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是一个动态无痕、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学什么,知什么,做什么”的过程,需要全方面、多层次推进,涉及氛围营造、示范引领、课程育人、动态引导、正面激励等。“文化滋养—氛围影响—示范指导—课程内化—情境唤醒—评价落实”六种方式,是实现正确价值观引领的重要路径。
少不更事奠基的价值观念,往往更能深刻地烙在内心深处。比如,我依稀记得幼时“杀死大灰狼”的睡前童话,萦绕脑海的猎人海力布的正义故事,挥之不去的“铁人”王进喜的人物精神。
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于无痕之中,文化风气往往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品位和行为方式。家中一屋书,孩子常会书香气满满;家中一桌牌,孩子则容易满嘴秽语。从班级学生阅读书籍的角度分析,若是《十万个为什么》,学生口中则是“天空为什么湛蓝”“清晨的雾气如何形成”;若是《三字经》,学生口中则是“人之初,性本善”。文化引领,是无痕式的价值观引领,不得不慎重。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快餐式”阅读或不阅读的现状,引领有品质的阅读,如精选阅读书目,开展“带好书”“读好书”活动,深入开展“读人物”“学精神”活动,再进行“精读一段文”“学做一个人”等活动,结合评价、展示等,引领学生读有品位的书,做有品位的人。
教师和家长引领孩子乐读、悦读,以优秀的故事、绘本、儿歌等,让孩子耳濡目染,带领孩子去博物馆、纪念馆,领略大好河山,领略人文景观等,以文化滋养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既是家庭教育的必需,亦是学校教育的必需。
古有“孟母择邻而居”,今有“家长择校而学”,无不折射出环境及氛围的重要性。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大于学校教育,更大于社会环境。
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是润物无声的影响,家风营造需要有核心精神,如,父辈坚守“勤劳、真诚”,并一以贯之地引领后辈,那么孩子就能传承这份精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种现象,父辈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埋下立志奋斗的种子:一是父辈的勤劳、真诚,为家庭兢兢业业地付出,为孩子营造了“勤奋、上进”的氛围;二是孩子早早懂得父母的艰辛,深刻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内心埋下立志奋斗的种子;三是让孩子及早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其更多的职责,让孩子对家庭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学校和班级的氛围亦是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校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某校以“好学、优雅”为培育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我是某校学生”的自豪感,在校内外以此目标来要求自己,定期宣传和表彰学生在校内外模范执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以此引领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班级更是在学生行为表现上用“核心价值观”来细致落实,如,对接“优雅”的“雅致”班的核心精神是:做一个雅致的人。日常学习生活中,“雅致”是学生的“口头禅”。学生发脾气,就有同学会帮助疏导,协助他分析发脾气的危害,一个“雅致的人”遇到事情首先得学会控制情绪;学生做错事,其他学生就来及时制止,谈谈产生错误的原因和危害,聊聊“雅致的人”是如何避免再犯错误的;班主任也经常会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以“雅致”为题引领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分析利弊,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久熏幽兰人自香,当学生浸润于浓浓的精神氛围中,师长和同伴辅以不断正向引领,即能形成一股“同行则悦,逆行则斥”的能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精神朝向去实践“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任何成人的潜意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少年的经历。在孩提时代,成人的行为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成人粗暴,孩子则认为粗暴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成年后潜意识中亦有暴力倾向;成人以德修身,向孩子传递尊老爱幼、平等和睦等观念,孩子会变得有责任、友善。
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成人的及时示范与指导。在家中,若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家长需要引领学习和阅读,让孩子感受到“爸妈很爱学习”;让孩子不玩手机,家长在家里需要把手机丢一边;孩子迷恋电子产品,家长则需要跟孩子订立电子产品使用公约,并严格执行。学生小A爱说谎,拿了同学的东西从来不承认,教师深入了解后发现:小A父亲在他做错事后,会粗暴地揍他。慢慢地,他就形成了做错事从不承认的习惯。改变从小A父亲的态度开始。父亲学会了跟孩子交流:为什么犯错,如何避免犯错。父亲表示自己会示范,会跟小A一起学会控制自己。之后,小A跟父亲一起取得了可喜的改变。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更需要有意识的点睛式引领。L老师记得自己小时候,爸爸总跟他们说“三兄弟孝敬父亲”的故事,内容大意是:有一家的三兄弟都非常孝敬父亲,大哥每月孝敬很多生活费,二哥觉得大哥给的太少,总是会多拿一些给父亲,三弟觉得两位哥哥给的还是太少,自己总是拿的更多。现实中,L老师就是三兄弟的二哥。他们小时候,躺在爸爸身边时,爸爸总是不停地讲这个故事,内容深刻地印在他脑海里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L老师若回老家,每次拿给爸爸的生活费总是比大哥多,而且令人震惊的是,这已经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了。
