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恐惧心理辅导

恐惧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指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境出现过分的恐惧,伴有焦虑不安与回避行为。当面临恐惧的对象时,儿童就表现为恐惧、害怕、焦虑,并伴有呼吸急促、胸闷、心悸、血压升高、肢体震颤、出汗、面色苍白等,离开恐惧对象后症状消失。因此,当遇到恐惧对象时,儿童为了摆脱痛苦而采取逃离回避行为。

害怕看电影的小女孩

晓晓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大队长,学习成绩优秀,聪明漂亮,富有想象力,人见人爱,但在她的心中有一片抹不去的乌云,那就是害怕看电影。对大多数孩子而言,看电影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晓晓是个例外,每当她走进电影院,影片开始播放时,面对周围漆黑一片,那些逼真的音响与画面,那些电影故事情节以及惟妙惟肖的电影人物形象,都会让她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此时此刻,仿佛电影中的一切突然都变幻成了“魔鬼”,而这些“魔鬼”紧紧地包围着她,极度的害怕,迫使她立即逃离,以至于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敢再走进影院。

什么叫儿童特定恐惧

儿童恐惧一般可分为特定恐惧和社交恐惧。本节讨论特定恐惧,以上是一个特定情境恐惧案例。

特定恐惧是指面对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发生过度的恐惧害怕。根据恐惧的对象不同具体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动物恐惧,如害怕猫、狗、昆虫等。

2.自然环境恐惧,如对暴风雨、登高、水的恐惧。

3.注射与血液恐惧。

4.特殊情境恐惧,如对黑暗、隧道、电梯、桥梁、飞机、公共汽车或其他封闭场所等的恐惧,也称为广场恐惧。

5.特殊物体恐惧,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惧。

6.疾病恐惧,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上述案例中晓晓的影院恐惧应属于特殊情境恐惧。

很多儿童会有特定恐惧,其中大多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恐惧会消失。但是,如果儿童的恐惧在不恰当的年龄还继续,出现持续、不必要的过分恐惧,导致对于物体和事件的回避,影响日常生活,则被称作恐惧症。

儿童特殊恐惧症的识别要点:(1)遇到特殊事物或情境时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反应。(2)为了减轻或不产生恐惧情绪而回避这些特殊事物或情境。(3)离开这种环境后表现正常。

儿童恐惧心理成因分析

尽管儿童恐惧症的发病机理不是非常的明确,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气质类型以及环境因素都与儿童恐惧症的形成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一)遗传基因

肯德勒(Kendler)等人研究发现,女性单卵双生子共患病率达到24.4%,相对的异卵双生子的共患病率是15.3%。亲属中有患病者会加大患病概率,一级亲属被感染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对照组高10倍之多。赫德森(Hudson)等发现被确诊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中,其母亲有1/4患有焦虑障碍,包括社交恐惧障碍。可见,遗传因素在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气质

对于气质方面,卡根(Kagan,1989)用“行为抑制(behavioralinhibition)”来描述婴儿和儿童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新的事物时的退缩行为。一方面,“行为抑制”儿童的生理反应阈值较低,同时对环境存在较高的负性评价。正是由于低的反应阈值才使得儿童在新的环境与人群中担心、不安等反应过度。另一方面,防止逃避行为的正性影响不足。施瓦茨(Schwartz)等人研究发现有大约34%具有“行为抑制”的儿童在青春期被诊断为恐惧和焦虑症。家系研究也发现在抑制性的儿童的一级亲属中,存在社交恐怖和儿童焦虑障碍的高发生率。

(三)大众传媒中的不良信息

当今大众传媒中的恐惧故事传递了消极的信息,如危险、伤害、暴力血腥、死亡、虚幻、非理性、迷信魔咒、妖魔鬼怪等被解释为日常生活的构成元素,这些恐惧信息除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危险伤害外,更多的是人为的恐惧信息。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这样的恐惧信息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研究不断地发现儿童更多普遍性的恐惧几乎总与危险的情境和身体伤害有关,因而危险、伤害、暴力血腥、死亡都是儿童普遍感到恐惧的对象。 本节案例中的晓晓就是因为第一次看电影时被恐怖画面吓坏了:

有一天,学校组织看电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电影院,刚进影院灯就灭了,周围漆黑一片,这时大荧幕上出现了恐怖、狰狞的“人头魔影”,血腥的厮杀打斗,吓得晓晓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她双眼紧闭,低头捂耳,可影院里立体声音响发出了尖厉的叫声和可怕的敲击声,这时晓晓仿佛置身于妖魔鬼怪间,它们向她伸出魔爪……她惊吓得无所适从,“哇”地哭出声来,从座位上跳起来,不顾一切地逃出了影院。

儿童恐惧心理辅导策略

儿童恐惧心理可以采取以下辅导方法:

(一)认知行为治疗

这是目前已被研究数据支持的心理治疗干预方式。认知行为治疗已被用于治疗儿童焦虑障碍达几十年,并普遍有较满意的效果。该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逐步暴露法、模仿法(即指导病人模仿他人的行为)等。然而,对儿童恐惧症来说,逐步暴露法效果比较好。本节案例中的辅导主要就是采用了认知行为治疗技术。

心理老师为了帮助晓晓摆脱看电影的恐惧心理,主要采取了三项辅导措施。

第一,说明屏幕里面有什么,纠正晓晓“屏幕里面有‘魔鬼’”的认知偏差。

老师:你知道电影院里有什么吗?

