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动力学体系

心理动力学体系是由以精神分析疗法为基础分化形成的各种疗法组成的。这个体系中的各种疗法的共同特点是:更关注潜意识的作用、人的动机的影响,以及人格的深层结构和功能;不以静态的视角看人的心理,而是从整体出发,关注人格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

这个体系更多地采用人文主义或现象学的心理学范式,不采用严格的实证主义方法。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是第一种动力学的心理疗法,此后心理动力学体系中的每一种疗法都受过精神分析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是从精神分析学派中发展出来的——它已经明确承认自己不再是精神分析学派——包括阿德勒的个人心理疗法、荣格的分析心理疗法、赖希的躯体疗法等。

有一些是根据精神分析的原理创造的,如埃里克·伯恩的交往分析疗法是把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用于人际交往过程的分析。还有一些疗法对经典精神分析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还留在或自称属于精神分析学派,如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等。

有些疗法不被精神分析主流派承认,但是也属于这个体系,比如拉康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些是原来并未受到精神分析主流派承认,但是现在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明显融入并改变着精神分析主流的,如客体关系学派。

实际上,心理动力学体系之外的疗法也或多或少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就学习过精神分析,并明确指出他研究的自动思维是处于精神分析所说的前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和阿德勒等心理动力学派的人物有密切交往,并学习过许多东西。罗杰斯早年工作的地方也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奥托·兰克的一个疗法中心。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里茨·皮尔斯也是精神分析师出身。系统家庭治疗的创始者们也大多是精神分析师出身。

这些疗法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精神分析,甚至离开了心理动力学的体系,但是或多或少依旧保留着一些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本能基础上的决定论,早期弗洛伊德认为本能主要体现为性的能量,后期他扩展为生和死的本能能量。在表面看来,有些行为不是被决定的,比如偶然的口误,但是弗洛伊德引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潜意识,并指出有些能影响到人类行为的因素是人所意识不到的。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更具决定性的。

经典精神分析把所有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本能能量一开始在本我中,随后因一些心理机制的作用注入自我和超我。

动力学的基本思想是“把精神生活还原为‘冲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正反相互作用”。冲动力就是能量发泄作用,阻力就是反能量发泄作用。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兼有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作用。反能量发泄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内部挫折,会加重人的紧张情绪,但是一定程度的反能量发泄是必需的,因为人不可能为所欲为。

对能量发泄的过度或不合理的压抑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在心理治疗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压抑的情绪,并找到恰当的方式来缓解压抑。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人格差异源于他们应对各种挫折的方式。人们应对挫折的方式有:认同作用(另有称为求同作用)、移置作用和升华作用、防御机制,以及通过本能之间的融合与妥协达到的本能转换。

认同作用有四种:自恋性认同作用,认同和自己相似的人;目标定向性认同作用,认同成功者;对象丧失性认同作用,认同所丧失的对象;强制性认同作用,认同权威人物提出的戒律。超我结构就是通过第四种认同作用形成的。

移置作用指的是把心理能量从一个发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本来通过喝奶获得口腔的满足,可以移置为通过抽烟获得满足。如果移置后所做的发泄行为刚好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有社会意义,则这个移置作用就称为升华作用。例如,通过从事性科学研究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就是一种升华作用。

防御机制(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采用的缓解焦虑感的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当时能使人的焦虑减少并感到舒适,但是其副作用是歪曲对现实的知觉。

本能转换是不同本能融合或妥协的结果。例如,性本能驱使人进行性行为,但是有的情况下受到了压抑,人们可能做出妥协,用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代替。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满足自己性冲动的方式不同,在每个阶段发展的情况是否良好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格状况。因此,经典精神分析对童年生活非常重视。

极其概要地说,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童年期的问题,使心理能量固结在早期发展阶段,因而导致性格问题,并出现症状。

治疗的方法总体上是通过解释,让潜意识中的传统意识化而得到纾解。具体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释、移情和反移情的解释、阻抗的解释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在动力学的理解方面,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相同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最基本的区别是:阿德勒不认为性本能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他也不认为人的生活是被动地由性本能或其他本能驱动的。