点睛式引领,即方向性引导,一件事重复多次,会让人在潜意识中形成“应该怎样”的概念。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期,成人的良好示范引领及方向性引导能在孩子的内心中埋下潜意识的种子,是善,还是恶,皆源自引领。
学校的价值观引领,需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从“知”的层面深入挖掘,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人格品质”等内容的设计,向学生传递崇高志向、理想信念和良好品质,从而正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跟知识获取有密切关联;高尚的道德示范、日常的习惯训练、适时的心理调节,是学生德行养成、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因此,价值观引领教育需要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以前瞻性的教育去引领成长,并依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衔接阶段”“时事动态”“关键时段”四个关键引领阶段适时介入,在国家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形成“1+3”价值观课程系列,引领学生成长。具体见表1-3:
表1-3“1+3”价值观课程系列
续表
课程引领,具有导航意义,在学生成长的各个关键阶段,依据学生心理动态、行为表现等适时介入,调动全体育人力量共同参与,全方位地发挥育人作用,将学生引领成长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质内容细化落实到课程中,合理地融入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价值观引领亦需要立足实践,注重贴近学生内心的“精、小、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学生的视角来触动学生感悟,让学生在真正体验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去收获自己的理解,形成自我感悟。
情境体验式,在于把学生纳入情境中,深入体会,深刻感悟。如,一次临近毕业,一些学生坦言,自己似乎看不见未来,有点儿惶惶不安,一时陷入了焦虑。“一个12岁的男孩,患了眼疾失眠后,他会怎样?亲人如何?未来如何?”我以悬疑的方式,呈现盲人音乐家安德烈·波切利的成长故事:“12岁少年因患眼疾成了盲人。他用绝食来抗议命运对他的不公。母亲开导他、劝慰他。他声嘶力竭地咆哮,寡言少语的父亲附在他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他的泪水戛然而止。第二天,他摸索着走出了家门,靠‘点字乐谱’重新学起音乐。他坚持着,在获得‘圣莫雷音乐节最佳新人奖’后,各种世界级音乐奖都朝他涌来……原来,父亲凑在他耳边说:‘别气馁!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要让这个世界看见你!’”我为学生创设了不断去猜想、去深究、去验证自己猜想结果的情境。每一段文字都是在学生的多次猜测后呈现,每一次板书都是学生验证后写上的。学生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一次一次地受到感染、震撼和教育。课后,学生坦言,那个盲童让他们看见了光明的未来。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个个都铆足劲儿,在毕业考试冲刺阶段,精神抖擞,动力十足,最后各项成绩名列前茅,创造了一个个“安德烈·波切利”式的奇迹。
体验式引领,在于激发学生通过想象、猜测、选择、讨论、验证、辨析、归纳,触动学生心弦,更深刻地引领学生正确地去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行为表现,是价值观引领是否有效的重要体现。激励评价的方式,能促进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形成知行合一,让正确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
激励式评价,能正向强化行为。对学生形成的感悟,以评价来不断促进学生强化,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学生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可以用“自我评、同伴评、师长评”的方式,及时让学生感知行为的正确与否,不断地促进学生形成正向行为能力。如,新学期“告别慵懒”引领课实施后,为了让学生懂得告别慵懒是需要下决心,下苦功夫的,课程的最后环节采用了评价式的新学期“告别慵懒”行动登记表,让学生看到需要拿出决心,才能告别慵懒,同时也利用这张表,让学生真正去践行“告别慵懒”。具体见表1-4:
表1-4 新学期“告别慵懒”行动登记表
正确价值观的落实,需要注重知行结合,“知道,并不代表做到;明白,不代表就能践行”。让正确价值引领,成为真正落实学生实践的“真”教育,需要对接和细化日常评价,以评价激励的方式链接内容与行动,让行动落到“实”处,促进育人目标的真正落地,“导航”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之“六式”引领,创设适合的情境,把正确价值观内容融合为文化,细化到日常活动,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更感兴趣的方式,“导航”正确价值观念,不断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品行、品位。
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环境、学生成长、同伴影响、自我意识觉醒等发生改变。价值观引领,亦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实时关注,并在学生迷茫之际、改变之意、豁然之时,及时介入,引导学生心灵纯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