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学的《罗生门》

“罗生门”产生了层层的误会。很多人只知道黑泽明的《罗生门》,从来不知道、没读过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黑泽明的《罗生门》讲的是同样的故事。另外还有一层误会:以为电影中表现的,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罗生门效应”。

“罗生门效应”指的是人带有既有的主观立场与偏见,源自过去的经验或现在的利害关系,因而会影响其对于一个事件的感受、体会,甚至记忆。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一样的经验、不一样的价值判断。然而,电影说的不是这个啊!

电影从来没有告诉我们事实是什么,也没有让我们知道这三位当事人真正的感受。黑泽明自己说的:电影的重点在于表现人的虚荣,虚荣在人的生命中如此重要!每个人的习惯,对每个人最大的诱惑,是总要将自己想得、说得比现实来得更厉害、更高贵、更了不起些。

我们无法从电影中得知事实,甚至从七份证言中对比拼凑出最接近事实的版本都很困难,因为那就不是电影的目的。黑泽明并非要拍一部让观众自己当侦探去推理找凶手的电影,他要彰显的是最普遍、最难避免的人性弱点——向别人陈述经历时,总是习惯夸大夸耀自己。

在这方面,三位当事人有着同样的态度,只是他们自我夸耀的方向不同。强盗在意的是阶级,凸显自己杀了一个地位比他高的武士。“武士平常仗剑拔刀很了不起的样子,结果还不是在竹林里被我杀了!”这是他的重点。

武士的妻子关切的是自己如何在受辱之后,仍然保有尊严。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无法抵抗强盗对她施暴,然而她绝对不愿意在如此受辱之后,从丈夫的眼中受到再一次更痛苦的伤害,她宁可杀了丈夫都不要看到他那样的眼光。这是她从精神上维护贞烈、表现贞烈的方式。

武士在意的是绝对不能受辱。妻子被夺是受辱,没有杀了强盗也是受辱。在武士道中,受辱之后赢回地位的终极方式,就是自杀,坚决不愿苟活。依照武士道的尊严逻辑,他必须自杀,只有自杀是“对”的结局。

即便是突如其来无法防备的变局,即便是关系生死的重要事件,都不会让人因巨大冲击震撼而脱落所有的外表,呈露出真实,就连死魂也摆脱不了虚荣,要本能地优先保护自己的身份,讲出符合身份与自尊的故事版本。

他们甚至为了虚荣而都选择了对自己最不利的版本。武士说他是自杀的,那么活着的人就无从替他报仇了;妻子说是她杀了丈夫,那她就不只是被强暴受辱,还要面对杀人罪的惩罚;强盗说是他杀了武士,那么他的罪也从抢劫、强暴妇女,又升高为杀人,而且杀的是地位比他高的武士,在封建时代罪加一等。

黑泽明有效地在电影《罗生门》中传递了震撼的讯息,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成就,但后来这份人性讯息被简化、通俗化成了“罗生门效应”,重点转成了面对客观事件时,参与者的相对主观与相对信念分裂。 yFCz5usCxOdbDBFSeJmmisi2PeCYf3jBM5h7sHnB+Q9XoBcbpHhpjaRaJiE9kr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