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信任:人生价值的温床

信任,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更不是遥不可及的想望,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佚名

案例

我的书桌里一直收藏着一本看上去很破旧的书!

一个周日,我最好的朋友春明来我家玩,而我的作业没有做完,便递给他一本我天天都要带去学校的书让他看,让他等我先把作业完成。在我们准备出去玩的时候,他对我说:“这本书真不错,能借我回家看看吗?”我说:“可以啊。”他收好了书,我们便出去玩了。

晚上睡觉前,妈妈来到我的房间,问道:“你的书包收好了没有?明天要交的资料费放好了没有?”我忽然想起来我把钱夹在那本书里了。我如实说了。妈妈叫我再准备一份费用,而我不肯。我想,他是我的好朋友,应该会把钱给我的。妈妈还是不放心,趁我睡着了,蹑手蹑脚地把钱放在我书包里,还给我留了一张纸条。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了学校,春明也早早就到了,他把书还给了我,而我找了一下,没有发现钱,便问他怎么回事。他一脸无辜地回答道:“我就是没看到钱。”我理所当然地就和他吵了起来。我们就这样渐渐疏远了。

后来的一个周日,我打扫房间时,无意间动了一下书桌,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钱在书桌的角落里。我放下手中的活,马上写了一封道歉信,准备第二天给他。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准备把道歉信给春明,但是直到上课他也没有来。下课后我去问老师,老师说:“春明转学了,还留了一封信给你。”我打开那封信,他在信里说:“虽然我们之间有误会,但我们仍是好朋友。”读到这里,我眼里顿时充满了泪水。放学回到家,我把那本书小心地收藏起来。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朋友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

阐述

信任,是要建立在彼此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人们在生活中出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往往都是由于彼此了解不深入,没有真正做到彼此理解,从而产生了一些误会和误解,甚至原先是好朋友的两人也会彼此隔阂、不相往来。

案例材料中的“我”,原本和春明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一次不经意间的借书行为彻底打破了他们之间看似牢固的友谊。“我”以为自己的学习资料费始终夹在那本被春明借阅的书里,而第二天春明在归还借阅的书时,资料费却不在里面。这种现状和“我”的心理认知是明显偏差的,二人理所当然地发生了争吵并不欢而散,原先的友谊也因此荡然无存。若干时间后的一次大扫除让“我”原本坚定的观点发生了180°的大转变:原以为夹在那本书里的学习资料费,其实被丢落在了书桌的角落里,是自己错怪了好朋友春明。然而此时,希望能好好解释并道歉的“我”,没有了当面表达的机会:春明已经转学走了。当然,春明还是好样的,临走前还是向“我”做了说明,尤其提及好朋友的根基是彼此的信任。这本书和这笔学习资料费,也算是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信任的好课。

案例故事的发生既有一种巧合因素的存在(钱被无意间落在了书桌的角落而造成了彼此理解的偏差),也有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必然(人们总会认为自己先前妥善的处置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有其他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二者的叠加构成了生活中对信任的理解误区。这可能是中学生时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重要心理现象,但是也给人们做出了郑重提醒: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而简单推定自己的理解,在处理涉及彼此关系的事情时一定要做充分调研和了解,这样才可能使得相关事情得到合理解决,让彼此之间信任关系的维系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信任的本质

人们在生活中涉及信任的事例很多。当不谙世事的孩子尝试着四处走动时,父母可能非常担心孩子的安全而给他冠以“捣乱”的标签。当孩子学着拥有自己的事物且不愿与人分享时,父母可能担心孩子长大后会被冠以“自私”的印迹。当孩子学着独立处事而不再简单地言听计从时,父母担心孩子失去管教而冠之以“叛逆”的表现。当孩子学着与人交往相处朋友时,父母担心影响孩子学业而冠之以“早恋”的迹象。凡此种种,所表现出来的父母一片好心却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与认同,换来的更多是争吵与无奈。这里不是孩子不听话,更不是父母没有慈爱心,而是彼此的理解没有处于同一个坐标轴上,关注事物的角度不在同一个维度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此,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维系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况。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既需要来自父母的信任,也需要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信任,还需要来自社会的信任和关爱。这些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信任最终将转化为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自我信任。这才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真诚的期盼和最美好的状态。

