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落实这一理念,设计合理的分层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在分层作业设计之初,我们根据难易程度对作业题目简单分类便进行布置。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很高涨,但时间一长,形式的单一让学生心生倦怠,积极性不断下降。“双减”背景下,关注学生差异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丰富分层作业的实施路径?如何通过分层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在不同年级对分层作业的实施路径和评价原则进行了探索。
(1)了解教学内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让分层作业达到最大的实效性,首先要基于单元整体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梳理“学生学习结果表现”,再据此确定合适的题目。
(2)了解学生特点。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优缺点及知识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在认知特点、思维发展、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
关注学生不同方面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分层路径。
(1)关注认知特点差异,通过题目变式实现分层。
初学圆的面积公式,在认知上,基础薄弱学生只能利用公式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可以在变式中灵活应用公式,还有的能从整体上进行知识把握。因此,针对“利用圆面积公式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可进行如下题目设计。
如上表所示,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作业内容,分为夯实基础、巩固应用、拓展提升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至少选择一个层次完成。每一目标下三个层次的题目内容属于一组变式练习,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能完成选择,还能在选择时“同中求异,异中找同”,建构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
(2)关注思维发展差异,在必做和选做中实现分层。
在思维发展上,有的学生只能“就题解题”,不能建构题目间的联系,而有的则能挖掘题目中的共性特点,在题目设计时可以兼顾二者。如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为了区分分数表示“数量”和“分率”,在分数练习中进行了如下作业设计。
这样的分层设计,既有全体学生应知应会的必做练习,又在“拓展创新”中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作业中均有所获。
(3)关注能力水平差异,自由选择中实现分层。
在单元任务或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组合,供学生自由选择。如“运算律”单元全部学完之后,就可以提供这样的题组。
根据班级情况可设定一个应选择的最低星级数量,以保证练习的效果。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的作业我来选”,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自由感,更有“我的作业我负责”的责任感。
(4)关注个性特点差异,小组内完成自主分层。
在作业设计多样化的今天,作业主体除了个人,还有团队,如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活动等。团队完成任务时引导学生根据作业目标进行任务分工,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细心的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善于表达的进行分享交流等,组内在自主认领基础上再进行统筹,这其实也是一种作业分层。
(1)评价标准要多样化。
对于分层作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把自己所选题目完成得很好,就可以得到最高等次评价。评价标准的设定要以激励为主,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评价时既可以对作业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完成的态度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创新性进行评价。从形式上看,既可以是书面等级评价,也可以是口头评价,还可以是“贴画”等直观奖励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既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小组内同伴的评价,还可以是家长的评价。
分层作业丰富的实施路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直面问题才能让分层作业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
(1)问题描述:学生不能理性选择自己适合的层次。
(2)解决策略:帮助有选择困难或选择不当的学生分析优势与劣势,找到最近发展区,确定最适合的作业层次。因学习内容而异,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也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动态地去看待自己的作业层级。
(1)问题描述:分层作业后使优生更优,加大了“两极分化”。
(2)解决策略:首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去挑战更高层级的作业;其次,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定期在组内进行作业交流展示,使所有学生对于所有层级的作业都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
“关注差异”的分层作业无疑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使工作量翻倍,但只要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分出了精彩”,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