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妈妈越爱说话宝宝越聪明

导言

你是个爱跟孩子说话的妈妈吗?你可能会说,“我的宝宝才几个月大,什么都听不懂”。你观察一下,跟宝宝轻声细语说话的时候,宝宝的表情是怎样的?宝宝的动作是怎样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会用肢体语言做出反应。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亲子沟通,这样的沟通越多,孩子听到的词汇越多,学习的就越多,这样的宝宝将来会更聪明。

案例

丽莹(化名)是个全职妈妈,她的宝宝6个月大了。丽莹很喜欢抱着孩子去公园,每天都带孩子去散步、晒太阳,一边散步,一边对着孩子轻轻地说话,说说花园里有什么花儿啊,马路上有什么车呀,孩子经常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可是,丽莹的婆婆一直反对她这样做。婆婆认为,孩子那么小,就应该天天在家吃吃睡睡,好好长肉,不要带着他到处风吹日晒的。孩子比较瘦,这一点是她的婆婆最不满意的,认为妈妈没把孩子养好。孩子怎么养这件事成了家里最容易产生分歧的事。

解析

新手妈妈丽莹每天抱着不会说话的孩子,不停地和孩子聊天,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没错,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从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开始的。

那位奶奶可能觉得,孩子那么小,什么都听不懂,跟他聊天没有意义。其实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在沟通的三要素中,语言的内容只占7%,说话的语气占38%,肢体语言和动作占55%。尤其对不会说话的孩子而言,更是依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她)的情感与想法。除了以哭作为直接的沟通之外,他(她)的脸部表情、身体动作、手脚的摆动方式都在传达信息。不管多小的孩子,当爸爸妈妈对着孩子讲话时,父母的声音、语调、表情、动作、情绪等信息,都会被孩子的大脑一股脑儿地接收的。回忆一下,当你抱着孩子揉揉他(她)的小耳朵,或者轻轻拍打他(她)的后背时,孩子是怎么回应你的?这些都是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不要小看这个阶段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一直在飞速地学习,并且用表情、肢体动作等做出回应,跟大人进行沟通互动。当大人和孩子越了解彼此的非语言表达模式,他们的沟通力就越强,关系就越紧密。而这一切,都应该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就要进行锻炼的。

孩子的大脑天生渴望互动。交流是一种原始需求,在胎儿时期就开始了。胎儿先是听到母亲语言中独特的音色、语调、节奏(其实也能听到父亲或他人的声音),出生后能真切地听到之前隔着肚皮听到的声音,并开始观察爸爸妈妈的嘴巴舌头是如何动起来并发出声音的。随着孩子逐渐自如地控制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他(她)就可以模仿口舌动作,练习发出他(她)所听到的声音。

在6至8个月左右,婴儿神经通路开始对母语形成模版,能够通过变化嘴形,来发出新的声音,但是此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都是“咿咿呀呀”的无意义语言。到9至12个月,婴儿的海马体功能发展逐渐完全,记忆词汇的能力增强,开始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了,也开始能够通过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开始用词语表达意思。到了13至18个月,孩子的前额叶突触快速扩展,他(她)能够有逻辑、系统性地去思考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可以理解并运用手势,开始听得懂要求,开始喜欢上听故事。从19个月至2岁,孩子进入语言学习的爆炸区,你会发现他(她)嘴里每天都能冒出新的词语来,会非常喜欢说话、听歌、听故事。

在进入语言爆炸期之前,就要重视和孩子的交流了。这个时期虽然他(她)不会讲话,但是通过触摸、拥抱,还有对孩子展现笑容,都是在进行积极正面的沟通。比如,婴儿时期的啼哭,传递了他(她)的饥饿、疲惫、恐惧、不安、需要关注等信息。及时回应孩子的啼哭,可以传递正面积极的信号,帮助孩子理解沟通和交流的作用。让孩子理解用声音或者其他方式表达需求,是可以被回应的。这就是沟通的开始。

只有被充分回应的孩子,才能理解并学习到如何去沟通。善于沟通交流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会更强。倾听与表达,是孩子幼年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直到成年期,都非常重要的底层能力。沟通能力强的孩子更善于学习。幼儿在0至3岁听到的言语,会间接影响到其智商的高低。堪萨斯大学的贝蒂·哈特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跟踪42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研究了孩子从7至9个月一直到3岁的心理发育过程。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说话的量越大,所用的语言越积极正面,孩子3岁时智商得分越高。在4岁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所接触到的词汇量会产生3 000万的差异。而这3 000万词汇量会极大影响孩子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思维、情商、创造性、毅力等方面的表现。

建议

爸爸妈妈要如何提高孩子的沟通力呢?

很多人以为,孩子学习表达始于1岁半到3岁之间,读书识字开始于一年级,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这些技能的学习很早就开始了。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交流”,交流指的是通过词汇、声音、手势、文字、表情等手段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的信息。每一句话,每一个声音,每一个表情,甚至歌声、欢笑、哭闹都是在传递信息。而家长,要做的就是慢慢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第一,避免“军事化”育儿。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非常严谨地遵守一些规则,比如几点必须吃饭、几点必须睡觉、吃饭的时候不能闹情绪等,不到时间就不和孩子有更多的沟通和身体接触。这些严格的规定,对一个稚嫩、弱小的婴儿来说,是非常冷酷无情的。这些规矩,近乎于阻断了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渠道,无论孩子如何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求,都得不到理解和回应,对于孩子的沟通力的养成是灾难性的。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不靠“嘴”来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亲子沟通,和小孩子要保持30厘米的面对面模式。可以让孩子摸摸你的耳朵、嘴巴、头发、鼻子、手指。孩子手眼协调性越好,就越能准确地抓住你的身体部位,也可以角色互换进行练习。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语言最好带有节奏性和重复性。

第三,日常简单、重复性的对话,对孩子大脑发育极为关键。孩子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是父母的每一句话,在塑造着孩子未来所长成的样子。2021年,美国儿科学会主席史蒂芬·伯曼在《儿科学》杂志上呼吁所有学会成员,把这一重要理念传递给新生儿的爸爸妈妈们。他写道:“我们应该先开展一个项目,动员父母或其他婴幼儿看护人多跟孩子说话,多鼓励、赞许孩子。”这个简单的建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TIPS

孩子跟真人学习效果好

2005年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总监、语言和听觉科学教授、研究员帕特里夏·库尔博士进行了一项实验,测试能否通过给来自英语家庭的9个月大的婴儿阅读中文故事书,来让这些孩子理解其中内容,并且能够分辨中文中的相似语音单元。这种分辨外来语言中音素区别的能力,通常在婴儿6至12个月大的时候,也就是婴儿开始习惯母语中发音的时候出现退化,而婴儿习惯母语发音的代价就是牺牲他们对外来语言发音的敏感度。

这项研究设计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或者由某个人给婴儿讲故事,或者让婴儿自己看某个人讲故事的视频录像。研究发现,孩子只会对通过现实中接触到的声音学习,不会通过录像视频完成学习。这个结果表明,社交互动会强化学习过程,很可能是因为由真实的人来完成的讲故事,能让讲述者的眼神集中到故事书相应的物体上,这样婴儿就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同步追随。

所以,请记住,孩子跟你的互动能优化学习效果。即便有一些互动屏幕,依旧比不上跟“现实中的你”进行互动的效果好。 9moN/bApMiMoSTNEUO5H+OFh+Rc22Ui36DeLMrM0rvHgZp5b/zzXg+NSV10nmG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