(晓晓想了想,然后摇摇头。)

老师:我让你看这是什么(把教室黑板前一块放幻灯片的幕布放下来),这块幕布和放电影的幕布差不多,你来看看幕布是白色的(拉着幕布晃动一下),它的正反面有东西吗?你来摸摸。

(晓晓犹豫了一会儿,又摇摇头,然后走近幕布,小心地轻轻摸了一下幕布。)

老师:真好!电影院里还有音响,就像我们收音机一样,它是专门播放声音和音乐的。你想听听音乐吗?(说着,播放了轻松的《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由轻到响……)

(晓晓神情放松了许多)

老师:好听吗?我们一起唱吧……

老师:晓晓,电影院里幕布上会有画面是吗?其实幕布上的人都是由胶片通过放映机放出来的,那是假的。(把事先借来的用铁盒子装的胶片拿出来让她看)

(晓晓惊奇地看着)

老师:知道吗?电影院里主要就是靠这些设备放电影的。如果我们教室里有幕布、音响、胶片和放映机这些设备也可以看电影的。其实电影院就像我们教室,没什么可怕的。

第二,体验观赏电视电影的愉悦。

在家里,每天由父母陪伴看半小时至一小时电视,从她不惧怕的新闻和文艺节目开始,然后看儿童娱乐片,如《欢乐蹦蹦跳》《小鬼当家》,再看有故事情节的儿童动画片,如《蓝精灵》等。

在学校里,由班主任和同学一起在课间看(教室里电视机播放的)儿童动画片,内容有轻松活泼的《聪明的一休》,也有紧张惊险的《名侦探柯南》。

持续一个月的电视播放,使晓晓由起初的不愿看到想看,最终喜欢看,逐渐消除了她对看电视的戒备、回避心理,从而初步培养了她看电视的兴趣。

她在与我交流的日记中写道:原来电视里的节目真好看!

第三,采用逐级暴露法,帮宁宁摆脱看电影的恐惧心理。

把晓晓对看电影的恐惧程度分为若干等级:“如果影院的灯灭了”“如果影院里的音响节奏紧张起来”“如果荧幕上的画面出现了”“如果可怕的‘魔鬼’向我走来了”等。我对她进行逐级想象暴露训练。让她放松地坐在椅子上,进行肌肉放松,15~30秒,然后专心想象她既害怕又程度最轻的情境,当她出现害怕的情绪时,马上叫她停止想象。再放松15~30秒钟,接着仍然想象上述情境,这样重复几次后,再开始想象害怕程度稍重的情境,当她又产生害怕的情绪时,马上叫她停止想象。再放松15~30秒钟。这样的放松、想象重复几次,再回到想象第一种情境。这样交替进行,直到连续两次想象第一种情境不再引起害怕的情绪时,放弃第一种情境的想象,再开始想象害怕程度最重的情境。如“如果荧幕上的画面出现了”,“如果可怕的‘魔鬼’向我走来了”,重复想象几次,再与第二种情境交替想象,直到这些想象不再引起害怕情绪为止。

就这样每周两次,持续五周,晓晓每次都能积极配合,放松反应逐渐抵消了那些想象中“如果”情境引起的害怕情绪。

韩老师的精心辅导终于使晓晓走出了害怕看电影的恐惧心理。

为了验证辅导效果如何,我再一次提出让晓晓到学校的小剧场观看《白雪公主》(晓晓原来看这个影片也会害怕),她终于答应了……《白雪公主》终于放完了,晓晓也终于敢进剧场看一场完整的电影了。走出影院,我问晓晓感觉怎样,她说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忘记害怕了。我问:白雪公主可爱吗?她兴奋地点点头。

(二)父母训练

心理治疗过程中父母的参与很重要,因为家庭环境可能和病因及症状的持续时间有关。父母的一些做法或态度,如不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等,可能会导致儿童对社交活动的回避,会加重儿童的症状,因此要对父母进行如何教导儿童的培训,以便改变他们对孩子症状的不良影响。有证据表明,个别心理治疗加家庭治疗,比单独进行个别心理治疗更有效,患儿的复发率更低。父母的焦虑障碍会妨碍儿童的治疗进展,因此,鼓励患病父母首先对自己进行治疗。本节案例的成功之处,也有父母的积极配合。

以前晓晓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娱乐生活,每天只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其余时间让她自己看书、读报,家里几乎不看电视。为了减缓晓晓对影视剧情的恐惧心理,我要求家长协同配合,要经常陪孩子看一会儿电视,与孩子交流节目内容,以增加孩子对电视节目的正向体验。 5zTNPlVRXNMqZU3WoFlp7NMc5S9mB5lTbD/eUd1XLenb09LTb7MNoli9kLkDOQ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