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抓住时机锻炼孩子与生俱来的抓握能力

导言

出生后不久,妈妈将手指放在宝宝手心,宝宝就会下意识地握紧拳头,抓握能力是宝宝的本能反应。这种能力需要后天的锻炼才能越来越协调。孩子通过手的触摸对事物形成最初的认识,同时加强视觉和触觉的联系,促进智力的发展。

案例

圆圆(化名)最喜欢爸爸妈妈带自己逛超市了。每次,爸爸都会把她抱进购物车里,边走边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购物车让圆圆的视角忽然就“高”了,视野开阔了,这让她非常兴奋。她很喜欢伸出手去摸每一件看到的东西,一会儿摸一摸海鲜冰柜的冰块,一会儿去拍拍大西瓜,一会儿抓起一颗橙子放到鼻子旁边闻一闻,一会儿又去扒拉一下玩具车。

妈妈经常会跟圆圆玩两个游戏。一个游戏是在桌子上放上一些积木,让圆圆去抓,妈妈会观察圆圆抓积木的反应:会不会去抓积木,是会用整个手掌抓积木,还是用小指和手掌抓积木;抑或是能用小指、无名指和手掌“合作”来抓积木,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合作”抓起积木。妈妈还会和圆圆一起玩抓积木的游戏。第二个小游戏是给圆圆准备一些削了皮的切块水果,圆圆很喜欢这个游戏,因为水果很好吃。妈妈会留意圆圆对这些水果的反应:是不是会伸手抓起水果;是只拿起一块水果呢,还是双手各拿起一块水果;手指抓住水果的时间能有多长。

解析

很多小孩子都喜欢跟着爸爸妈妈去逛超市。因为个子矮,孩子们平时站在地上的时候,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一条条腿,特别无聊。可是,坐在超市的购物车里,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成年人是一样的视角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扑面而来,每一样都是那么有趣。

小孩子和成年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太一样。孩子是用手和嘴去体验这个世界的,在超市里,摸一摸茄子,抓两颗橘子,趁着妈妈不注意还会拿起玩具咬一口。很多家长会阻止孩子这些动手、动口的探索行为。

爸爸妈妈可能没有意识到,当孩子抓起一颗草莓的时候,大脑会基于触觉强度作出反馈,决定用多大的力气去拿这颗草莓。力气太大了不行,太小了也不行。力气大了,会把草莓捏坏,力气小了,草莓会掉下来。能够使用适度的力量,是抓握的前提。抓握的锻炼,会给孩子大脑的神经突触带来丰富的刺激。对照案例中圆圆和妈妈做的两个小游戏,和你的宝宝一起玩一下,在亲子互动中,观察你的宝宝抓握能力发育得怎么样。

有家长可能会问,抓握能力强的孩子,手会更有气力嘛?不是的,抓握能力强意味着这些孩子手指上与抓握能力有关系的触觉感受器更灵敏。这个执行独特使命的触觉感受器,叫作迈斯纳小体,它之所以是抓握能力的基础,在于它能给你抓握物品产生开始和结束的体验。具体来说,就是会在皮肤受压的开始和结束时放电,通过这些电信号,提醒身体随时调整手部抓握的松紧程度。

迈斯纳小体是精准抓握的前提,当你抓握和移动物体时,这个物体会顺着你的皮肤出现微滑动。这时,迈斯纳小体可以检测到这些微滑动,并向脊髓神经元发送电信号,脊髓神经元收缩指尖肌肉,从而提高抓握力,直至微滑动停止。就这样,一系列精准的抓握动作就完成了。

很多精细动作都是依赖手去实现的,幼儿时期,手指活动越多越是精细,就越能刺激到大脑皮层的神经突触连接。有研究发现,抓握能力强的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更强,有潜力的孩子,单是手指都能传递不同的情绪。手眼协调能力,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到了学龄阶段,孩子手眼协调不好的问题就会在学习上暴露出来。比如,写字怎么都写不好,阅读的时候经常会读错行,也有一些孩子的手眼协调问题会反应在运动上,比如打羽毛球总是打不着球。有家长纳闷,孩子的视力是正常的,肢体发育也是正常的,为什么眼睛和手脚就协调不起来呢?问题多半就出在婴幼儿时期的触觉发育不够充分,特别是抓握能力没有足够发育。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抓握,提升孩子的手眼协调力。

建议

既然抓握能力在婴幼儿早期那么重要,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锻炼来提升小宝宝的抓握能力呢?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0至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婴幼儿需要通过反射、感觉和动作等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把玩具一遍又一遍地往地上扔,家长会觉得孩子太淘气了,实际上,这是孩子辨认世界、习得经验的方式。通过扔玩具,孩子能感知物体运动的方向,了解自己的手、玩具和地板的关系。孩子的大脑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感知和运动中得到锻炼和开发的。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天然地知道自己需要锻炼什么,作为家长,不要人为地破坏了孩子大脑发育的必要进程。在孩子感知发展的萌芽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充分锻炼。

抓握能力是刺激大脑发育的重要部分,从孩子4至6个月出现抓握意识的时候,就要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了。这个时候,家长常常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其一,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做事情。比如,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喂饭,不让孩子自己用手抓着食物往嘴里放,觉得喂饭孩子吃得多,孩子自己吃会搞得身上、地上哪儿都是,吃完还要收拾半天。喜欢给孩子喂饭,不让孩子自己抓取食物来吃的做法不利于孩子手部抓握能力的发展,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孩子需要不断去探索身边的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学习。他(她)触摸到的一切,都是以后成长的素材。

其二,阻止孩子“搞破坏”。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正是在“搞破坏”中发展出来的。有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琢磨就把一个复杂的玩具拆开,再装回去。经常“搞破坏”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创造力强。

讲完误区,再来讲讲如何帮助孩子锻炼抓握能力。

最直接的一个锻炼方法,就是鼓励孩子用手抓食物吃。适合宝宝进行抓握练习的是“手指食物”。比如,可以为7至8个月的宝宝准备容易抓握的香蕉段、小朵西兰花、红薯条、切块的甘蔗等。9至10个月开始,宝宝能用手捏食物了,就可以准备一些大块的苹果块、饼干等。到了12个月左右,宝宝的咀嚼能力提升,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饭团、虾仁、肉丸等对抓握能力要求更高的食物。经常这样练习,孩子手部抓握敏感度就会有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小心将食物掉落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打断孩子,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处理。突然的打断会伤害孩子的专注力。

另外,爸爸妈妈在家可以做一些简单、环保、卫生的教具,来辅助孩子进行抓握练习。比如跟孩子一起捏面团,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手指对于力量的把控,还能提升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跟孩子一起捏面团能有这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孩子用手指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会触发大脑对“空间概念”的体验和认知。 vgmKxL8DPx0zF6HYVj9Ni2Y2NA8Pe2PUE30/5g5gXhnEWKoHKjgm7rvGEmq4yZ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