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光

内心的理想在逐日长大,少年的脚步也正在前往更开阔的世界。

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回到长安,权知国子博士。第二年,由于京城政治纷争,韩愈主动提出到洛阳去,担任洛阳分司的国子博士。那时,韩愈已有“文章巨公”的名声,又作为分管洛阳的学官,身边自然围绕着一大批知名文人,李翱、皇甫湜、卢仝、孟郊、贾岛……都被称为“韩门弟子”。

唐代科举试处于初创阶段,还未进化完全。说白了,它还不是后来那样彻底严格地按程式进行的平民科举,某种程度上它仍是精英科举。若想在科举中顺利进阶,须得贵人提携。向官员行卷是第一步,李贺想到的贵人是韩愈。撇开这些七七八八的功利因素,就从诗词和文章来说,韩愈又何尝不是李贺向往接近的人物呢?

元和二年(807)的一天,李贺叩开了韩愈的官舍,向韩府的门人递上一卷诗文,求见韩博士。一天午后,韩愈送完客人,打算于困倦中宽衣午休,门人递上了李贺的行卷。李贺?似有所耳闻,这并不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名字。不过,这些时日,上门求见的人太多了些,有名的,无名的;有背景的,无背景的;有真才实学的,混个过场的……不得不说韩大人出现了审美的高度疲劳。这些卷轴,好比一个人的门面,或者说是一张士子向外展示自己的名片,制作无比精心,从用纸到书写都分外考究,须“厚纸谨字”,纸张要选择坚韧耐磨的,字迹要端庄秀丽,一般一轴只写十六行,每行不超过十一个字。

尽管形式精美,内容却还是那样的内容。这几年,韩大人见多了华美、绮丽、软塌塌的诗文,说实在的,乏了。

不过那个午后,韩大人没有想到,当他随意将目光投向这一轴新送来的行卷,落在正文第一首诗上时,昏昏欲睡的大人,突然一激灵。“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韩大人整个人都被诗句中奇异的情状捉住了。这种感觉像什么?像沉闷午后卷地而起的大风;像黏滞暑气里一场劈头盖脸的清凉的雷雨。

韩愈睡意全消,重整衣衫,匆匆打开门,一边就喊门人:“那个送行卷的人呢?”

守门的仆人有些纳闷,过了会儿才反应过来:“在这儿等了良久,此刻已离开一会儿了。”

韩愈急急追出去,门人也紧跟着追了上去。两个人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踢踏作响。这是唐朝文学史上又一个动人的时刻,一位文坛领袖脚步匆忙地追赶上门谒见、又失望而返的后生。

那个午后,李贺的诗,被郑重地摊开在韩愈的书房里,一字一句地接受韩大人目光的检阅。韩愈是什么人哪,这些奇绝的诗句,在他面前跃动着,他即刻嗅到了天才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几近绝迹,在凡夫俗子的文字里,在惺惺作态的文赋中都是断然没有的。那个下午,平日里内向寡言的李贺,与韩愈仿佛老友重逢,相谈欢畅。

骑上瘦毛驴,慢慢踱回仁和里住处的路上,少年的心里鼓荡起希望,就像这个他置身的季节,一种压制不住的生命力在路旁,在洛阳城角角落落扩张着。他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理想,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亮在自己的前方。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正式踏上科举之旅,这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必经之路,是“人间正道”。放榜时刻,少年的名字赫然在列。洛阳城内,李贺的名字渐渐在朝堂和坊间传开。

考试结束,河南府尹房氏举办宴礼,李贺也在邀请之列。席上,李贺又一次见到了韩愈,尽管韩愈并非这场府试的主考官,但韩愈一直关注着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郑重地劝李贺年底赴长安,参加来年早春进士试。

这条功名之路,李贺本该在十八岁就踏上的。但那年,他却遭遇了一场父亲离世的大变故。按大唐律令,父母丧,儿子须在家守制三年,三年内是不能参加任何考试的。这个冬天,否极泰来,他要轰轰烈烈开启远大前程了。 o7iICb94nuCRnSMENvVMkCu6yQn0qVHggB/qSLuXP+RipO7vTz2tiCA2ECQ/UG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