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心论的宇宙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文明在地中海以东的众多殖民地之间传播,为西方文明踏入现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夜晚天空中的景象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星星东升西落,好像正绕着地球运行。那时的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地球沿着地轴自转;星星看上去东升西落,实际上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而已。

古希腊人将星辰分为两类:一类是“游星”(wandering stars),即位置会变动的星辰;另一类则是与地球相对静止的“恒星”(fixed stars),在天幕上固定不动,闪烁着光芒。游星包括太阳、月亮,以及太阳系中当时已知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这样组成的:地球是一颗完美的球体(不像古代文明所认为的是一个平面),固定不动,居于宇宙或世界正中;天体——太阳和可见的行星——则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恒星”位于最外层的天球上。直到19世纪,天文学家才注意到这些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天体并非静止不动。

地心论宇宙模型是古希腊最先进的宇宙观。

伟大的自然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地心论进行了补充。他提出,地球与诸天体都由5种基本元素组成:4种物质元素(土、水、火、风)与第5种元素“以太”(aether)。以太这种元素充斥在诸天体之中,形成一个个同心的球壳。每一个由以太形成的球壳都容纳着一颗天体,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其余的星体则固定在最外层的球壳之上。4种物质元素会诞生、衰退、消亡,但诸天体完美无缺、永恒不变。

阿拉伯国家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在中世纪将这一理论重新引入了欧洲基督教中。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思想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出生于马其顿(Macedonian)的一个医学世家,曾前往雅典在柏拉图(Plato)门下求学。

他离开雅典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在柏拉图去世后,他未能成为学院的领导者;也可能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ippe ⅡAuguste)发动了数场扩张战争,使他被所在地居民排斥。但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腓力二世之子、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征服希腊全境之后,他又在公元前335年左右回到了雅典。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了吕克昂学园(Lyceum),并继续深入研究当时已知的每一个学科领域。他在授课与辩论时,常常会一边漫步一边与他人讨论问题,因此亚里士多德学派也常常被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cs)。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雅典人对马其顿人的排斥卷土重来,于是亚里士多德又离开了雅典。据说,他在离开时提到了70年前雅典人处死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的旧事,说:“我是不会让雅典人亵渎哲学两次的。” cvNBgpJQ0RYYqNxcD1+0wR1ru9pEfStCXvJsxt0/mT5+tvNBODAIck58o8xo/Z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