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宇宙的基石:艾萨克·牛顿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英国数学家、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是第一位利用科学理论回答了“维系物质宇宙的力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人。

1684年,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向牛顿请教有关行星轨迹的问题,他惊讶地发现,牛顿对此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维系宇宙结构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即万有引力。

牛顿证明引力既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生效,如把树上的苹果吸引向地面;也可以在远距离范围内生效,如将行星维系在绕日公转的轨道上。物体含有的物质越多,即质量越大,对外施加的引力就越强。

1687年,牛顿将自己的成果汇总、出版,定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语:Philos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后常以《原理》简称此书。这本书包含了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等内容,成为公认的科学宇宙观。

200年后,犹太裔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将会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彻底改写人类对引力和时空的观念。在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1916)中,他指出,引力的本质不是牛顿所描述的力,而是物体质量引发的空间弯曲。物体质量与能量会扭曲空间的几何结构,就像人坐在床垫上,床垫会变形,而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称的引力的作用。这种理论的一大推论就是,光的传播路径也会被引力扭曲,在大质量物体(比如太阳)附近,光不会沿直线传播。

在1919年发生的一次日食期间,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了有力的证实。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1882—1944)发现:在地球上观测到,太阳背后极遥远处有一颗恒星,它发出的光芒经过日食期间的太阳到达地表时产生了扭曲。 mlLfP0R8zP+zC4XkSj8m+0Dr4sL5MfHA0kssSQ/UhvEZF1Wm3237dKBTeMsnQu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