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学生、教师和培训者、研究者等多重身份,其中的每一个身份都要求我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教学。
我曾做过21年的学生。回想我的学生时代,给我留下印象的好课和老师很少,这多少让人感到遗憾。对学生而言,“什么是好的教学”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学生在课堂里度过其人生中成长最快、变化最大、对未来有最重要影响的生命阶段,教学的品质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和未来的发展,以及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是否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自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时,我就参与了课程改革的项目,以学生评价和教学评价为主。这些年的研究让我意识到,教学是所有学校教育领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一切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我观察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讲课吸引人,内涵丰富,学生很有收获;也有一些教师讲课效率低,授课方式枯燥,学生被动接受乃至产生抵触情绪——“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好教学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是什么?”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作为大学教师,我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教育研究方法”“阅读教学”等;作为教师培训者,我给中小学教师讲授“魅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优秀教师核心素质”等内容。虽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同,但总的说来我的教学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他们中有的表达喜欢我的教学,有的说我的课改变了其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有的表示重新发现了做教师的价值和乐趣,还有的说将我教的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反馈为我总结“什么是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基于上述三重身份,整合我的经验、实践和研究,通过这本书我表达了对于“什么是好的教学”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来看一位语文教师讲韩愈《马说》的实录
     。
    。
   
上次我们讲到第一段,第一段是这篇文章开篇,就是全文的观点的根本,提出了理论的依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指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接下来文章具体地向我们再现了没有伯乐,千里马会遇到的遭遇,那就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再强调,伯乐善识马。只有有了伯乐,才能有千里马,从正面来议论。
第二段一来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就是养马的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能用喂养千里马的方式来喂养它,使得它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当然,这里面,“一食或尽粟一石”很显然用的是什么,啊,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千里马和普通马相比,它的食量怎么样呢?对,很大。如果只用喂养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它,就会怎么样呢?就会使它的才能显得不足。接着,用排比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正是因为食马者不知其“一食或尽粟一石”,因此造成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的严重后果。最后,用一个反问句“安知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来进一步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主题,在这里面指出了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不能够施展,原因呢就是因为什么呢,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食马者在这里指的是谁呢?就是喂马的人吗?还有伯乐?对,不识人才的人。“不识人才的人”我们一般把他称作什么样的人呢?对,庸人。所以这里面“食马者”指的是不识人才的庸人。由于不识人才的庸人不善于识别马,不知道用喂养千里马的方法来喂养它才导致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食不饱,力不足”,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从而被埋没了。这一段,对不识人才的庸人的这种做法给予了强烈的痛责。这就是文章的第二段。
这是一个反面案例,语文课成为一堂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的“翻译课”。教学内容苍白单调,没有体现《马说》深刻、动人的内涵,没有渗透文化与历史背景,没有贴近学生的人生经验。从教学形式来看,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没有互动、没有情趣,与其说教师在讲课,不如说教师在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使很多学生“魂飞魄散”——学生的心思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可叹的是,不知每天有多少这样的教学场景在教室里上演!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某网络平台解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个小学生听了之后写下他的留言
     :
    :
   
我是一个小学生,今年五下啦。我很喜欢康老师的课。我很早以前学过的古诗听完后有了新的感觉,真的很震撼。康老师讲的课总是让我有新的认识,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感受到了李白的洒脱与他无限的青春活力、无限的想象、无限的遐想与激情。我发现古诗原来是那么美。听康老师的课让我真的很感动,让我感到了与原先学古诗不一样的美丽的东西。谢谢!
“喜欢”“感动”“震撼”,这是一个小学生真切的感受。这个留言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学生获得了其在以往学习中从未有过的“新的感觉”“新的认识”“不一样的美丽的东西”。显然,一个小学生从康震的古诗解读中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这样的古诗解读不仅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古诗之美,更丰盈、润泽、更新了孩子的生命,可谓弥足珍贵!
由这两个正、反案例可见,好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多么重要。那么,什么是好的教学呢?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其答案往往最简单。做一个类比:食物关乎学生身体的成长和健康,而教学可谓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二者有相似之处。什么是好的食物?大家一定有共识——有营养、好吃,而好的教学与此类似,要“高效”“有趣”。
教学必须高效。 教学是有目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付出的年华是不可逆的。因此,我们必须追问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形式的把握是否优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怎样的收获,这种收获不只用于应对考试,更应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必须有趣。 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暗示学习与快乐无缘,是艰苦乃至痛苦的。无趣的教学中,学习对学生而言成为折磨,学生由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学,但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放弃令他们厌恶的学习。无趣的、痛苦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压抑,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样的教和学又怎能高效呢?
“高效”“有趣”,这个答案简单,清晰,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教学要符合哪些条件,才能做到高效与有趣呢?对教学而言,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把握好教学内容,二是把握好教学形式。把握好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够凸显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这类似于厨师选择优质、有营养的食材;把握好教学形式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恰当的、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富有热情地学习,这类似于食物有好的口味,人们才会乐于尝试和接受。
把握好教学内容体现在五个方面:高、思、实、正、通。
把握好教学形式体现在五个方面:引、问、比、动、趣。
    基于大量案例,本书对这十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教师既能够形成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也能够从案例中得到经验的启发。如果读者仔细阅读了这十个方面的内容,一定会发现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做好这十个方面并不容易。孙绍振在《解读语文》的序中写道
     :
    :
   
