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自卑心理辅导

儿童往往是在学习、交往顺利和成功的情境中体验到自尊和自信,但是有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难免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班里的隐形人

李小坤是一个三年级的男孩。这一天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照例叫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答题,喊到李小坤的时候,他死活不愿意上来答题。老师生气了,就批评了他几句。他哭了。老师觉得很奇怪,一个三年级的男生还哭哭啼啼。没想到李小坤这一哭就没完没了,以至于他那天都没有吃午饭。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班里有一个男孩叫李小坤,说实话,平时大家都没有太注意他。

李小坤因为一二年级时没有打好学习基础,所以在三年级的学习中特别累。他并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爱说话,难得开一次口,说话的声音小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得到,所以,在班里他就好像一个隐形人,没有一点存在感。

自卑心理解读

心理学大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儿童期最大的心理冲突是勤奋与自卑。这时候,儿童已进入学校,开始接受社会赋予他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如果儿童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就,得到奖励,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学业上屡遭失败,经常受到别人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自卑心理,有时也称自卑感,指的是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消极自我信念。自卑强烈的儿童常常自我评价偏低,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缺乏进取精神,行为退缩,孤独离群等。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是综合性的,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因素。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治疗学派都强调,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于其今后的人格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童年时家庭父母关系不和,或者遭受过父母的虐待等创伤性经历,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抑郁和自卑。

2.没有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是这个阶段孩子内心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从成就动机的角度看,这种需要被称为附属内驱力。这类内驱力往往是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成就动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缺少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常常是在别人的肯定的正面评价中体验到自尊和自信的。由于现行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歧视和更多负面的评价。因此,学习不顺利对于孩子的打击是双重的。

3.气质和性格因素。气质抑郁、性格过于内向的孩子,心理易感性比较强,遇到应激性事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消极的自我信念。例如,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易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往往会做出非理性的判断,或者消极归因,因而容易产生自卑。

4.身体的缺陷。这最易直接地引发儿童的自卑心理。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自身就有身体残障,他对其深有感触。他说,“带着器官缺陷来到这个世界的儿童自小就被卷入了令人痛苦的生存斗争之中,结果常常使其社会感陷于窒息”(社会感,阿德勒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归属于人类社会的意识以及个体对社会的态度) 当一名伤残儿童把自己和健康的同伴做比较时,他认识到有些活动大家都能完成,自己却不能,而且还要担心受到其他同学的讥笑,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身体缺陷的孩子多数会表现出退避行为。他会设法避免那些暴露其残疾的活动,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有位小学五年级学生自小生就一双“斗鸡眼”,视力较一般学生弱。在上幼儿园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手骨折,因她的骨头长得与常人不同,接好后并没有完全恢复,造成左手到现在为止还伸不直。自己一直深深为此苦恼,感到孤单,低人一等。

自卑心理辅导策略

怎样帮助容易自卑的孩子?以下结合案例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针对一部分得不到关注和肯定的孩子,老师要与之多交流多沟通。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孩子自尊自信的基础。有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因父母工作忙常常不来接送,情绪很低落,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班主任这样写道:

小展同学是家庭条件和自身条件都不错的一个男孩,在小学二年级时转到我们班级。不久,我就发现他有些自卑,在课堂上,他的眼光总是游离不定,不敢正视老师,说话声音很低,而且一说话就脸红;下课时也很少和同学交流,室外活动也很少参加,感觉总是有心事。在经过一段时间和他接触并取得他的信任后,有一天我装作不经意地问他:“小展,你总在想什么啊,是不是希望以后成为一个哲学家啊?”小展低着头想了一会儿才轻声说:“我总在想,为什么我爸爸妈妈从来不接我放学呢?是他们不爱我吗?”原来他见到其他同学放学时都有父母接,也特别想让他的父母能来接他一次,但是他的父母都是从商的,特别忙,曾经答应过他几次,但因为客户突然来访没来接,因此,他觉得父母不爱他。放学时,同学们扑向父母怀里时的欢声笑语,他看成了是对他无人接送的嘲笑,他变得越来越孤独、离群。事后我与小展的父母即时进行了联系,说明了小展的心思,他的父母听了大吃一惊。在我和家长的配合下,小展慢慢地开朗起来,开始主动与同学打招呼、踢球和聊天了。

这个案例的成功就在于班主任了解到孩子情感的缺失,及时与他父母沟通。重要的是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发现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积极的力量。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也是培养他们自信的起点。不少班主任采用“优点卡”的形式,鼓励容易自卑的孩子。有位班主任写了这样一个案例:

小方同学原本是一个胆小、怯懦和缺乏自信的男孩。自从开展了“优点小卡传传传”的活动,小方从同学的字条中发现自己原来竟有那么多优点:有礼貌,乐于助人,字迹工整,作业本整洁等。小方慢慢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和自信起来。在学期评语中,我这样写道:“你是个活泼又自信的男孩,你有许多优点被同学们发现了,还有许多优点连你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挖掘它们吧。”在同学的称赞和我的鼓励下,小方的胆子大了,对自己也更自信了。

(三)学会接纳自我

要帮助容易自卑的孩子学会接纳自我。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扬长避短。有些缺点是可以改正的,而有些身体方面的缺陷是难以改变的,要正视它、接纳它。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认同感是自我认同的基础。老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用名人的故事激励孩子。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虽然又矮又胖,但是他有杰出的领导才能,风趣、幽默,富有人格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敬佩。

(四)开展鼓励性评价

孩子的自卑往往与学业评价有关。尤其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整齐划一的评价常常使他们自卑。鼓励性评价着眼于孩子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单一的横向比较;着眼于“两点论”,即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以便孩子寻找到努力的方向。有位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

该生平时作业不但错误多,而且书写混乱。一次做数学作业,他虽然答案全对,但是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按惯例,这样的作业最多给70分。问题是这个70分能否对学生有所触动。于是我给他打了这样一个分数:“100分-20分-10分”,并在每个分数下面分别做出了解释:100分——全做对;减20分——写字潦草,字迹不工整;减10分——书面不整洁。同样的70分,但两者的效果就不一样。这个带减号的70分,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又能较为具体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该学生从这个分数中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也看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

其实,自卑对于儿童的成长不只是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阿德勒认为,儿童在体验到自卑感的同时就会受到自己追求卓越动机的推动。帮助孩子走出自卑,他的内心就增加了一份自信的力量。正如阿德勒所说,“在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除自卑感”。 CQu3go9pCX46Fj/IEA9CQTX8UllfQAnrSAWnXiffLwIOFdq+W0WEFqgs7OetED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