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培训学习:不做井底之蛙

案例呈现

某市举行暑期教师培训,偌大的现场坐了将近一千人。来自某师大的教授正在讲课,过深的理论让台下的老师很快失去了兴趣,不少人玩起了手机,更有甚者,交头接耳,进进出出,会场秩序开始混乱。主持活动的领导不得不打断教授的讲座,强调纪律要求,会场这才慢慢恢复了平静。

问题剖析

以上场景是不是有些眼熟?

当校长们不断强调“培训是一种福利”的时候,很多教师却把培训当作了一种负担、一种烦恼。越来越多的培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部分培训脱离实际、不接地气,更让大家苦不堪言。所以,满足于应付了事,就成为很多教师对待培训学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究竟什么是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又该怎样学习?对于一名终身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而言,这是必须悟透的问题。这么多年持续不断的学习经历告诉我:学习本身是一个自我解惑的过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价值。每个人也正是在一次次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学习与自我的不断整合,从而让自身变得更加完整、完善。

学习的价值之一,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

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个人活着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这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这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经由“认识自己”这一通道来认识世界与他人的。毫无疑问,教师在师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教育中最大的变量。教育就是人的传递,是生命影响生命,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影响他人,影响孩子,影响家长。这是教师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一个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学习的根本原因所在。

学习的价值之二,是完成我们与外部世界的缝合。

过去的认知就是一片土地,通过培训,我们启动了认真汲取与思考的模式,相当于这块土地进入耕作养育模式。不经意间,老师的一个观点,学习的一个感受,与学习伙伴相处的一个瞬间,就会打这片土地上经过,听一听,有点思考,有点分析,有点畅想,或者撷其精华记下几笔,就会把这些点点滴滴的东西安顿在某个角落。这等于完成了一次缝合,它和我们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了一处,就会有一株植物长出来。这株植物就让我们现有的体系更完备、更美好、更有活力。我们也借此完成了与外部世界的相识、相伴与相知。

因此,找出各种客观理由躲避学习,就等于把自己封闭在所谓的经验的牢笼里,坐井观天,逐渐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脱节,从而变得面容模糊、精神贫乏。

那么,怎样学习才有效果?

第一,最好的学习是动态生成与牢固认知底座的过程。

一方面是动态生成。学习中,去印证、弥补、修复、碰撞、撕裂,去重新构建,由此完成认知的提升及独立人格的日臻完善。只有那些敢于时不时地将自己放入“陌生区”“不舒适区”的人才不会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所以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原有的世界勇敢地走出来。

另一方面是牢固与拓展我们的认知底座。学习从来不该是“见异思迁”颠覆式的建构,它是一个碰撞、融合、接纳,最后牢固自我的过程。走过几十年的春秋,丰富的实践和阅历,让我们对生活、对教育、对自我有着相对成熟的认知体系,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每个人已经具备了可以自洽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是极为宝贵的。学习不是让我们丢掉这些,相反,通过学习,越发懂得自己的所有,从而让我们更加牢固地守住那些常识、规律的底线,扎稳自己的营盘。

一方面是动态生成,一方面是夯实原有认知的牢固度,既打破,又夯实,貌似有些矛盾,但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认知。人类一流的智慧永远是可以同时秉承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但做出最切合实际的通达的选择。

第二,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实践。

学习不落足于实践,毫无价值。教育教会人们感受与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目的的达成有赖于实践。学了,想了,实践了,生活才属于我们,才会有教育的发生。这是我喜欢写学习感悟,但又不是单纯记录学习内容的原因。我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效嫁接,期待开花结果。行动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要“做而论道”,而非“坐而论道”。

第三,学习将越来越跨界。

这是一个知识迭代与链接的大通融的时代。有些教师在培训中总渴望得到“驯服学生”或“驾驭课堂”的灵丹妙药,因此常常觉得培训内容与己无关。真正的学习,越来越走向跨界,从单一的“对口”学习,走向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与内容,这样的学习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教育本身。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目的,教育者本身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人味,是人自身的完整与人格的独立,是对自身与世界充满好奇,有情趣与探索精神。一些专家讲的内容可能很快就会忘掉,但他们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讲学风格却影响深远。因此,养育教育者的土壤应该丰富起来,让教育者置身于“人”的环境,给予他们四面八方的来风,让各种养料经由他们自身去消化与吸收,最终成为一个丰盈的人。因此,从过于功利的学习需求中解脱出来,再去看我们的培训,就会打开另一番天地。

破解锦囊

发现工作中的“伪教育行为”

努力和勤奋并不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根本,倘若你拼命工作,但观念偏差,方向错误,极可能南辕北辙,其结果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戕害孩子。每次培训,可做一件事:通过学习,对人,对人生,对教育,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区别哪些行为虽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却是“伪教育行为”。通过学习,规避谬误,洞悉哪些事坚决不能做,学习就有了效果。

掌握工作中的“核心型规律”

我们往往最渴望通过学习得到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招数,这些都停留在“术”的层面,也就是技术的层面,并非最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去学“道”——普遍真理和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真理,才能一出手就是对的。比如处理学生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必须尊重孩子的人身权益,必须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必须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必须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能目光短浅,等等,这就是“道”。方法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再有,评价课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优质课堂的核心规律,比如学生参与率低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没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缺乏有效训练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等等。备课时,只要不背离这些,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建立工作中的“实质性联系”

学习中海量的信息,似是而非,甚至观点相悖,究竟听谁的?不与现实比对的学习是无意义的,不带着独立思考,将所学内容与现实建立联系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将听到的、看到的,与自己的工作紧密相联,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是赞同的,可以是反对的,可以是质疑的。培训过程中不要一味抄录PPT讲义,要时刻将听到的观点与现实产生碰撞,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突出工作中的“实践性探索”

学习中,你的价值观逐步形成,在“道”的层面逐渐清晰,并从“术”的角度模仿到很多经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到现实层面去实践。这些思想、观念、经验、做法能否转化成我的教育生产力?试一试才有效。那种学习时激情澎湃,到了现实层面一动不动的做法是可悲的,也让学习时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打了水漂。要敢于实践,哪怕是学到了一个小小的方法,也到自己的课堂来尝试一下;哪怕是看到了人家与自己做法的一点不同,也调整调整,比较一下,看看何优何劣。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学习态度,才会让学习为我所用。

自测清单

总结这一节的收获,如果你做到了,请在相应内容序号前的括号里标注“★”。

(  )1.能够坚持按时参加线上线下学习。

(  )2.能够在线上学习时不作弊、线下学习时不溜号。

(  )3.能够在现场学习时主动靠前坐。

(  )4.能够边听课、边思考、边对号入座。

(  )5.能够主动与讲课老师做些交流或现场互动。

(  )6.能够经常翻阅、回顾学习笔记或者讲座课件。

(  )7.能够主动用学到的方法在工作实践中做些尝试。

(  )8.能够积极参加培训之后学校组织的分享活动。

(  )9.能够主动写一写学习心得体会。

(  )10.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mLFySdqvE2JSg/M7VIXYayGSuPHwTvedAzcWND67Y0egOXlRyTETXFf6/TKLiip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