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做本钱的。……原因就在于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不学无术,不可能进入经典文本的深层。……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当前教改的主要矛盾,无疑就是教师的水准普遍赶不上形势。本来形势逼人,应该急起直追才是,可是,有些老师,却缺乏起码的紧迫感。身为语文教师,不爱读书,不喜写作,不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水准,知识结构残缺,写作水平低下,上课就把一些一望而知的“知识”,作死板的重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者,比比皆是。
我非常同意孙绍振教授的论断,不仅是语文教师,所有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具体说来,教师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足够敏感,找到问题才能确定改进的方向。由教师自己生成的问题针对性更强,由问题驱动的行动更持久也更有效。教学问题既包括诸如“学生为什么今天听课兴趣不高”等困惑,也包括诸如“这一章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是怎么样的”等研究性内容。教师要不断问自己“怎么回事”“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并通过思考、学习和实践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加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在信息时代,影响教师进步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拥有信息的多少和搜寻信息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面临具体问题时需要收集信息,借鉴前人和同行的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平时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观摩和讨论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学问题如此复杂,任何一本书都只能从某个角度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或因篇幅所限而有详有略,教师在阅读时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后要“钻下去”,以此为线索找更多的相关材料去学习,这样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深度。
第三,提高理论水平。理论是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盲目和低效的。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不是让教师对书上的理论生吞活剥,而是强调教师将实践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本质。
下面是刚毕业两年的我的学生小郑老师和我的一段对话。
郑:太想和您分享了!我今天从《辛弃疾传》里选了几个片段给学生讲,这不是教学任务,但他们特别感动,我自己也很感动,这真的是“高峰体验”。
赵:真好!
郑:学生预习的时候和我说,感觉辛弃疾选入教材的两首词没什么区别,然后我就讲了宋朝南迁前后辛弃疾的几段生平。我说,你们看,这样一个有勇有谋、能文能武、忠诚又热血的英雄,在南归之后整整45年都没有得到重用;再看这两首词的写作时间,间隔了三十多年,从“揾英雄泪”一直到“廉颇老矣”,但是辛弃疾从来没有改变过,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两首词的“没有区别”,不正是这个人身上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吗?
赵:啊,这思路太棒了!
郑:然后讲到他六十八岁临死还在喊“杀贼,杀贼”,全班都沉默了。我们班那个一直觉得语文不提分、不学语文的“功利”男生,都抬头听得特别认真,又低头想了很长时间。
赵:确实非常让人感动。
郑:真的,我这节课感觉真是无愧于您的教诲了——用10%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承载的那种触及灵魂的、最动人的地方!
小郑老师最后说的“10%的时间”,指的是我在给他们讲课时表达的一个观点:作为专业教师,我们既是经师又是人师,而不是只见分数不见学生的考试培训员。因此,基于现实我们需要也应该花90%的时间帮助学生应试,但即使应试的教学也有必要使其更加高效与有趣。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拿出10%的时间,给学生讲那些可能不会考却对学生素质提高、人生成长有重要价值的内容。郑老师正是因为实现了这一点而欣喜不已。因此,高效与有趣的教学不仅对学生有价值,对教师同样意义重大——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作品,这作品承载了教师的梦想,给教师以勇气和力量。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随便处置一堂课而怠慢自己的生命。因此,高效与有趣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让教学因你而精彩,让你因教学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