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所谓的“新感觉派”

要如何理解“新感觉派”?首先要确定将这个称号读对了,这四个字正确的读法是“新感觉——派”,而不是“新——感觉派”。不是先有了一个“感觉派”在前面,才有了对应于那个派别强调自己比较“新”的“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核心观念来自区分理性与感性,并且坚决主张感性比理性更重要。从写实主义到自然主义,文学上的价值观重视客观,要求文学向科学理性靠拢,去呈现经得起理性归纳、分析的事实。在那样的价值判断中,为了呈现客观,就必须尽量排除主观,或者至少要让不同的主观彼此补足、彼此更正,如此形成接近客观的相对主观。

但从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有了很不一样的态度——愈来愈不相信客观,愈来愈重视主观。如果客观指的是排除了所有人的主观,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所有人共有的经验或感受,那岂不是很肤浅很无聊?排除了个别性,只剩下共性,那能有什么深度,又如何反映作者的主体性,如何感动读者或观者?

我们要知道、要得到如此平淡乏味的描述与体会做什么?从这样的反向批判出发,联系到更广泛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认识。新的潮流中凸显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是人有主观,人借由个别主观和世界发生关系,创造出对于世界不同的认识。我们每个人从主观上所看到、所体认、所感受的世界都不一样,而且都对自我来说最真实。这才是人活着的方式。

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人拿着一本书坐在桌前的椅子上,这是客观的景象,然而这样的景象通过不同人的主观,却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意义。只有动用主观,我们才会和这个景象真正发生关系。有人会感觉在吵闹的环境中这个人竟然还能安静地读书;有人会注意到他的眼睛很靠近书页,好像是书具有强烈的磁性,快要把他吸进去了。甚至进而那个画面变成是书有着主动的魔力,读书的人反而是被动地要陷进去,如同掉入一个不可知的坑洞或隧道里。

这种情境并不存在于客观的景象,只存在于某个人的主观感受里,换句话说,借由他的主观,将原本固定、平庸的画面创造出新鲜的感觉来。不只是感觉必定比客观现象来得精彩、有趣,而且是感觉才得以化腐朽为神奇般创造出新鲜来。

主观可以创造出客观事实并不具备的感受与意义。“新感觉派”这个名字指向有意识的努力探寻,去建立我们和外在世界间不同的、“新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只能通过“感觉”来形成。即使是最平凡的一支笔、一只手表放在你眼前,你都可以,甚至都应该保持感官的敏锐,去建立不同的意义关系。

排除了客观的认知,也就是旧的、一般的感觉,手表提醒了你时间如何从抽象变得具象,手表戴在你手上形成了如同手铐般的存在,虽然是你所拥有的,却反过来限制了你的行动,于是手表在这“新感觉”中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这就是“新感觉”的重要性,“新感觉”应该在文学、艺术中具有核心地位,文学、艺术创造、提供“新感觉”,等于随时在打造新的世界。客观的世界是不变的、无聊的,主观中的“新感觉”世界才能是常新的、充满变化的。

虽然后来川端康成不再以“新感觉派”指称自己的作品,不再认为自己属于“新感觉派”,甚至讲过否定自己早期“新感觉派”作品价值的话,然而贯串他小说的,不只是掌中小说,而是所有的小说,这样一份根本的信念,描述主观、从主观中得到新鲜内容,从来没有真正失去作用。 n7c6wdhq3yV8hZP5tpl1EFVwub1e0F7bD6zIvibSjUmz1iGjI0UW0dN8LAbnJl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