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西的网友给我留言,倾诉苦衷:她要上一节全市的公开课,没想到备受折磨。教学设计是教研员谋划的,几乎没有她的想法;上课的问答指定了具体的人,反复彩排;最让她受不了的是,为了保证上课效果,她班里将近四分之一的差生将被取消“上课资格”。
公开课一直饱尝争议,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开课中越来越多的“虚假成分”。有人将公开课喻为“表演课”:课堂成了“T型台”,教师们精打细算,利用有限的时间,想方设法尽显自己的风采。学生“热火朝天”,教师“热血沸腾”。形式多样,活动频繁,对话流畅,甚至不惜作假来打造一场华丽的演出。这与常态课有天壤之别,公开课似乎是为了“给听课教师讲”,“给听课领导看”,学生不再是公开课受益的对象,而纯粹成为包装讲课教师的“道具”。
是不是公开课就没有了价值呢?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我们都在批判公开课的严重作秀,坏了教师名声、坏了正常教学秩序、搅乱了教学行为的时候,不可否认的是,公开课在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样本。
公开课的关键在于“公开”二字,公开的目的就在于供大家研讨和分析。那么,一名教师讲了一节公开课,他公开的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无非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内容的过程和方式。我们许多公开课后的评课都会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如果只限于此,那么,公开课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上公开课也好,评公开课也好,虽然面对的是一堂课,但我们的着眼点却应该是一个比“课”更大的教学单位,那就是从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及呈现内容的过程和方法中,找到其蕴含的设计思想,并对这种思想加以评价。评课的“评”字,主要不是对这堂课得出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评价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好或不好,并在寻找具体修正方案的过程中,摸索出更多的对教学的规律性认知。这才是组织公开课的真正价值。如果我们就这堂课上这堂课、看这堂课,我们注意到的很可能只局限于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及步骤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却没有找到其本质的价值,即这些操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就能给我们几点启示:看公开课主要看它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思想的具体运作;这种运作的主体实际上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公开课主要看学生在干什么,而不是看老师在干什么,或者说是通过看学生在干什么来看老师在干什么;评课的重点不在上课的人而在课本身。虽然听课是考察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重要形式,但评课不是评人。
利用好公开课这个“样本”,对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既然是“样本”,关键就在于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能为我们的研讨提供相应的话题。这个样本未必追求尽善尽美,即使是一节并不成功的课也没有关系。由一节课而引发出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公开课也就实现了应有的价值。拒绝“完美”,拒绝“作秀”,使公开课“常态化”,还其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回到个人层面分析,很多教师上公开课是带有功利目的的,比如为了职称评定,为了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评选,为了干部任用和提拔,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以获得大家的认可,等等。如何看待这样并不“高尚”的讲课动机?
我认为无可厚非。在眼下的现实中,一个教师没有突出的成绩很难获得发展机会。那么,什么才算是教师的“成绩”?往往就看你是否参加了某个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并获得奖励,于是,老师们争着参加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现实就是,不论教师是抱着什么目的来参加公开课,都等于给了自己一个提升的机会。在参加的过程中,他势必要全身心地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教育理论。有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会反复演练,进行“实战模拟”,直到滚瓜烂熟,甚至有的老师在正式讲课前让学生“彩排”,希望同学们“配合好老师”演出成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来越灵活,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越来越科学,由最初的完成教案到最后的智慧生成,由最初的关注表面活动与形式到最后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内涵,可以说老师的进步是巨大的。
当然,作为教师,要学会以平常心来对待各类公开课,要把公开课当作提高自己的一个平台,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实现自我提升。如果过分功利地看待公开课,则极有可能走向形式主义、作秀、弄虚作假。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参,查阅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看一些名师讲课的视频等资料,把自己的思路拓宽,然后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是上好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备好课。备课要写详案,必须保证授课语言精练,不说多余的无用的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甚至是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都可以写下来。这样的做法看似费时费力,却能让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还要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备课时就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去应对。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能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情境,使用能使学生觉得有趣的表达。如果是借班上课,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就更加重要。同时,还要备听众,考虑听课者的感受,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把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上课思路投影在屏幕上,使学生和听众一目了然。这并非完全取悦听课老师,如果听课的老师感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多轮的完善、打磨。同事、领导、教研员,往往会鸡蛋里挑骨头,不断寻找瑕疵,这个过程常常痛苦不堪。但正因如此,这恰恰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改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教师正是经历了“哭鼻子”的委屈和痛苦之后脱胎换骨的。
如果课后能够写出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就更大了。虽然辛苦,但收获多多。这几乎是所有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训练场。
公开课往往代表教学实践的新创举、新尝试,比常态课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无论说课、评课,还是撰写公开课研究报告,要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这能将公开课的价值最大化。
总结这一节的收获,如果你做到了,请在相应内容序号前的括号里标注“★”。
( )1.能够主动承担各级公开课的教学任务。
( )2.能够积极搜索名师的课例加以学习、借鉴。
( )3.能够写出详案,包括重要的开篇、过渡、总结用语。
( )4.能够积极征求同事的意见与建议。
( )5.能够根据评课人的意见积极寻求调整和改变。
( )6.能够坚持真实的课堂,不弄虚作假。
( )7.能够坦然面对反复评判、修改的“磨课”历程。
( )8.能够将课堂设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 )9.能够主动撰写课堂实录。
( )10.能够拥有自己满意的公开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