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学习习惯养成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这句话极有道理。它富有哲理性地警示了小孩子具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好习惯与坏习惯

10岁的馨馨活泼开朗,学习优异,是家里的开心果,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邀请馨馨妈妈介绍馨馨的学习经验。馨馨妈妈说,馨馨做作业时很专注,完成作业速度快。她每天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读她喜欢的科普读物。老师也反映,上课时,馨馨的注意力很集中。

峰峰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一做作业就出状况:不是口渴喝水,就是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一会儿又站在窗前,看看谁在外面玩;写着写着,手又不自觉地玩起铅笔、橡皮,实在没什么可玩儿了,就开始咬手指甲,或者干脆坐在小书桌前发呆。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最后磨蹭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不高。像峰峰这种做作业的磨蹭现象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孩子的父母为此一筹莫展。

学习习惯的涵义与特点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训练的结果。

学习习惯有以下特征:(1)后天性。学习习惯并不是学生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重复得来的,渐渐地趋向自动化,成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2)自动化。众所周知,养成一种习惯要求长期一直不停地重复才可以,而且这个过程是复杂曲折的,但是一旦形成自动化的习惯,在遇见类似的问题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处理类似问题。(3)内隐性。习惯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因此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养成的这一系列学习习惯是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4)稳固性。习惯养成后,就能按照之前的履历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当艰苦增加时会自发去克服,并且能够持久保持。(5)情境性。当学生养成某种学习习惯的时候,在遇到类似情境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固有的习惯去处理问题,若不如此,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小学生学习习惯状况分析

田澜等(2004)对小学生的预习、复习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

1.预习习惯问题。首先,小学生中具有自觉坚持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的比例较低。小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有的认为“我不预习照样能听懂老师讲课”;有的托词“课前预习了,上课时一听就明白,没意思,说不定还要分心”;有的认为“上课时把老师讲的听懂就行了”;还有的认为“预习费时费力,很不划算”。其次,许多学生表现出敷衍应付预习的倾向。比如,只满足把预习内容浏览一遍完事,不愿进行诸如查找相关资料、提问质疑和做预习笔记等深层预习。最后,对喜欢的学科会预习,不喜欢的学科不预习。许多学生只凭自己的好恶,有取舍地对某些学科进行预习,而对其他学科不做预习考虑。也有学生只在自己有时间或心情高兴时才预习。

2.复习习惯问题。小学生对待复习的态度和实际表现存在诸多偏差。有些学生对复习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学习根本就用不着复习;有的虽然认同复习的功能,但没有养成主动复习功课的习惯,一般要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管和督促下,才勉强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任务。有些学生虽不用他人提醒就能够自觉复习功课,但复习方法不科学,复习效果不佳。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小学生能够做到自觉且正确有效地复习。

学习习惯养成的辅导策略

根据孩子的学习活动过程,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预习、复习、听课和作业等环节进行。笔者与同事(1993)曾对学习困难学生与学习优良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差异很大。

(一)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

制订学习计划是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学习习惯。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制订学习计划的意义在于:

1.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有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指今后若干年要达成的目标。如,考高中、考大学等。近期目标指在短时间内学习上达到的目标。如,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2.做到学而有序。有了学习计划可以保证学生有序地学习。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脑力活动。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可以科学地安排时间: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处理课内作业,什么时候发展兴趣爱好。学而有序有助于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3.磨炼意志。有了学习计划就要执行计划。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问题,要使计划按原定目标进行,学生就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行动。因此,坚决执行计划的过程是磨炼自己意志的过程。

学习计划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即陈述近期目标或远期目标。学习目标要适当、明确、具体。适当,是指合乎学生自身能力;明确,是指不要含糊其辞,笼而统之,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若改为“本学期争取英语成绩达到班级中上水平”就明确了;具体,是指将目标细化便于操作。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英语成绩达到班级中上水平”,可以细化为“每天熟记10个单词,朗读短文1篇”等。

2.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科目和学习手段,学习科目指语文、数学、外语等,学习手段是指预习、复习、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等。

3.时间安排。时间安排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一种管理,又称为时间管理。尤其是课余时间的安排更为重要。因为课内时间主要是由教师安排,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而课余时间大多可以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这里的计划性与有序性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时间安排要做到:全面、合理、高效。全面,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以及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搭配。合理,充分利用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学生早晨头脑清醒,学习效果较佳;有的则在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难较重要的学习任务。高效,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而把比较容易的放在稍后去做。

(二)预习与复习

学生的预习、复习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并与其学业成绩密切相关。我们的调查发现,学习优等生主动预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中等生(前者为33%,后者为25.58%);在自觉复习方面也是如此,学习优等生组为44.75%,中等生组为34.66%,学习困难学生组为26.36%。

1.预习。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又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承上启下,建立联系。预习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新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的具体内容大致有:

(1)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回忆、巩固有关的原有知识、概念;

(3)找到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符号在书上标明;

(4)尝试做预习笔记。

魏书生老师对于预习习惯养成提出的建议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2.复习。

复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巩固阶段,它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系统连贯、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从时间上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课后复习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当天放学以后进行复习,复习量不多,但很重要。阶段复习是指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按一两个单元进行系统地复习,这种复习的复习量适中。总复习是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习阶段(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的复习,这种复习的复习量较大。