信任的源头

对于与同事、同学、朋友和家庭成员彼此间的信任,人们都会给予厚望且努力维系。

完善的自我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既构成了个体的思维品质,也塑造了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一旦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们需要做到的是要努力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顺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及其要求,从而更好地维护原有的关系和状态。

以案例中的“我”为例,当想到学习资料费被夹在借出去的书里,而书被归还时却没有发现所夹的资料费,“我”当场就向好朋友发难。“我”的所作所为既让对方十分尴尬,也让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无台阶可下。这时“我”可采取的举措应该是简单提及事情的原委,并提醒自己回去再找找。如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一定胜过当场发难,且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培育良好的沟通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普遍存在实践操作强而沟通交流弱的现象。他们更愿意通过开展做游戏、活动参与、角色呈现等方式融入维系彼此关系的实践中。他们可能通过多次接触,游戏活动开展而加深彼此印象并形成信任的默契关系。这是一种参与体验与自主分享相结合的信任创建过程。

但是,这其中往往缺乏的就是构建和维系信任关系所需的桥梁和纽带,也就是彼此全面的沟通、真诚的交流,这些恰恰是有效处理信任关系的最核心要素。为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家校之间都应加强联系和沟通。通过沟通来拓宽彼此对事物的理解视角、增强认知的交融性,排除彼此信任的任何障碍和鸿沟。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作为信任关系维系的双方,都应该给对方创设一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并以此推进彼此沟通的深度和成效。不论是好朋友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的征兆,还是师生之间因为理解差异而导致信任度下降;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时的信任感不足,还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维叛逆,都应该给孩子提供积极培育的沟通环境。通过良好沟通走进孩子、同学的内心世界,筑牢彼此间的信任之桥。

坚持纯真的彼此友谊。孩子与父母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不仅拥有社会赋予的责任关系,更需要构建纯真的友谊,以融洽的关系推进家庭和睦、师生和谐、同学和气的关系氛围。案例材料中妈妈担心孩子第二天学习资料费没法及时上交而悄悄地在书包里又放了一份,这个做法解决了第二天缴费可能出现的尴尬,体现了妈妈在处理问题上的灵活变通。而“我”和好朋友春明之间第二天的表现,一个是理直气壮的指责、一个是万般无奈的辩解,但都未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增强彼此信任把握好关键。理直气壮的“我”认为“是好朋友就不应该把夹在书里的钱藏起来”,春明认为“咱们是好朋友,怎么能这样歪曲我”。二者都是从事物本身去理解夹在书里资料费的在与不在,而忽略了对彼此信任的深层次理解。“如果真的夹在书里,是好朋友怎么可能不把资料费给你”;“好朋友没有把钱拿出来,是不是说明资料费就没有夹在书里,或者借走书时资料费已经不在书里了”。如果能做这么理解和思考,有理由相信,资料费一定会更快地被发现,他们的友谊也一定会更加固若金汤。

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游戏、运动等多种方式融入亲子活动,为和睦家庭搭建心灵桥梁,从而在有效引导孩子、培育孩子的自我超越意识和行动的过程中,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家庭的情感融合。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和增强思维逻辑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共鸣。同学之间可以通过主动交流和经验分享,在深化思维互动和推进实践体验过程中增强彼此融入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推进彼此纯真的情感互动与人生体验。

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

——列夫·托尔斯泰

信任,是个体生存的环境,是个体价值的温床。经营好彼此间的信任关系,需要人们共同去努力。 dgcLk+EAFTfBXE3Ryvb0JoIq/4vYbjTizLY7q6A4snuRyW16aeDtVMtOTVzPB9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