阿德勒认为对人非常重要的是意义:人为什么而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给了人生不同的意义,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

人的生活建立在不可回避的三大方面:

第一,“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个局限下,借我们居住之处供给我们的资源而成长”。

第二,“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我们活着,必然要和他们建立联系”。

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于这三个方面:职业、社会和性。

我们在童年就逐渐确定了生活意义,以及相应的生活风格。正确的生活意义是“对团体贡献力量” ,这意味着懂得通过合作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错误的生活意义使人失败。第一种失败者是有自卑情结的人。童年的某种缺陷,使他感到自卑并只关心自己的生活。第二种失败者是过分放纵私欲者。由于被过度宠爱,他认为别人都应该顺从自己。第三种失败者是被生活忽视的人。因为他被冷漠地对待,所以他“不知道爱和合作是什么” 。而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教育这些人懂得合作之道。

阿德勒也同样重视童年,因为童年形成的生活风格会延续到成年。他特别重视对儿童最早记忆的分析。他发现最早记忆包含了个人对自身和环境的基本估计。

与经典精神分析不同,阿德勒认为人有更大的主动性,而不是被童年环境决定。例如,自卑的人的心理并不一定会出现问题,如果他积极地补偿自己的自卑,他反而会有更大的成就。正是因为这种对人的主动性的强调、对意义的强调、对合作的强调,阿德勒的理论对美国的新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有启发性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是选择了不适当的生活风格,不懂得合作。

阿德勒的治疗方法与弗洛伊德类似,也是以对潜意识的解释为主,但是对人的意识过程和主动性有更多的关注。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在动力学思想上、在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上,都与经典精神分析相同。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荣格反对夸大性本能的作用。荣格认为心理能量可以以性能量的方式体现,但是也可以是其他能量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性需要。

荣格对经典精神分析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情结”的概念。情结是“联想的凝聚”,它是“以某种方式与心理反应、心脏的循环过程、血管的轻微收缩、肠道的状态、呼吸及皮肤神经活动相联系的。……它有一种类似于机体的东西,有它自己的某些生理特性”

荣格的另一个新发现是,除了弗洛伊德发现的潜意识领域,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潜意识。荣格把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潜意识层面称为个人潜意识,把更深的层面叫作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中的内容是“集体性”的,主要为原型和原型所化现的原始意象。原型是一些先天的知觉、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倾向,结合了具体形象后成为原始意象。

荣格对人格的分类有一种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人格首先可以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前者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内心,后者心理能量更多地投向外界。另外,心灵的功能有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四种,每个人的这四种功能不是等值的,总是有某种功能更占优势。根据占优势的功能,又可以把人格分为感觉型、直觉型、情感型和思维型四种。当然,人往往会兼具不止一个类型的特点。不过荣格指出,偏好感觉的人不容易有直觉,反之亦然;偏好思维的人也不容易有情感,反之亦然。原因是感觉和直觉是相反的方式,前者注意细节,后者注意全体,两者相互之间不容易共存。思维需要情绪抽离,所以和情感也不容易共存。考虑到内外倾和四种优势功能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人格分为八种主要的类型。

荣格认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是一个个性化(或称为自性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的心理逐渐分化,体现出个别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得到分化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也可以把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看作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个人和整个人类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实现分化,他的心理就是一团混沌,看起来像是整体,但是实际并没有整合;分化过程让每个部分的独特性得到实现,看起来似乎是把整体分开了,但是实际上反而给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貌似相反反而会相成。

荣格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压抑了集体潜意识,因此和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智慧脱离了接触,片面地使用理性,而忽视了感觉和直觉等心理功能。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荣格式梦的解释、主动想象等,使来访者和自己内心的原始意象建立联系,让原始意象帮助他获得整合。 oYRqrMdTCkbOgrexSO7KOYb99T5Dd1brpJMSEJHtlZV4DHGxyNJugC7nTN2DXN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