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国向阿富汗国民军提供了900套60毫米口径M224式迫击炮,此举除了经济利益驱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美军急于从阿富汗战场抽身,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势力却卷土重来。M224式迫击炮可以算是美军撤出阿富汗之前留给阿富汗国民军的一份礼物,以便阿富汗军警抵御塔利班的反扑。
迫击炮是从炮口装弹、以曲射为主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用以配合步兵小队作战,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M224式迫击炮于1978年开始生产,1979年装备美军步兵连、空中突击连和空降步兵连,是一种前装式轻型滑膛迫击炮,主要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炮火支援,在美军中有“步兵战神”之称。该炮长1.016米,重20.8千克,采用滑膛结构,炮口初速每秒237.7米,最大射程3 489米,最小射程50米,最大射速每分钟30发,持续射速每分钟15发。从这些数据来看,它是一款性能优异的近战辅助武器。
M224迫击炮系统可分解为炮筒、支架、底座及光学瞄准系统。该型迫击炮系统可以在支座或单手持握两种状态下使用。处于支座状态时,需要两名炮手配合操作。而当炮手单手持握,因发射角度过小,依靠炮弹自身重量无法触发引信,炮手可使用握把上的扳机来发射炮弹(直接用手扶着炮身射击即可)。此外,该型迫击炮身管后半部有散热螺纹,采用两脚架、中心连杆和较长的横托架与炮身相连,较容易辨认。
美军之所以选择M224,主要还是因其可靠的性能。首先,该型迫击炮重量轻,可分解,携带较方便,特别适合山地作战。其次,它还装有照明装置,可用于夜间作战。该炮的操作使用也较为简单:在发现并瞄准目标后,将迫击炮弹从炮口滑进炮管,依靠其自身重量使炮弹底火撞击炮管底部的撞针,或依靠其自身重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释放撞针后,撞击炮弹底部底火。虽然炮弹与炮管间有一定间隙以便炮弹滑落,但弹体外部的闭气环仍能形成极大的膛内压力,推动炮弹高速飞出炮口。
事实上,迫击炮自问世以来,结构几无变化。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从炮口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很像落伍的“老古董”,但其可靠的性能和简单的操作却是普通火炮无可比拟的。因此,迫击炮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武器。
与大多数武器一样,迫击炮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重及轻、由弱到强的过程。以M224为例,其“鼻祖”是布兰德60毫米迫击炮,该炮全重虽然只有19.07千克,但最大射程仅1 840米。对布兰德迫击炮的改进却陷入一旦增加射程,重量也随之大增的尴尬,随后出现的美制M19迫击炮重量一度达到25千克。直到20世纪80年代,M系列迫击炮的改进工作才获得新进展。之后,美军又为其加装新型瞄准系统,研发射程更远的弹药,M224如虎添翼。
尽管M224式60毫米迫击炮集众技术所长,但美国从未停止对它的改进。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曾透露,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已于2012年5月装备新的M224A1型60毫米便携式迫击炮。他们通过使用新材料和减少部件数量等方法,使炮身重量减轻20%,例如采用镍合金制造炮管,使用铝和钛等高性能材料制造支架,其中最轻的一种仅16.1千克,而射速、射程和炮管寿命仍与之前的迫击炮相当。因此,M224的改进型迫击炮特别受美军欢迎。据悉,M224的价格仅为一万美元,算得上美军目前最便宜的火炮。
随着陆军压制兵器的信息化发展,各种灵巧弹药相继涌现,使得迫击炮的地位、作用有所下降。但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看,双方激战往往发生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或草木丛生、地势险峻的山地丛林。为适应此类战场的需求,迫击炮仍是战场不可或缺的支援火力。
为适应步兵快速机动作战要求,提高步兵对迫击炮火力的需求,在步兵实现机械化的同时,迫击炮也将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未来的自行迫击炮不仅包括迫击炮发射管,还配有完整的辅助系统、操作平台及先进的火控系统,自动探测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激光测距仪等具有高度战场机动性的技术装备。同时,为提高装备的战场生存力,未来迫击炮将采用全封闭装甲炮塔。目前,一些世界军事强国已经推出包括轮式和履带式在内的自行迫击炮,如俄罗斯“维纳”、美国“龙火”、以色列“卡多姆”等自行迫击炮。
此外,现代城市作战民用目标多,为避免伤及无辜,压缩战争损失,减轻政治压力,急需研制能精确射击的迫击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轻型车载式迫击炮系统不失为一种选择。车载式迫击炮往往采用“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作为作战平台,迫击炮安装在转盘上,可实现360度射击;通过安装火控系统和弹药填装系统,还可提高射击精度和速度。倘若这些技术成熟,轻型车载迫击炮系统将是未来城市作战和山地丛林作战的利器。
RT—61型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