。表2则列举了一些关于感受的词语,辅助老师练习,多用感受表达共情。

表1 不同回应方式的比较

表2 感受词汇表

续表

“回应感受”的方式既帮助学生从情绪中释放出来,也为学生提供了继续表达自己的出口,让他相信老师懂他且愿意洗耳恭听。以“评价学生”的方式回应,一般都是老师希望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学生的情绪和所面对的问题。但这是南辕北辙的方法,学生更希望老师接纳和回应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提出建议,更不是站在对立面批评他。

老师越能以“回应感受”的方式倾听,学生越能够辨别自己的感受、了解并承认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一旦他们清楚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当学生因为拿到了某个奖项忘乎所以地又蹦又跳又叫的时候,老师很有可能全然不顾他们的喜悦,板起脸说:“胜不骄败不馁,别光顾着高兴,也总结一下这次的经验和教训,想想下次怎么赢。”老师说的话有道理吗?有道理!但是却是让人讨厌的道理。这些话留着日后慢慢讲,此刻要做的就是关照学生的情绪,认同他们的喜悦,甚至与他们一起开怀大笑,一起蹦蹦跳跳。只有认同并回应学生的感受,才能融入学生。

你可能会反驳我说:“难道就不应该教育学生吗?难道不应该让他们在人生经历的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长吗?”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学生需要引导,我们需要承担责任,必要时我们需要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在讲道理之前请先承认他们有资格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全纳学生的感受。

克制住你“教”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慢慢来,才是最好的方式。 0r8Xzx0Vs92mdE8UXSJ4m7g82RkptFNnJ6BwJq0efajuDEdlI98m0is/hyAnqM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