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于《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的分析远不止于此。

放羊娃高呼“狼来了”,表现出的还不只是儿童的一般性撒谎冲动,还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那就是用制造出来的危险境界换取成年人的关注。

这是很多儿童从小就可能形成的心理模式。

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因为哇哇啼哭引起大人的关注。他饿了会啼哭,难受了会啼哭,疼痛了会啼哭,生病了会啼哭,由此得到加倍的照料。这种奖赏机制培育出的结果是,孩子只要表现出苦痛,就会引起成年人的关注。

再发展下去,儿童遇到任何欺侮、伤害、危险、噩运,都会引来成年人的关注。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模式如何在生活中塑造着人格。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在运用这个模式,他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自己的疾病和苦难,运用着自己令人同情的遭遇,以吸引世界的注意。

放羊娃正是这种心理模式的典型。他一个人在山上孤单地放着羊,日复一日,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无暇顾及他。直到有一天他高呼“狼来了”,让人们以为他的生命处在危险中时,整个成年人的世界都行动起来,潮水一般向他聚拢。当漫山遍野的人举着扁担锄头向这里狂奔时,小小的放羊娃一定感到非常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普遍表现,也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畸形表现。心理医生考察的档案中不时会看到一些男女青年一次又一次发出自杀的宣言,使得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乃至与他相关联的整个环境都被惊动。他便在雪花般纷纷飞来的关心、劝慰和友爱中陶陶然,同时也便安然地活下来了。

时隔不久,当他觉得受到社会冷遇或者感到再次遭人遗忘时,他会又一次发出类似的呼喊。这和放羊娃的举动十分相似。

有的人一生都在制造痛苦或者危险的故事以引发周边世界的关注。这是一个儿童的痴心妄想,这是一个放羊娃的情结。

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社会中看到相当多的行为是在重复放羊娃的故事。他们在孤独的、被人遗忘的山头上高喊着“狼来了”,渴望着社会与亲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这些呼喊,我们常常不得不投以一丝宽容而又讽刺的笑意。 QcqZdJ4T+6VJMGDjupI/j2qFgQf9bOBdsjxQo1z1MBk1iJgY09y/JWnKkKu4Ju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