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预防问题行为的教育艺术

很高兴阅读了林志超老师就学生问题预防所进行的长期、深入的研究成果。学生的问题多元、成因复杂,在问题出现前就施加预防性教育,在问题初期就及时跟进解决,避免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的境地。

我曾就学生欺凌问题与同事一起在几十所学校进行预防实验研究,最终的结论可归结为一句话:防治学生欺凌重在日常教育。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确定以若干概念作为描述和进一步深入讨论某些现象的基础,在厘清欺凌行为的“种子态”“初发态”“萌芽态”“标准态”基础上,设计实施了欺凌“先兆”的要素识别和消解策略,并将诸多预防措施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常态预防”为基础,以“早发现、早干预”为特征的“校园欺凌常态预防及其早期识别与干预模式”。欺凌行为是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行为中的极端现象,从极端问题行为的预防反观其他非极端问题行为的预防,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问题行为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从而在酝酿阶段就通过艺术地教育、引导使之向着良善方向发展。这,既是教育的科学,也是教育的艺术。

所谓“学生问题”,其实是“学生问题行为”的口语化简称。“学生问题”所指向的是“有问题的行为表现”。“问题”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日常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现场的常见情况是,对许多客观呈现的“行为”,师生容易形成共识,但对该行为是否能定性为“问题”,师生间常常存在矛盾;即便承认是“问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上也仍然分歧巨大。换句通俗但更为严谨的话就是:“问题行为”的“行为”是学生做出的,但“问题行为”的“问题”却是教师“认为”的(有些家校矛盾便由此产生)。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常常只有那些拥有建立在许多“教训”之上的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出面,才能比较顺利地加以解决。老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其讨教解决问题行为的招数,不如学些预防问题行为生成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学生问题预防与教育》把“教育”和“预防”两个概念用“艺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反映出作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学生问题的预防,与维护健康、防止生病的道理一样,工作重心应放在强壮肌体以提高免疫力上,放在健康心理以增强受挫力上。如同扁鹊关于“治未病”的观点,最高明的功夫是“(病)未有形而除之”,次高明的功夫是“治病在毫毛”,待到不得不使用“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的手段时,就只能算是末等功夫了。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和矫正,需关注学生问题发生前的“种子”“萌芽”“初发”三种行为表现。学生行为偏差、抗拒情绪频现时,问题种子已入土壤,教师可据此实施相应的教育引导,从而将问题消弭于无形,犹如“未有形而除之”。若表现持续不佳、异常行为苗头初现时,问题开始萌芽,教师又可据此行为表现施以相应的措施,将早期问题化解,犹如“治病在毫毛”。当然,一旦前期各道防线被突破,学生问题事件初发,教师需采取艺术的教育方法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预防问题行为再次发生。

在学生问题行为预防与教育问题上,本书分六个板块做了讨论。前四个板块,依据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的积淀、酝酿、爆发、反复四个阶段对应地实施“超前预防”“临界预防”“止犯预防”“再犯预防”的“四级预防”,以达成“防范问题于未然”“消解问题于可能”“消弭问题于已然”“阻断问题严重化”的教育效果;后两个板块,主要讲述了教育艺术运用的“捕捉契机”和协同力量跟进的“综合助力”,以达到“促进改变有效化”“教育协同多元化”的教育效果。

学生问题的预防与教育,蕴含于教育的每一项日常活动之中。教育者需要更多地开展预防性教育研究,运用更适切学生成长规律、贴近学生内心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合理归因,坦然面对问题,解决初期“未有形”的问题,防范于未然。能以“如初见、如阳光、如春意、有温度”的态度去呵护每个学生,温暖学生心灵,足见作者对教育、对学生、对预防和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思路,作者把这一认识和思路表述为“教育,是引领预防的艺术”,可谓点睛之论。

耿申
2022年9月于北京

(北京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紫禁杯”教育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长) BSiCZD4jkEC7s8NEhe1BWCt3xS1RgmoJa3J3VRbQEK/qAIcMvl9729Eyj6ZS+25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