从方式上可分为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习题等。阅读教材是将学过的课文进行粗读和细读,将重要的内容(如英语词汇、词组,数理化公式等)背诵下来。整理笔记是将过去所做的笔记重新整理,将所学知识从“繁杂”到“简单”、从“厚”到“薄”地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习题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多做基础性习题,适当增加难度;学习优秀的学生可多做一些难题。

辅导学生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加强记忆,减少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复习须思考。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再加工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透彻理解,熟练运用。

(3)复习须多样。复习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习要求灵活采用,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徐崇文等人(1993)还提出了几种具体方法:

●尝试回忆复习法。就是先不看书,把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的主要内容回忆一遍,有人称之为“过电影”。这样可以检查自己听课学习的效果,对于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可以翻书看笔记,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倒回复习法。就是退回到与新知识有联系的、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上进行复习。运用倒回复习法时要注意:第一,要及时,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才倒回去复习;第二,不能丢下新知识的学习而单纯倒回去复习,以防造成新旧知识的脱节;第三,要迅速,复习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赶不上教学进度,产生新的知识障碍。

●协同记忆复习法。帮助学生记忆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要提高复习的效果,就要尽量使用多种感官,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眼、耳、手、鼻、脑等各种感官的作用,这有利于牢固地记住复习的内容。

(三)听课与记笔记

1.听课。

听课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听课效率须做到:

(1)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知识准备,即通过复习、预习了解新学习材料涉及的相关内容;物质准备,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具;心理准备,要有充沛的精力和学习心向。

(2)多思多问。在听课中,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求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的问题。多问与多思密切联系,“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学生从不问到能问、多问是有个过程的。《晦翁学案》里写道:“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类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3)有张有弛。中小学生在45分钟一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致在20~30分钟,若要学生上课全程保持高度思想集中,会使他们的大脑容易疲劳。因此,教学活动安排在思维强度上要有紧有松,讲授新课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练习和自习可使学生松弛一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

(4)专心听讲。听课时,把注意力集中到要探讨的问题上,先独立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并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做积极的信息交流。倾听时还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用“我明白了”“请您把……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表明自己听的结果。

2.做笔记。

有不少研究发现,做不做笔记对学生加工学习材料的效果有很大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性注意。做笔记能够引导学生去注意某些材料而忽略其他材料。埃肯等人(Aiken,Thomas & Shenuum,1975)发现,学习者对笔记里材料回忆的概率,为不在笔记里材料的两倍。豪威等人(Howe,1970;Carrier & Titus;1981 et al)也发现同样的效果。

做笔记虽然具有集中注意的功能,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习内容的总量。当学习材料呈现速度很快的时候,或者学生缺乏有效的编码技能时,这种局限更为明显(Aiken,Thomas & Shennum,1975;Faw & Waller,1976)。

(2)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结。塞姆来克等人(Shimmerlick & Nolan,1976)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将一篇1220字的人类学课文呈现给两组被试,呈现时间为9分钟,一组被试被要求做序列性笔记(即按照文章所呈现的观念之次序);另一组被试被要求做重新组织过的笔记。结果发现,按重组方式做笔记组比起按文章序列做笔记组,不论是在立即回忆测验,还是在而后的延迟测验中,前者的回忆成绩均明显高于后者(图4-2)。由图4-2还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对于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更为明显。因此,采用重组方式的笔记有助于一般语文能力的学生对学习材料建立内在联结。

图4-2 做笔记对回忆重组的影响

(资料来源:Shimmerlicu & Nolan,1976)

(3)对学习材料的外在联结。外在联结是指使所呈现的信息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研究表明做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外在联结。梅厄(Mayer,1980)曾要求大学生去阅读每页上面都有描述一个程序设计命令的电脑程序设计手册。一组受试在阅读了一天之后被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一程序命令,而且使命令与具体熟悉的情况发生关系,故该组又被称为精制加工组。另一组受试只阅读每一页内容而不予精制化。结果发现,精制加工组比非精制加工组能回忆起更多的概念性信息,而且在应用指令解决问题的测验中成绩也较好。然而,两组在回忆内容细节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可见,精制化做笔记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呈现的新材料与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发生联结。

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笔者建议如下:

记录教师讲课要点(包括重点、难点、疑点)。上课讲解内容很多,若逐字逐句去记,这样既费时间,又影响听课质量。最好以提纲式将要点一一列出。

运用速记符号。课堂上教师讲课内容很多,有时语速较快,为了能将上课内容要点记下,可采用一些自己容易辨认或熟悉的速记符号。

尝试用自己的话记录重要概念。有时逐字逐句将教师原话记下自己不一定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新知识、概念,是对学习材料的一种精制加工,有助于记忆与理解。当然,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力一般的学生需要经过训练方可去做。

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课堂内,学生应以专心致志听课为主,因为只有听明白了,记下来的东西对自己才有意义。若没有听懂,只是机械照记,记下的内容意义也不大。

(四)作业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的写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法如下:(1)培养学生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在指导审题上,要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即作业书写规范化,作业订正自动化。(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自查,用短程目标的管理,推动学生主动自查作业。互查,针对学生好胜争强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魏书生老师还提出了关于作业习惯的两点建议,颇有价值:

一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

二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04Nb9hHchHttGyAiyk5KAY87CULd7OcYCJFlzK63fgXGz4NcVFATb0QhBs5DXA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